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248,7-8-2,離婁章句上8-2》
【"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今天是丁酉年癸卯月丙午日,二月廿三,2017年3月20日星期一。今日春分。
一.清濁由水,尊賤由己。
? ?張居正先生講解說,不仁的人,迷而不悟,等到敗亡降臨,不是推諉于命運就是歸罪于人事,唯獨不能反身自省。其實,所有的的結果都由于自己導致的——思路、胸襟和言行導致相應的結果。通過一個小孩的童謠和孔子的話,可以說明白這個道理。
? ?過去,有個小孩站在滄浪河的邊上唱到:“滄浪的水清呀,可以洗我的帽纓,滄浪的水濁呀,可以洗我的雙腳。”孔子聽到了,就喊弟子們過來,對他們說,你們聽著,這個小孩的童謠雖然出于無心,但是值得玩味一下這首歌謠,這里面有個感應自然之理。帽纓和雙腳,都是用水洗,為什么有清濁的分別呢?首先,帽纓在頭上,人的心理就會尊貴它,所以用清的水洗;雙腳在下,人的心理以之為賤,賤的就用濁的水洗。
? ?對此講解,我的認識是,內心有什么樣的存養,外面就有相應的感召。
? ?孔子說,這感應之理不是人所能勉強的,所以說是“自取之”。
? ?張居正先生引申講解說,有國家者,仁則榮,不仁則辱,禍福都是自己求來的,豈是外人所能決定的?吟誦這首滄浪之歌,內心應該有所惕然內省吧!
二,思想的關注點、評論和結論——“一言知其智”。
? ?朱子注解說:“圣人聲入心通,無非至理,此類可知。”
? ?好一句"聲入心通"!
? ?我曾經想過一件事:師父和其他老師到底區別在哪兒?最后結論是一個誠字。
? ?當一個人為了理想而投入身心,真切地按照他所主張的生活,這本身已經足夠予人以啟示了。特別在這個口是心非泛濫成災的當今世界中,尤其珍貴。所以,雖然都是同樣的一句話,出自師父口中則力道萬鈞,出自其他老師口中則寡淡無味,為什么?我的體會是,聽聲不是聽聲,而是聽音,我們聽的絕非只有那道理而已!
? ?如果只是追求”知道“更多的道理,何必拜師呢?那么多的道理,都寫在方策版書之上,現代這個世界,世上的經書隨時可以閱覽,作為一名現代人,什么道理搜不到?聽聲不是聽聲,而是聽音。所以,復制粘貼的道理,毫無價值。
? ?對于復制粘貼的道理,我避之猶恐不及,為什么?
? ?錢穆先生說,書背后有人,文章背后有精神。
? ?與此精神相對的,則是當今世界風行一時的“材料學”。最惡心的學術之風莫過于“材料學”以及“材料學”所蘊含的意味和旨趣。
? ?對比一下就清楚了:師父說出來的道理為什么貴重無比?那里面蘊含著人格墊底的信用背書。這是一份沉甸甸的人格背書,賦予簡單的道理以無比廣闊的啟迪,豈是復制粘貼的道理可以勝任?
? ?這個道理再引申下來,就到了第二層。子貢說:一言而知其智“,什么意思呢?面對同樣一件事,不同人做出的評價完全不同。小心,你的評論往往就是你的智力評分表。評論是不是準確,夠不夠到位,這是力道所在,智力表現。相反,如果以為講出一通道理就高明無比,正義凜然,那是自以為。那些每天早晨喊口號的,往往過得都很慘。要知道,他們喊的都是無比真理的話,請問,你會停下來請他講解道理給你聽嗎?
? ?所以說,每個人內心的存養,結結實實地體現在他的關注點以及理解事物的言論上,這是無法勉強的,誠于內而形于外,裝出來肯定不像。我還是舉師父的例子——師父罵人讓人服,如果換做一個人,也跟著師父一樣罵人卻沒人服,可見罵人不是誰的都能罵的,什么道理?
? ?榮辱系于仁,尊賤源于存養。寧愿慢點兒,寧愿淺點兒,乃至于寧愿死,學做師父的誠。行不由徑,選擇永遠走在大道上。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孟子正義》焦循著
《孟子譯注》楊伯峻著
《孟子與離婁》南懷瑾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