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寫寫韓春雨,雖然也是借題發揮。
回家路上在知乎看到了知識分子的文章,比較詳細地敘述了韓春雨文章的經過。韓春雨在生物領域得到了新的、比較重要的突破,在文章剛發表的時候得到了很高的評價;但是同行們漸漸發現他的文章實驗結果不能被重復,于是質疑漸漸多了起來?,F在我們都希望又第三方的機構進行監督,重復韓春意的實驗。
無論是肯定一個研究還是否定一個研究,都要小心審慎。
網上現在對韓春雨的態度應該是非常負面的(稍微看了看知識分子文章下面的評論),很多人連韓春雨這個人都開始質疑了。我們存在過快肯定一個研究的現象嗎?這是肯定的。每次重大進展被發表的時候很多人都因此非常激動,這是正常的;但是有不少人會跟著熱點做出猜測和(我認為)過度的延伸,有的時候這是比較危險的。在比鄰星b被發現之后,短短幾個月相關的論文數就超過了50篇,而有的論文已經開始討論是否宜居或者是表面顏色的問題了。甚至歐空局也在自己的網站上放上了這樣的一幅圖片:
這些研究和圖片都隱含了一個前提:比鄰星b是由固體表面的。但是,我們對比鄰星b的質量是沒有估計的(維基百科給了個不太學術的來源)。如果比鄰星b達到了木星的質量,那么它只可能擁有氣體表面。如果是這樣的話,這些論文都將失去可靠的前提。
但是我們能因為這樣就迅速地否定這些文章嗎?顯然是不能的。我們有一套相對成熟的流程,無論是研究發表還是質疑。即使所有人都認為某篇文章是有問題的,而原作者不認為有,那么只能在第三方的監督下重復實驗的過程,看看能不能重復文章的結果。所以河北科技大學的聲明說要多給一點時間,實際上也是這樣的,因為現在的所有質疑都不能把韓春雨怎么樣了。但是盡快成立監督組重復實驗結果也是需要的,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手段。
說話不算數(這是我說的)
嚴格來說應該叫“私下里的話不算數,寫在紙上或者公開發表的話才算數”。
這個題目是想起了之前引力波的“民科”的事情。有人問過我,難道就沒有可能是真的嗎?為什么我們不給他們更一點機會呢?這樣看來的確有點奇怪,對待發表的文章,我們吵了這么久都沒有結果;但是對待“民科”我們一點時間都不給,基本上是直接請走。
這里的區別在于發表的文章是白紙黑字寫在上面的,而民科在街頭或者選秀節目說的話都是“私下里說的話”。發表的文章不能被更改,說了是這個結果就是這個結果,可不可以重復再試一遍就知道了;私下里說的話隨時都可以不承認,或者換另外一種說法。我們要糾錯的話拿著文章糾非常容易,但是街頭的話語就很難了,要先留證據、下定義、做出推理,但是人家可能一句不承認就能頂回去了。所以并不是誰“打壓”,也不是沒有途徑去發表自己的研究,只要按照科學界的規范來,向雜志投稿,接受并發表了,那么我們就可以討論問題了。這個規范對所有人都生效,因為文章寫得慢了被別人搶先發表了,那也得自認倒霉。
無論如何,總是希望這件事情最終有一個透明的結果。我覺得公正是一件理所應當的事情,至少自然科學結果是擺在那里的。(為什么結尾被吞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