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從杭州到紹興坐地鐵一日游。
上午去了倉橋直街(開發(fā)的江南特色老街),
下午去了魯迅的三味書屋,紀念館,百草園以及書圣(王羲之)故里。
我們讀書時代學過魯迅的不少精彩的文章如:《少年閏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祥林嫂》、《紀念劉和珍君》、《孔乙己》、《藥》、《阿Q正傳》……
三味書屋的游客最多,排隊將近半小時。
三味書屋陳設跟曾經課本里描述的一模一樣。
它陳設和魯迅童年時期嚴格要求自己,勤奮好學的事跡。
它從前是一個書塾,魯迅小時候在那里讀過書,現(xiàn)在是紹興魯迅紀念館的一部分。
書屋正中的墻上掛著一幅畫,畫著一棵古松,樹底下臥著一只梅花鹿。畫前面是先生的座位,一張八仙桌,一把高背椅子,桌子上照從前的樣子,放著筆墨紙硯和一把戒尺。
學生的書桌是從自己家里搬來的,分列在四面,魯迅的那一張在東北角上。
當年魯迅就在那里讀書、習字。有時還畫畫,把紙蒙在《西游記》一類的小說上描繡像。
魯迅的書桌上刻著一個小小的“早”字。字橫著,很像一個還沒開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
這個“早”字有一段來歷∶魯迅的父親害了病,魯迅一面上書塾讀書,一面幫著母親料理家務,幾乎天天奔走于當鋪和藥鋪之間,把家里的東西拿到當鋪去換了錢,再到藥鋪去給父親買藥。
有一天早晨,魯迅上學遲到了。教書認真的壽鏡吾老先生嚴厲地對他說∶“以后要早到!”魯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張舊書桌上刻了個“早”字,也把一個堅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
從那以后,魯迅上學再沒有遲到過,而且時時早,事事早,毫不松弛地奮斗了一生。
關于“早”字給了我們非常重要的啟發(fā):
一:嚴師出高徒。壽老師把規(guī)矩和紀律定下來了,學生就一定要嚴格去執(zhí)行。不容許有其他的理由去推脫和逃避責任,平靜的接受自己犯規(guī)。
二:嚴于律己。
做一次好事容易,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
同理,當下決定了以后不遲到很容易。但是一輩子不遲到,不管是學習上課,還是工作,生活,都要持續(xù)保持提前早到就很難。
三:信念來自自我預言。當時魯迅把一個“早”字堅定的信念刻在心里,這樣等于提前給自己設定了一個目標,一個預言,一個未來關于“早”的方向,就是:時時早,事事早,毫不松弛。這是多么強的信念感和心力值。
試問,我們的信念和心力值是暫時的還是這一生呢?打算一輩子真學習,真研究,真思考嗎?
三味書屋的來歷
“三味”的意思為: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hǎi醋、肉醬)。
這個解釋更把三味里學習的主要內容具象化了。
讀四書五經,史書,諸子百家思想。
讀經書像吃米飯稻谷香滿溢溢,
讀史書如美味佳肴,
諸子百家如調料肉醬鮮美無比。
不可辜負讀書的美好時光。
人不可一日不吃飯,人也不可一日不學習,學習能多長本事。
魯迅的學習方法:
這里要重點提到
“三到”書簽
魯迅的求知欲很強,他除了完成塾師規(guī)定的《四書》《五經》等功課外,還多方尋求課外讀物,如《爾雅音圖》《癸巳類稿》等等。
魯迅讀書并不死記硬背,而是注重理解和掌握。他曾制作了精美小巧的書簽,中間寫著:讀書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朱熹《訓學齋規(guī)》)。
因為他讀書都按照“三到”的方法,所以比別人學得快,學得好,為此常得到塾師的稱贊。
三到書簽給我們的啟發(fā):
對應的就是核聚老師核心算法里第一步:學會一個東西,知道如何學會的。
那我們是怎么樣學會一個東西的呢?
魯迅的做法很明確就是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做到三個統(tǒng)一。
心到:
可以理解為:你心到了哪?
是否心無旁騖的學,
是否在排除一切障礙的學?
是否表面在學習,還是刻在心里學?
是否開啟了心智之眼在學習?
眼到:
理解為:你的眼睛看到哪了?你看到了什么知識,
閉上眼睛,大腦能呈現(xiàn)完整清晰的畫面嗎?
有沒有重復回顧,回顧的頻率高不高?
口到:
理解為:朗讀或者閱讀有沒有調用感官體驗和刺激?
有沒有回環(huán)誦讀或者背誦?聲音傳到耳朵,耳朵是否一起配合使用?
心,腦,眼,口,耳全部調用起來,多層刺激,形成穩(wěn)定的進步回路~
學習的本質是模仿加大量科學刻意的練習,
那我也可以做這樣的書簽,上面寫上:心到,眼到,口到。刻意提醒自己如何正確的做。
魯迅紀念館里還有其他革命先烈的介紹:比如秋瑾原來和魯迅都是老鄉(xiāng),在日本留學認識。這樣歷史人物馬上鮮活起來,加深記憶了。
魯迅還有兩個弟弟。大弟是周樹人,二弟是周建人。都是讀書人,事業(yè)上的成就很高……
這次紹興之旅有料,有趣,等于是考霸的內容結合的一個案例,觸發(fā)機制去深化理解知識,積極主動去聯(lián)想,由一個點一個細節(jié)推出一條線索甚至一個人的人生軌跡。
旅游景點背后的故事,值得去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