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國傳統春節習俗已經成為世界文化的一個重要元素符號。各地都有不同,正所謂“百里不同俗”。我家鄉在湖北,我們的春節習俗一般有下面幾種。
1,祭祀。
聽老人們講祭祀分兩種:一是臘月初八吃臘八粥,臘八粥就是把五谷雜糧放在一起煮熟(家里能找到的糧食加上蔬菜等),這是對炎帝“嘗百草定五谷”的緬懷。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時一定要給家神爺和灶王爺上香,并且打掃衛生。據說這兩位神仙這天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工作,上香的目的是賄賂賄賂兩位神仙,因為玉皇大帝會根據兩位神仙在這家的待遇決定這家來年的運勢并讓其執行。這兩位神仙每家每戶都有,而且不同。這天晚上還要守夜到十二點,等這兩位神仙歸位,然后又要上香。從這天起正式進入“過年”。
到了現在,吃臘八粥和給神仙上香的習俗慢慢沒被人遺忘了,但是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打掃衛生和守夜的習俗至今還保留著。
祭祀的重頭戲是祭祖。過去我們這里每一姓氏都是有宗祠的,宗祠里供奉著歷代祖宗神像,從臘月二十三起每家每戶都要去宗祠上香,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像我們這里的人大多是清初從江西一個叫“大槐樹”的地方搬遷來的,所以宗祠里的第一位祖宗就是最初搬遷的哪位,下面的祖宗則分成長房,次房,三房等等。上香的時候要從第一位祖宗開始,從遠及近,次序決不能弄錯,否則就是“大不敬”,會受到嚴重的譴責的。上香的同時,祖宗的墳頭也同樣如此。而且從臘月二十三到除夕,每天傍晚時還要送燈籠到這些墳頭。
現在由于宗祠已經被毀,自然這樣的活動也沒有那么隆重了,但是過年回家給逝去的親人燒燒紙錢還是必不可少,燒了紙錢后還要放一掛鞭炮,據說是要引起親人英靈地注意——活著的人并沒有忘記他們。也有一說打個招呼請他們回家吃團圓飯。傍晚送燈籠的習俗被沿襲下來,只是改到了除夕和正月十五。
2,貼春聯和門神。
一般來說,這是全國各地共同習俗。我們這里貼春聯和門神是在大年三十這天早上。過去我們稱春聯為“對聯”,預示“好事成雙”的意思。
另外,貼了春聯和門神以后,討債的決不會上門了,如果討債只有等到來年正月過完,過去的“年關”之說也許就出于此處。這個見春聯不討債的習俗至今沒有人違背。
3,吃團圓飯和守歲及吃餃子。
團圓飯前要先放鞭炮爆竹,放鞭炮的目的是嚇跑“年”這種動物,據說這種動物對人類的危害很大。我倒以為這是遠古我們祖先對野獸的防范。過去的團圓飯一般在除夕,有“年夜飯”之稱,現在我們這里已大多改到中午,不過團圓的主題依舊沒有變。不管身在何處,只要能回家就盡量回家,路途遙遠不是問題,團圓才是是最吉祥的元素。年夜飯必不可少“魚”這種菜肴,說是“年年有余”。守歲時每人都要說上一段——對過去一年的總結和來年的展望。一家人守歲都要一直到天拂曉,而后還要放鞭炮迎接新年。正月初一還要一頓吃餃子。至于為啥要吃餃子,可能是餃子的外形酷似財神爺的元寶吧,吃餃子也許取“財源廣進”之意罷。
這種守歲模式到了有第一個春晚節目才有所改變,這時候,我們只需看完春晚守歲就算結束。
4,走親訪友。
正月初一每人都要穿新衣服,早早吃完餃子就開始拜年啦!這天一般是鄰居間的拜年,路途不會遙遠,大家相互問候問候,喝杯茶水,抽支煙后又到下一家去。自從有了手機這東西,這種轉鄰居的方式逐漸被打電話和視頻拜年代替,這變化會不會淡化人際關系呢?
正月初二是特定的女兒回娘家的日子,這天拜年是要經過思考的,最好是不要去拜訪年輕的夫婦,他們應該不在家。
正月初三早上要放鞭,預示可以出遠門了。還有鞭炮的垃圾今天才能掃去,
還有兩個和過年有關的問題。
1,長大后是不是覺得過年沒有小時候好玩?我也有這感覺。我想或許是人的要求發生了變化吧!小時候有好吃的好玩的和壓歲錢就滿足了。所謂“知足者常樂”。
2,春節該不該回家?我說應該。現在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家里往往是父母和孩子,他們都有一種深深地期盼,這里農村尤為明顯。《常回家看看》這首歌之所以走紅,就是讓我們多回家見見老人,過年回家不僅僅是團圓,更重要是對養育我們的父母的一種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