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席,在豫南賒店,指的是誰家有紅白喜事,宴請賓朋時所擺的有規矩有禮儀有固定格式和順序的大席面,賒店稱這酒席為“全桌”,赴宴叫作“吃桌”。如果是一群好友相聚,弄一桌好菜,整幾瓶好酒,把盞論道,舉杯言歡,那只能叫酒局或飯桌,稱不上酒席。
全桌,顧名思義,天上飛的地上走的,山里生的水里游的,黑的白的,紅的綠的,所有好吃的能有盡有,據說是由滿漢全席轉化而來。這全桌宴席細化起來,又分為紅事宴,白事宴,彌月宴,回門宴,及第宴,祝壽宴等等。包含了酒文化,美食文化,禮儀文化。宴席的菜肴和出品順序大質相同,但細節和性質,當然還是有著不小的差別。
紅事宴,是指結婚時新郞一方擺的宴席。男女雙方先訂了“好”,到了好前幾日,主家就請來了官親族頭兒,選定誰當“執客”,執客是執行掌管本次酒席的全部流程和照看客人的總指揮,所以也叫“執照”。這執客一般都是選德高望重,識文斷字,精通禮儀,且有點權威的頭面人物來當。
好的當日,執客早早地到來,支起禮單桌,擺上文房四寶,在紅紙本子封面寫上“禮單”二字,以備登記禮金。去送禮金的行為民間叫“遞禮”。
執客看看手表,事前雙方掐算的好時辰快要到了,意味著新娘子就要臨門了,就吆喝所有來幫忙的族家鄰人在院中集合,從中挑選一批長得端正衣著光鮮的年輕人吩咐道,你負責放炮,你倆負責迎新娘,你幾個負責接嫁妝,你負責讓煙,你負責倒水。分撥畢,就各司其職,按步就班的動作起來。
隨著一長掛鞭炮的鳴響,新娘子就到了大門前,大門前兩邊早已準備好了兩小捆包有小鞭炮的谷草,新娘子從嗶叭的炮響和谷草火中穿過大門,執客指揮新郞向新娘施一禮,新娘子這才被前呼后擁的接入洞房。
迎親已畢,執客在禮單桌邊落座,開始收禮。執客依次在禮單上寫下遞禮人的名字及禮金數,還注明所來赴宴的人數及男女。這是因為男女桌是分開的,以備安排座次時參照。
席位的安排,依照的是輩份,親疏,地位,遠近等來區別對待。今天是紅事,當由新娘子坐第一席的首座,民間稱這第一位是上位,或上馬位,戲稱“上馬威”。
不過要是深層一點認識的話,這上馬威應來源于“上八位”的轉音,中國神仙有上八位、中八位和下八位之分。新娘子今天坐上八位,這也是她一生中唯一一次在這個家坐客位,過了這一天她就是這個家的主人了。
陪座必是她的妗奶,妗奶就是她家公的舅媽,如沒有妗奶,就輪到新郞的妗子了。男桌的第一席必是今天送親的新娘叔叔或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