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之所以從一種野草變成今天那么成功的植物,重點重的重點就是他馴化了人類,也許聽起來危言聳聽。我們都知道人類在馴化一種動物的時候是把動物圈養起來,而農業革命之后,人類為了農業活動必須永久的固定在麥田旁邊,于是我們建起了房子,形成了村落。于是我們被小麥圈養起來了。我們為小麥除蟲、灌溉、平整土地。而人類的進化適應的卻不是這樣的生活,于是人類的脊椎、膝蓋、脖子、腳底就要付出代價。研究古代骨骼發現農業時代后出現了大量的疾病:腰間盤突出、關節炎、疝氣等等。
我們付出那么多,究竟得到了什么呢?就飲食來說,其實沒有更好。在農業革命之前人類本來就是雜食性的猿類,吃各種各樣的食物,在農業革命之前,谷物不過是人類食物中的一小部分罷了,就民生經濟而言,小麥也沒有帶來安全,采集狩獵時期,遇到荒年也不必擔心餓死,而農業革命之后,大多數區域是依靠寥寥無幾的幾種農作物度日,所以一旦遇上荒年貧農死亡人數甚至達到百萬。
就人類暴力而言,小麥也無法提供人身安全,反而更加暴力。在采集時代這一區域有入侵者,可以遷徙到其他區域,而在農業革命之后,在土地這方面幾乎沒有妥協的余地。
當然農村生活確實為第一代農民帶來了好處,比如不用擔心野獸襲擊、風吹雨淋,我們可能很難理解農業革命在當時弊在何處,畢竟如今的富裕和安全的環境是建立在農業革命之上。但是我們不能用今天的眼光看這幾千年的歷史。舉個例子:漢代有個女孩因為家里糧食歉收而餓死,他不會說:雖然我死了,但是我知道兩千多年以后,人類能夠吃喝不盡,住在有空調的豪宅里,所以我的犧牲也值了。
如果要衡量物種演化的成功與否,判斷的標準就是DNA的拷貝數,加入世界上不再有某種生物的DNA拷貝,我們就說這種生物滅絕了。從這個角度來說,農業革命在當時的本質就是:讓更多的人以更糟糕的狀況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