由于時間緊迫,昨天剛收到書,今日拜讀了幾章,便趕來寫書評了。
開篇林香茗的推理很精彩,引人入勝,讓人有想不斷看下去的欲望,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也埋設了伏筆,留下懸念,環環相扣,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
1.推理性、邏輯強
作為國內首屈一指的推理作家,今天才算是能夠領會得到。一部推理小說最重要的,就在于推理二字,推理不是簡單的說明道理意圖和邏輯,而是更側重于依據,細節,得具備較強的說服力,才能使讀者欲罷不能。
第一章寫到呼延云為好朋友林香茗推理洗冤,我覺得很精彩。因為他抓住了細節,抓住了每一個人的一舉一動,結合常識,得出結論。也能從中看出他的機智。
其次是當呼延云面對律師張昊的“謊言”時,是如何反駁的。只有一直讀下去,才會讓讀者恍然大悟,得到推理小說的效果。在揭開第三個“謊言”的時候,有一句很深奧的話:世人都揣測不到的險惡。讀到現在,這句話已經出現了兩次。簡單的十個字,卻折射了一個社會現象,一個關于倫理道德的結論。人性的“險惡”,險惡到什么程度呢?
讓我感覺比較血腥兇惡的,其實就是段新迎用菜刀砍高震的情節。
2.情節環環相扣,引人入勝
我拜讀了四章內容,就覺得很棒,我一口氣讀完。迫于時間的原因,我才沒有把整一部都看完再來寫書評。
開篇是寫牛毅被人兇殺,手段惡劣,一步步推理,也為呼延云的高中生活蒙上一層灰色的迷惘,記憶中是慘淡的,以至于他自己也不想回憶。然后便開始切入主題,緊扣“復仇”二字。
段新迎是呼延云的高中同學。段新迎的女兒因為一次“意外”而死去,就這樣開始挑起了復仇的道路。其實復仇的形式有兩種,有的人雖有仇恨,但他具有人性,他會從中悟出道理,而不斷激發自己,成為自己進步、在社會上立足的動力;而第二種,就是因為憤恨過度,他無法忍受這一切,尤其是親人,不妨想想,四歲的女兒,意外死去,作為一個父親,一個窮困潦倒的父親,接受得了嗎?
3.內含道理,折射社會現象
這一點是我最看重的,最有感觸的。我們承接上面的問題。
段新迎是呼延云的高中同學。段新迎是一個借讀生,可是他受到各種排斥、嘲諷、欺侮,承受著一個青少年心靈上與自尊上的打擊,使他開始變得低落。
我比較反感的人物,其實并不是段新迎,不是殺人兇手,而是里面所提及的“劉老師”。段新迎被安排到教室最后一排,人盡皆知最后一排的同學都是自生自滅型的,在歌詠比賽前,音樂老師曾因段新迎的歌聲難聽而讓他在比賽時只張口不出聲。
“你這同學,怎么跑調還唱這么大聲?”
可是在歌詠比賽的時候,段新迎還是忍不住唱出來了,導致整個班只得了個“榮譽獎”。劉老師身為班主任,她很生氣,于是接連不斷地譏諷于他,他卻說,這不是他唱的。
劉老師還特意讓同學們為他鼓掌,還模仿他母親為他求學時說的話,扭捏作態,故意發出古怪聲音,以一種極品的手段譏諷段新迎。最后還將他“比喻”成猩猩,任每位同學舉例侮辱。
“段新迎站在原地,一動不動,所有的話他都聽到了,抑或什么都沒有聽到,好像一個又瞎又聾的老人。”
從反常態刻畫出一個很極品的班主任,讓我特別反感。以上是段新迎的高中經歷,以這樣一種特別的方式,不斷地譏諷他,打擊他受傷的心靈,摧毀他的自尊。讀到這些文段,我感到無比心酸。
這其實也是段新迎后來犯案的一些原因,早年經歷了太多難堪的事情。他作為一個父親,帶著一個哮喘病較重的四歲的女兒,老爸身體不好,臥床不起,又是失業,妻子又跑了,這樣的處境,對他后來殺人也是有極大影響的。他就那么一個女兒,他還說女兒從來不會忘記帶藥,所以女兒的“意外”之死讓他憤怒,長期以來壓在心中的怒火,終于一下子爆發。他用菜刀砍中高震的左臉,三年出獄之后,還用各種方式復仇,成為一個工于心計的狠辣的人。
從一個懦弱被人輕蔑的高中生,到一個心機重、步步為營的殺人犯,一個窮困潦倒父親,他究竟經歷了什么?他的一切被奪走了,他就只剩下復仇,他一無所有。很多人都只看到了他作案的血腥,他的狡猾與不可饒恕,又有多少人會去想他經歷了什么?當然,報復是不對的,殺人更是犯法的。這些聯系了起來,也揭示了一個很客觀的社會面貌。
接著,讓我感觸深的是流氓學生們聚集在校門口的五大目的。仔細地讀完這五大目的,我也是感到十分辛酸。尤其是最后一種。
“還有最后一種叫‘解癢’,這種是最可怕的,一群流氓無所事事,‘手癢癢了’,看放學出來的哪個學生比較孱弱好欺負,就把他領到偏僻的角落,一頓暴打,然后扒光,把過程拍攝下來,以后缺錢用的時候,再去敲詐勒索,這種情況往往以受害學生精神崩潰甚至自殺告終……”
“千萬不要是‘解癢’,呼延云暗暗祈禱,因為那對一個中學生的身心會形成無法愈合的巨大傷害,這種傷害有可能伴隨他終生……”
以上二段,是我感觸極深的。其實也展現了一個不淺顯的社會現象。當然,也蘊含著關于青少年犯罪的相關道理。
4.著重刻畫人物形象
文中的主角呼延云,算是我比較喜歡的一種類型。一來,機智勇敢,有很強的分析能力,鎮定自若,頭腦又有很大邏輯,思維豐富;二來,桀驁不馴,這是全書中著力體現的一點。三,富有正義感。第三點是我最欣賞的,當朋友面對冤枉,當一個中學生被流氓學生帶去,他總能挺身而出,奮不顧身的,足以體現其正義。
5.文筆細膩,描寫逼真
文筆這一方面不用怎么說了。就拿開篇第一章對牛毅的描寫來說。
“牛毅躺在不遠處的草地上,脖子上一道很深很深的傷口,猶如張開的血盆大口。現在,從里面往外噴涌的血水已經差不多噴干凈了,于是調皮地吐著血泡:噗啪,噗啪……他的兩條腿也像被解剖的青蛙一樣,伴隨著血泡破裂的節奏,時不時地抽搐一下。”
恰當的比喻,詼諧的筆墨。
“半條腿跪在地上,大口大口地踹息著。
亡命徒一般。
血,許許多多的血,順著受傷的胳膊流下,和雨水一起在大地上瘋狂地蹦跳成一片鼓噪起旋即破裂的猩紅,仿佛是憤怒的青春在沸騰……”
縱觀全文,除了是很強的推理性以外,就是要緊扣這一部小說的主題了:復仇。
說一些引申的吧,前段時間《楚喬傳》熱播,元淳黑化,從一個單純活潑的小公主變成一個冷冽腹黑的復仇者,心狠手辣,工于心計,是什么讓她有恨?是愛。而在本書中,卻是另一種愛,是親情,是父親的無奈。怎么說呢?因為這部作品的原名就是《父親的復仇》。
感觸的內容有很多,但是他們都是因為復仇二字而生起的。其實仇恨是不斷積累而形成的,這也反映了,作為一個父親,愛子女,而又不得不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只為復仇。當然對于殺人復仇這種事情,我們是絕對反對且杜絕的,但是在此之前,他所經歷的,也是可以理解的。這本書除了推理外,其實并不是為抨擊殺人犯,抨擊那些罪犯,而是為揭示一個主題:
世人都揣測不到的險惡。
以上,是對呼延云的《真相推理師:復仇》的書評。因為時間緊,只看了前一部分,如有不周不確的部分,敬請諒解。
推薦導言:“這個寒冷的世界上,只有你能證明我真的存在過,只有牽著你的小手我才能感到一絲溫暖。”
窮困潦倒的他,只有四歲的女兒相依為命,女兒卻在一場“意外”中悲慘的死去。瘋狂中他揮刀砍人,鋃鐺入獄,才明白自己砍錯了對象。
三年后,他走出監獄大門,一心復仇,然而他的目標不僅受到頂級安保公司的24小時保護,還聘請了國內最杰出的推理者監視他的一舉一動。
他一無所有,只有一個父親的決心和一個不可思議的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