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下桌是個一直讓我頭痛的問題。經過積分獎勵、大聲呵斥、責罰甚至用上揍人家伙等各種手段都不見效果,孩子一會喝水一會上廁所一會拿東西,各種花樣層出不窮,百般無效的情況下幾乎放棄。
第一期的正能量輸出營的學習激發了我的能量,學習中的這段時間我在與孩子的相處中慢慢修煉,那根魔法棒運用起來越發得心應手。
“冰凍之尺非一日之寒”,一個壞習慣要想糾正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當我和孩子心情愉悅的時候,我提出來:“中國是個禮儀之邦,各個場合遵守各自的禮儀。在古代就有了“食不言寢不語的習慣,今天我們也來做個餐桌禮儀的約定,好嗎?”孩子欣然答應了。約定條款我們一起協商,共同在餐廳的小白板上寫下來我們的約定:
1、吃飽再下桌;
2、手機、玩具等不帶上餐桌;
3、餐桌上不發脾氣。
寫完后,我對易新說:“這是我們的約定,家里的每一個成員都一起執行。”孩子問,那臻昊(他的發小)來呢?當然“一視同仁”。約定執行需要爸爸的配合,吃飯拿手機上餐桌就是針對爸爸制定的,我希望爸爸能夠身體力行給孩子樹立榜樣,這樣的約定對大家都是平等,才能更有效地執行。開始爸爸還想擺出他的威嚴,“少數服從多數,回到家里就要按遵守家里的餐桌約定。”可以說爸爸表現還是不錯的,不再帶著手機上餐桌,易新下桌的次數也在逐漸減少。
今天中午吃飯的時候,我看見易新慢慢吞吞地吃飯,說:“現在是12:00,我們都要在半個小時小時內吃完飯。”臨時的約定只能是規定,快接近半個小時的時候易新狼吞虎咽的扒掉了碗里的飯,我對于他總是后面趕時間的吃飯心有不滿,于是說:“你最后一個吃完,今天歸你洗碗”。易新一下就跳起來:“為什么?我不干。”我一下意識到臨時的約定是錯誤的,況且是大家感覺都不好的情況下罰孩子洗碗讓他對于幫助做家務會產生錯誤的認識,我沉默了一會。易新故意頂著曬好的沙發套故意在我面前玩耍,我意識到對我剛才的做法讓他心生壞情緒。我笑著對易新說:“我們來做個喂小豬的游戲吧,看看誰先把墊子喂進套子的嘴里。”易新扭捏了一下就開心地跟我玩起了游戲。
暑期一開始的時候我就跟易新商量,你每天安排看電視多少時間?易新回答我四十分鐘。我問他,你確定四十分鐘夠嗎?他大聲回答足夠了。
晚上看到他賴在奶奶房間門口不想走的時候,對他說:“你想看電視嗎?打算看多久呢?他說只要二十分鐘。“好的,那過二十分鐘,只不過二十分鐘需要從你明天的電視時間扣除,你同意嗎?到時間的時候媽媽提醒你睡覺可以嗎?”他一口答應,等到時間到了,喊了一聲,易新立馬跑回自己的房間睡覺。
工具卡帶給我和易新不一樣的體驗,就像施了魔法的魔法棒,讓我覺得我的孩子像一個天使一樣可愛。當我忍不住壞情緒上來的時候,易新會偷偷地問我:“媽媽,你怎么啦?”在我著急上火的時候向我打出暫停約定的手勢。孩子帶著我一起成長,相信不斷修煉的我會成為孩子心目中的天使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