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285,7-25-2,離婁章句上25-2》
【"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
今天是丁酉年甲辰月癸未日,四月初一,2017年4月26日星期三。
? ?斯二者,指的是上節講到的事親與從兄。
? ?上一節講到,良心真切是人的百行之源,人類的行為模式靠實際做出來的體驗建立,不靠理論。知得到做不到,正是人類的悲哀所在。西方理論較之中國,不知細密多少倍,但入手處和落實處不健全,最重要的功夫論是缺失的,導致說一套和做一套可以分開。言和行分裂,這是西方文化最大的隱痛。中國文化固然有功夫論,但是,我們也需要向西方學習社會管理的方法。
? ?良知莫不在天性,真切莫過于親情。所以,仁和義就在事親和從兄的日用常行中啟蒙和成長。智、禮、樂,也都是如此。
? ?真切是關鍵。
? ? 智,表現在明通,兩點:一是萬事萬物都值得深入了解;二是深入要在根本處見得分明,切實處守得堅定。根本切實不在枯寂虛空處,就在事親和從兄之間都按照孝悌的道理做,避免被私欲遮蔽,被外慕誘惑,這就是人的良知,推而廣之可以窮神知化,無論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倫理道理,還是人與自然世界的道理都貫通了,所以說,事親和從兄的真切體驗,是智慧的實質來源。
? ?禮,表現在條理,各種言行規范即是對秩序的學習,我們的文化中,曾有過威儀三千、禮儀三百的學習,根本切實也在于事親和從兄之間都按照愛敬的原則做。行為節制,說話規矩,這是人類對條理的認知來源,有了這一點,等到走上社會之后,就能夠做到安上治民,所以說,事親和從兄的真切體驗,又是禮的實質來源。
? ?了解了智與禮的來源,可知為何儒家不以博聞多識為智,不以繁文縟節為禮,那是枝葉末節,全掌握了也只能當個老師。從真切處做,從良知上發見,才是敦本務實之學。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孟子正義》焦循著
《孟子與離婁》南懷瑾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