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行為是人類社會中最奇怪、最不可預測和最難以解釋的現象。自然界中人類面臨的最大威脅恰是人類本身。
一:攻擊的概念
攻擊指的是意圖傷害他人的身體行為或語言行為。攻擊行為可以分為敵意性攻擊和工具性攻擊。
敵意性攻擊指的是由憤怒引起,以傷害為目的。
工具性攻擊指的是只是把傷害作為達到其他目的的一種手段。
二:攻擊的理論
1、生物學理論:
神經系統的影響(前額葉抑制攻擊,杏仁核激發)、基因的影響(一個人幼年表現出來的氣質通常是穩定的)
生物化學的影響,同樣影響神經系統對攻擊性刺激的敏感性。比如酒精、睪丸激素、不當飲食等。
生物學與行為之間的作用是相互的。
2、挫折——攻擊理論
挫折指的是任何阻礙我們實現目標的事物。攻擊的能量并非直接向挫折源釋放,而是轉移,比如路怒癥,外群體的目標尤其容易成為攻擊的替罪羊。
挫折產生的是憤怒,即攻擊的一種情緒準備狀態。挫折感來源于期望和現實之間的差距。
3、社會學習理論
人們對攻擊的學習不僅發生在親身體驗其后果時,通過觀察別人,人們也可以進行同樣的學習。
三:攻擊的影響因素
1、厭惡事件
除了挫折外,還有疼痛、令人不適的炎熱、受攻擊以及過度擁擠等。
2、喚醒水平
喚醒狀態只會強化情緒。任何一種來源,甚至包括身體鍛煉或性刺激導致的喚醒都能被轉化為憤怒。
攻擊線索(如一把槍的出現)增加了攻擊行為的可能性。
3、媒體和群體環境
色情作品和性暴力提升攻擊性,電視和互聯網對思維的影響如下:脫敏作用、社會腳本、改變知覺、認知啟動、以及消耗時間。
觀看過多的電視暴力與攻擊行為有關。
很多攻擊行為時群體發生的,激怒個體的情境同樣可能激怒群體。通過分散責任和極化行為,群體情境能夠增強攻擊反應。
四:減少攻擊行為
1、宣泄假說
宣泄假設已經擴展到不僅僅包括觀看戲劇,也包括回憶、重新體驗往事、表達情緒和各種行動。但是沒有用,發泄攻擊更多的引發攻擊的產生,而非減少。
2、社會學習法
建議消除引發攻擊的因素來控制,通過建設令人厭惡的刺激,獎勵和塑造非攻擊行為,以及引發與攻擊行為不一致的反應。
3、文化改變
好在文化是可以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