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雪》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唐憲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冬,45歲的白居易因上書論宰相遇刺之事,得罪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在寒冷寂靜的深夜,他目睹窗外積雪,孤寂之情涌上心頭,遂作此詩。
“已訝衾枕冷”,一個“訝”字,生動地表現出詩人在睡夢中被寒意驚醒時的驚訝,“衾枕冷”從觸覺角度,側面烘托出夜雪帶來的徹骨寒意,暗示詩人在寒夜難以入眠,為全詩奠定了清冷孤寂的基調。“復見窗戶明”,“復”字承接上文,詩人醒來后,又看到窗戶被雪映照得明亮。這并非天亮之光,而是雪的反光,從視覺角度側面暗示雪下得很大、積雪很厚,引發讀者對雪夜景象的想象 。
“夜深知雪重”,隨著夜深,詩人越發感受到雪的厚重,體現出他在寂靜夜里對環境變化的敏銳感知,也蘊含著他內心的孤寂以及對雪夜的專注。“時聞折竹聲”,在萬籟俱寂的雪夜,竹子被雪壓折的聲音清晰可聞。這是以聲襯靜,突出雪夜的寂靜,同時從側面反映雪勢之大,連竹子都不堪重負被壓折,將雪夜的厚重與寂靜推向極致 。
此詩最大的特點在于巧妙的側面烘托,詩人通篇未直接描寫雪的形態、顏色,而是通過觸覺(衾枕冷)、視覺(窗戶明)、聽覺(折竹聲)來側面表現雪大,角度獨特,構思精巧,讓雪夜之景如在眼前。由“冷”到“明”,再到“知雪重”“聞折竹聲”,層層遞進,將雪夜的清冷、寂靜與雪的厚重之感展現得淋漓盡致 。
雖然名家對這首詩的專門評價不多,但它在古詩詞中獨具一格。以簡潔質樸的語言,營造出清寒孤寂的意境,體現出白居易詩歌通俗易懂、明白曉暢的語言特色,同時又意味深長,將孤寂之感融入夜雪描寫之中。短短二十字,展現出高超的藝術水準,是描寫夜雪的經典之作,讓讀者在品味雪夜之美的同時,也能深切感受到詩人彼時的心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