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明明德、致良知
去其不正,以全其正。
用致知和格物的功夫,格正自己,知道善惡、是非、對錯、辨別仁與不仁、禮與不禮、智與不智。
無時無刻不存養天理(窮理)
每個人都有惻隱之心,良知良能。
孟子的四端修養方法論——惻隱心、羞惡心、辭讓心、是非心。擴充到全身心,來應對所有人所有事,仁義禮智就不可勝用了。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叟為父而有舜;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則彼皆非與?”
孟子用四端回答公都子。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認為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種情感是仁義禮智的萌芽,仁義禮智即來自這四種情感,故稱四端。
所以人性都是善的。也正因為人性本善,所以修養工夫就是要尋求本心的善,只要挖掘出內心深處仁的端倪,仁德就會到來。
孟子的學說與孔子相比,已經發展到了一個相當圓融的程度,所有論點都相輔相成,互為依據與結論。而孟子的“四端”說,就是孟子所有學說的理論依據。
有心有意
身的主宰就是心,心發出的是意,意的對象是物。
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
誠心
率性而為必須要至誠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