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與評價設計
整本書閱讀的教學目標設定,先需要對書籍價值、新課標和教材的要求以及學生閱讀水平綜合考量,統攬各學段整本書閱讀的目標。
基于此,我以《小英雄雨來》為例,側重從“發現整本書與教材的內在聯系”角度,嘗試實現整本書與語文學習目標的高度統一,以促進學生語文要素的習得與運用,進行整本書閱讀目標設定和評價過程的設計。
閱讀目標依據
先對《小英雄雨來》的內容、結構和寫作特點進行簡要分析。
《小英雄雨來》原名是《雨來沒有死》,是作家管樺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題材所寫的一部中篇愛國主義小說。整本書以全國抗日戰爭為背景,以晉察冀邊區北部蘆花村的少年兒童雨來為主線,生動地描寫了一個少年機智掩護我軍戰士和民兵,勇敢地和敵人對抗、周旋的故事。
《小英雄雨來》的創作背景鮮明,主線明確,多線融合,既是雨來從一名“熊孩子”,在特有的時代社會的背景逐步成長為小英雄的成長故事,也是在全國抗日戰爭背景下,軍民通力合作,與敵軍勇敢斗爭取得勝利的革命故事。
整本書的寫作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主題緊扣家國情懷。無論是創作背景,還是人物塑造,《小英雄雨來》都是為了詮釋一個主題:厚植家國情懷。
二是語言凸顯地域特點。書中“話里面有道眼”“睜眼瞎”“晌午歪了”“落腳”“仄起耳朵”“脖兒拐”“著急白眼”方言土,能更好還原了當時的社會背景,讀起來原汁原味。
三是人物塑造形象鮮明。作品中出現了二三十個人物,如勇敢活潑的雨來、精明善良的雨來媽、有勇有謀的杜紹英……盡管他們身份不同,但都具有鮮明的性格特點,加上語言活潑,生動形象,使得一個個人物仿佛浮現在讀者眼前,倍感親切。
四是章節題目源于對話。作為一篇中篇小說,整本書共分為42個章節,每一章節都配有一個小標題,不少標題用的就是書中的語言或對話。這點寫作特點與語文要素相一致,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列小標題”的方式來習得“學習把握長標題的內容”的方法。
確定一本書的閱讀最佳時機是運用語文單元要素的基礎。如何確定最佳閱讀時機?可以從書中人物與學生年齡相仿角度入手。
李亞敏等,《整本書閱讀必修課》,P68
小英雄雨來和四年級孩子年級相仿,也正處于皮亞杰的兒童道德發展理論中的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過渡的階段,自我意識進一步發展,他們開始不單純聽從老師,而是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斷,同伴教育的重要性被凸顯,良好的道德品質正在這一階段形成。
因此,小英雄雨來作為一位英雄模范,很容易得到孩子們的喜愛和崇拜,是很好的教育契機。
在精神引領上,通過閱讀《小英雄雨來》可以促使學生通過對比身處的生活環境和抗戰時代背景,感受到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表達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引發對“身處在和平年代,自己能為社會做哪些力所能及的貢獻?”等有益思考。
又如,雨來在危難之際多次看到或心里默念“我是中國人”,咬緊牙關與敵人作斗爭,激發學生對革命英雄、仁人志士的崇敬之情。這也符合第二學段整本書閱讀的重點之一:“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增強文化底蘊”。
在問題解決上,通過閱讀雨來在艱苦環境下,面臨種種困難始終堅持上夜校,始終把“我是中國人”記在心中,用自己實際的行動表達對祖國的熱愛,能夠引發學生對“為什么要學習”“應該如何學習”“要樹立怎么樣的人生理想”等問題的思考,在他人的成長中汲取榜樣的力量,找到自己成長的方向。
選擇重要語文要素是運用語文要素的關鍵(李亞敏等)。整本書閱讀與教材的勾連不應面面俱到,而是要有所側重,才能更好落實單元語文要素。
在基于前面作業的梳理上,以一個單元帶動學生讀一本書,我聚焦四下第六單元中的以下連接點:
基于以上的分析,從“五大件”角度為《小英雄雨來》整本書閱讀活動設定閱讀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