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人
原文:
《老子》第五十五章
精之至也,和之至也,想到精氣與和氣以貫之,物壯則不老。孔子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不道早已。
《老子》第五十六章
? ? ? ? 知而不言,言者不知。
? ? ? ?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 ? ? ?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讀書分享:
朱利青老師:
第五十五章的“精之至也,和之至也”,想到精氣與和氣以貫之,物壯則不老。孔子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不道早已。
陳學軍老師:
五十五章:“骨弱筋柔而握固”,如果我們像嬰兒一樣無求無欲,便不會爭強好勝,不會總想著超越他人,那么在生活中也就不會去總是去尋找自己的對手,會把他人視為自己的共同體,那么就會萬物相融、人際和諧。
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在家庭教育中親子關系不好往往是因為父母太能說了,總覺得自己啥都比孩子強,就喜歡指手畫腳,希望孩子聽自己的,說到底是對自己孩子還不夠信任,自己也缺乏科學育兒的智慧。
田繼紅老師:
第五十五章,尊道貴德的最高境界狀態是“和”,平和和諧,融合一同,合適恰當。“知和曰常”,“常”是自然之規律之常態,無論家庭還是單位,遵循規律規則,和是基礎前提。
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在家庭教育中尤其重要。不是說知道了不告訴孩子,而是知道了也不去強行灌輸給孩子,通過自己的言行做出表率,通過潛移默化去感化孩子,達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最后讓孩子真的理解和搞明白,這樣才是真正的智者。正如“行不言之教”,“寡言少言,守中守和。”
陳武斌老師:
第五十五章:“知和曰常,知常曰明”,我的感觸是我們如果做到中正平和,守中道,循道而為,則內心就會平靜很多,至少減少煩惱堵塞自己的機會,讓自己活得相對通透一點,離“道”更近一些,能夠看透世間萬事萬物多一點。雖然一下子做不到如佛陀一般菩提樹下正道,了悟宇宙真相,但自己的生活品質總會高很多吧。
第五十六章:我對“和其光,同其塵”深有感悟,用之于團隊建設,我覺得和光同塵就是三觀一致才有更多合作可能。讓美好發生的“和”,就會讓團隊成員內在“光芒”綻放,人性光輝也由此會主導其生命旅程,如此則團隊強大,無往而不利矣!終極境地——“玄同”~可能在無意中就呈現出來了!
聯想到近期我們做正念讀書會的線下讀書大眾版,目前已經在杭州九堡街道開出第一個點,還在其它城區有三四個點陸續在對接、綻放,靠的就是小伙伴們的團隊力量,因為大家都有一份社會服務之心,都愿意利他自利而不計報酬地付出,我相信目標很快就可以實現。讓更多人走出迷惘,讓正念成為一種生活常態,回歸人之本自具足的本性,才最符合道無為無不為的規律。
陽光寧靜老師:
老子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尤其適合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對孩子不發號施令,不憑著自己的權威角色就對孩子居高臨下。采用尊重平等信任的方式與孩子溝通。尤其是做到無條件的相信與信任,相信相信的力量。有了信任這一個底層,家長很多的語言模式自然會發生改變。這和“余言贅行”有異曲同工處。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