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書本:[美]羅伯特·所羅門,張卜天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
閱讀時間:2016/1/13-2016/1/20
閱讀筆記:
導言:做哲學
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蘇格拉底,公元前5世紀
哲學是我們關于自身和世界的信念及態度的總和。做哲學首先是一種陳述活動,清晰有力地把我們的所思所想表達出來;盡力去評價一個人自己的觀點同其他觀點之間的區別,與持不同意見的人進行爭論;嘗試把若干各不相同的思想協調成一種觀點。
明確表達和論證:哲學的兩個重要特征
哲學體系和哲學觀點的基礎單元被稱為概念。概念賦予經驗以形式,并使明確表達成為可能。概念來源于經驗,稱為經驗概念;有些抽象概念,其對象無法觸及或經驗到,被稱為先天概念。
哲學領域如圖:P18
邏輯準備
邏輯的核心問題是對論證進行分類,即把壞的論證歸為一類,把好的論證歸為另一類。——查爾斯桑德斯皮爾士
好的哲學表達的關鍵是論證。分為演繹和歸納。在演繹論證中,結論的真是由其他幾條陳述的真來保證的。三段論。歸納論證最常見的形式是由若干個別事例出發進行概括。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是假說,即一個實驗應當予以證實或否證的陳述。
悖論是指基于顯然是好的論證而得出自相矛盾的或荒謬的結論。
第一章:哲學問題
哲學就是對諸如生命、我們知道什么、我們應當怎樣做或應當相信什么這樣一些重大問題的探究。它是一種對事物尋根究底的過程。P44
哲學的旨趣就是教給我們怎樣去思考、澄清和論證我們所相信的東西,讓我們親自把這些想法理清,然后以一種令人信服的方式把它們呈現給其他可能持不同意見的人。P45
你羨慕誰就是對你是誰的檢測。P54
第二章:生活的意義
孩子作為意義:如果是這樣,又怎樣使他們自己的生活有意義呢?
上帝作為意義:仍然不能解決問題
來生作為意義:
沒有任何意義:極端
我們對生活的看法決定了我們在其中所能發現的意義。有人說:
生活是一場游戲、是一個故事、是一場悲劇、喜劇、使命、藝術、冒險疾病、欲望、涅槃、利他主義、榮譽、學習、受苦、投資、各種關系。
第三章:上帝
上帝是超驗的,他超越于人的日常經驗世界,在我們之外,并且與他所創造的世界截然不同。
上帝是內在的:與上述存相反觀點。認為上帝是內在的,并不在我們之外,他與這個世界并非迥然不同。
上帝是完全內在的:泛神論,代表斯賓諾莎。他主張上帝即萬物,上帝與宇宙是同一的。我們是宇宙整體的一部分,因此也就是上帝的一部分。在他看來,上帝不可能創造宇宙,因為他就是宇宙,向上帝祈禱,而不是單純地信仰他,沒有任何意義。P107我們從斯賓諾莎這里所能獲得的最重要的教益是,歷史上一切上帝觀念的轉變都遭受了不寬容的對待,甚至連那些虔誠的宗教信徒所秉持的上帝觀念也難逃厄運。
上帝是普遍精神:黑格爾所主張的精神。人本質上是精神的主要表現,精神通過我們進行活動,甚至利用我們來為它的目的服務。精神的意思如同“團隊精神”,它大于我們任何一個人,卻不是某種異于我們的東西。對黑格爾來說,這就是上帝。P109
上帝是過程:上帝并非總是現在這個樣子,而是一直處于生成過程之中。
上帝是超驗的造物主:自然神論。
上帝是未知的信仰對象:人不可能認識上帝,也不可能知道上帝是否存在,或者關于他的一切。但人必須表現得就像絕對確信他的存在,與他處于一種私密的關系中一樣。“信仰的飛躍”P111
惡的問題:如果上帝創造了我們,以某種方式照顧我們,關心著我們,但果真如此的話,為什么世界上還會有那么多惡和苦難呢?
理性的信仰:康德試圖說明對于任何一個希望具有優秀道德的人來說信仰上帝都是理性必然的。這是一種對上帝存在的道德論證。該論證是這樣的:為使善能得到獎賞,惡能受到懲罰,必定要有某個全能、全智的法官—如果不在今生,就在來世—來伸張正義、懲惡揚善。康德把我們對于這樣一種上帝的信念稱為信仰。他認為,沒有對上帝的信仰,我們的道德感和正義感就沒有了基礎。P127
另一種論證是法國哲學家兼科學家帕斯卡賭注:我們或者信仰上帝,或者不信。如果我們信仰上帝并且他存在,那么我們就將獲得無窮無盡的最大快樂;如果我們相信上帝但他不存在,那么最壞的情況就是我們錯過了某些享受罪惡快樂的機會。任命理性的人都會去信任上帝—何苦為了少量罪惡的塵世快樂,而甘冒永遭懲罰的危險呢?P129
第四章:實在的本性
實在—世界的最終本性。P145
什么是真實的?問題也許有兩種不同的第一原理:一方面是訴諸科學,另一方面是訴諸宗教。P146
現象與實在:哲學上引起最大困難的一個區分就是“現象”與“實在”的區分,事物好像是什么與它究竟是什么的區分。P147
現象背后的實在:我們假定存在著一種現象背后的實在,并試圖用不可見的東西來解釋可見事物的序列。
形而上學的基礎:形而上學試圖弄清楚實在是怎么一回事,本體論是形而上學的一部分,它研究什么存在;宇宙論是另一個部分,它研究最真實的東西是怎么產生的。P150
最真實的對象有兩種檢驗方式:一是那種其余事物都依賴于它的對象;二是最真實的對象是那種本身不會被創造或毀滅的對象,如上帝。P151
最初的形而上學家:古代唯物論
泰勒斯:水是最終的實在。
阿那克西曼德:實在是不確定的“無定”
阿那克西美尼:實在從根本上說是氣
赫拉克利特:實在像火
德謨克利特:實在是由微小的原子構成的。
以上五位思想家都主張,實在的基本成分是某種物理的東西,但畢達哥拉斯卻認為實在的最終成分是數。數是永恒和不朽的,世間萬物的存在都在某種程度上依賴于數。天是宇宙數學秩序的神圣例證。P156
有一種形而上學認為,世界是由純粹物理的或物質的成分構成的,無論這些基本成分是像水、火這樣的東西,還是像原子、電子、夸克等這樣的東西。這種形而上學被稱為唯物論。
與此相對的另一種形而上學認為,構成實在的基本成分絕非物理的或物質的,而是像精神、心靈或數這樣的東西。這種被稱為非物質論。
柏拉圖試圖同時采納唯物論和非物質論,但他認為,更真實的東西是一些非物質實體,他把這些實體稱為“理式”。他強調形式比質料更重要,最終的實在必須是不變的。他承認顯見的變化是重要的,它們需要某種背后的邏輯或最終的原理才能得到理解。
柏拉圖的全部分哲學都是建立在存在著兩個世界的基礎之上的:一個是我們混跡于其中的這個日常的物質世界;另一個是純粹的“理式”世界,它是永恒的、非物質的、比這個世界更為真實。前一個世界是由物質的東西組成的,它們會變化、滅亡或消失,柏拉圖稱之為生成的世界。它并不是真實的,而是要比另一個世界,一個真正實在的世界更少真實,柏拉圖把這后一個世界稱為存在的世界。P160
注:這個就是傳播學中媒介“擬態環境”功能的理論基礎。媒介給我們呈現的是虛擬的、擬態的環境,而并非真實的環境,尤其是國際傳播更是如此。
亞里斯多德,柏拉圖的學生拋棄了柏的“存在的世界”和“形式”,同哲學家們通常所說的“常人”一樣,他也主張真實的世界就是這個世界,并不存在另外一個世界。他人為事物的形式就在事物本身當中,而不是存在于另一個地方。實體的本性即本質。例,正因為我們都已熟悉了人這一實體,所以我們不一定會理解成為人是什么意思。
P163哲學特別是形而上學—是一種對世界的闡釋。“宇宙起源于什么?”或“為什么會存在著一個宇宙?”這樣的問題,有三種方式來回答:一種是前蘇格拉底哲學家的技巧,挑出一種或幾種元素來解釋;另一種是柏拉圖的辦法:假想并設計出一個隱藏在這個世界“背后”的世界,用它來解釋為什么各種事物會具有如此這般的樣子;第三種方式是亞里斯多德的辦法,接受這個常識意義上的世界。
心靈與形而上學
笛卡爾是一個多元論者,他相信實體不只一種。接受兩種類型的基本實體—心錄與身體。但斯賓諾莎卻認為并不能解釋它們是怎樣相互作用的,他主張不應被當作不同實體,而應是同一實體的不同方面,或他所說的屬性。他是一元論者。
唯心論:是這樣一種哲學,它認為真實的東西只有心靈,其他所有的東西—物質對象、數、觀念等—都存在于心靈當中,或者在某種根本的意義上依賴于心靈而存在。
笛卡爾本人并不是一個唯心論者,但他卻構建了唯心論者所必需的工作框架。我們唯一能夠直接知道的就是我們自己的觀念。
貝克萊特“存在就是被感知”,一切物體僅存在于心靈之中。
康德,德國唯心論者團體的奠基人,他主張,世界本質上我們通過自己的概念構建的。離開我們的經驗,就不會有空間、時間、對象這回事。但這些事物的本性并不因此就依靠我們個人的想象。我們并非僅僅生活在一個世界里,而是生活在兩個世界里。當我們專注于知識的時候,比如在科學研究中,我們是通過知性概念來感知,但當我們涉及實際事務比如宗教信仰時,那些概念和規則就不再適用了。這時用的是一套完全不同的規則。
康德把形而上學分成了兩個世界,一個是自然和知識的世界,一個是行動、道德和信念的世界。但在他看來,兩個世界都是理性的,它們都根據必然律來運作。康德也相信內在力量的實在性,他稱這種力量為意志,但這種意志是理性的和遵守理性規則的。P176
世界作為精神,是一種試圖理解自身的宇宙意識或普遍心靈,對于黑格爾而言,科學、道德活動和宗教的領域都是精神朝著自我理解運動的方式。無論怎樣,唯心論認為,決定世界的是我們的觀念,世界是最本質的東西是—心靈。P177
目的論
黑格爾認為普遍精神通過歷史來展開,這是對另一種世界觀的戲劇性的描繪,這種古老而不失活力的世界觀被稱為目的論。目的論世界觀認為,世界最終有一個目標,而且世界正在朝著那個目標發展。
愛因斯坦認為,宇宙有一個最終的目的,他有一句名言:“上帝不拿宇宙擲骰子。”這種說法否認一切事物都可以歸于偶然事件。P179
從泰勒斯到牛頓再到愛因斯坦,科學的最終目標一直是被愛因斯坦稱為“統一場論”的東西,也就是一種能把所有自然定律全部整合到一起的唯一的理論。
批注: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產生的,真實的存在到底是什么,是客觀存在還是我們所感知到的存在?第四章梳理了回答這些問題的不同的理論觀點及代表。現在也還只能用“唯心論”、“唯物論”等這些標簽語來理解這些觀點,對于這些理論的論證仍然所知甚少,但對于日后再看相關方面的著作會打下一點基礎吧。
第五章:真理的追尋
什么是真的?無論我們贊同關于世界的哪種形而上學看法,我們都會碰到一個更為一般的問題,那就是:使信念為真的東西是什么?如果信念為真,我們怎樣才能知道?認識論正是基于這些問題發展起來的,認識論是關于知識的理論。
兩種真理:經驗真理,即因事實為真的陳述;必須真理,因理性為真的陳述。分別對應經驗論與唯理論。
唯理論者相信人的理性可以對最基本的哲學問題提供最終的解答,而且這些解答都是必然真理。近代偉大的唯理論者包括笛卡爾、斯賓諾莎、萊布尼茨、康德、黑格爾等;在古代和中世紀,絕大多數大哲學家都是唯理論者,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奧古斯丁以及阿奎那等。
經驗論則拒絕“天賦觀念”這一說法,而主張用洛克的話來說—所有的知識都來源于經驗。P197洛克認為,人剛出生時心靈是一塊白板,后來經驗才在它上面寫下了我們知識的一般原理和所有細節。經驗論包括休謨、斯圖亞特密爾以及20世紀的羅素等。
真理的本性:
P220一個人接受上帝的存在,似乎絕對不是因為任何有關的證據或論證,而必須是先于這些證據或論證。這就是為什么克爾凱郭爾主張,任何對上帝的信仰都需要一次“信仰的飛躍”。
在過去的幾個世紀里,有兩種這樣的理論占了上風,它們都把重心從“事實”轉向了接受某種特定信念的理由。其中一種理論被稱為真理的融貫論,另一種為真理的實用論。
融貫論發端于對符合論的反駁,它認為與事實相符合的說法不僅不能解釋數學和邏輯中的真理,而且也不能解釋日常事實。實用論為融貫論補充了一條附加的實踐條件,即接受一條陳述或一種信念為真的理由之一,就是它是否能讓我們更好地行動,是否能為未來提供富有成效的出路。
合理性:隨著注意力轉向相信某種東西為真的理由,有一種東西就變得越發重要了,那就是擁有好的理由,亦即我們所說的合理性。合理性意味著“合乎理性地思考和行動”,就是用理由或好的理由進行思考。
客觀真理即獨立于個人意見的真理轉向了主觀真理,即依賴于主體及其信念的真理。P227
相對主義主張,對于這一個人或民族為真的東西,對另一個人事民族有可能不為真。
哲學家尼采主張,較之純粹的經驗科學,藝術和美能使我們更深刻地理解真理。他有時持一種更為激進的觀點,用一句口號來說就是“真理不存在”。他反對真理的符合論,認為沒有獨立于我們經驗的“自在”真理。P228
20世紀的法國哲學家福柯是尼采的追隨者,他為一系列關于真理和知識的激進思想進行了辯護。他認為真理首先是歷史的,它與特定的時代和位置有關。真理與他所說的“知識型”有關。所謂“知識型”,指的是提出問題和表述真理的一種特殊“話語”。
福柯主張,知識本質上是一種權力。尼采主張所謂的“權力意志”。對福柯而言,這成了他知識論的核心。起支配作用的話語和知識型是統治階層的話語和知識型,因此知識是為當權者的利益服務的。
第六章:自我
我思,故我在……然而這樣一來,我又是什么呢?一個思想的東西。—笛卡爾,《第一哲學沉思集》
我們因場合的不同而對自己做出不同描述的背后,存在著一個不因背景而改變的“真正的自我”。它被稱為靈魂。哲學家們曾把這個“真正的自我”稱為本質自我,本質自我規定了一個特殊個體的基本特征。
自我是身體,自我是意識。自我認同是一個人描述其本質自我的方式。
休謨關于我們對世界的認識的懷疑論的一個等價物,即所謂的唯我論。唯我論聲稱,除了一個人自己的心靈,實際上別無他物。
自我及其情感:自我主要是通過思想和記憶來定義的,但意識的其他方面也許同樣可以定義自我。尼采主張培養我們的審美鑒賞力,亞等主張培養倫理感情或美德。
心—聲問題:三分天下,行為主義、同一性理論和功能主義。行為主義:為一個“精神事件”命名其實是對一個人的行為作出預測。同一性理論主張,我們所說的精神事件并不是一種特殊類型的事件,而僅僅是描述某個大腦過程的一種特殊方式。功能主義認為,為精神事件的特殊性質提供解釋的正是活動本身,是某種特定的過程,但重要的是功能,而不是使功能得以產生的物質。
關于自我的其他理論:自我是一種選擇。薩特把我存在的這一維度稱為超越。P261,因為我們總是能夠超越或越過那些已經對我們為真的事實。超越意味著自我不是由那些關于我們的事實確定的,而是由我們對這些事實的解釋確定的。
“真正的自我”只是我們為自己創造的自我。我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對它們進行解釋,即使我們對其所能做出的解釋也會受到具體情況的限制。自我是我們每一個人為自己選擇的東西,是我們對于未來的投射,是變成一種特殊類型的人的意愿。但由于我們永遠無法完全實現這一點,所以自我永遠也不可能真正實現完滿。自我至多只是我們想要成為的那個東西的意象,我們一直在為它而奮斗,且多多少少獲得了成功。這種奮斗,這種永遠不會完成、永遠對自己負責的自我就是“本真的自我”。P264
自我是社會的。我們并不能確切地知道自己的存在,我們知道自己的存在僅僅是因為我們的社會教會了我們認識到這一點。海德格爾說,從本源處講,我們是共同體特別是“無此人”的一分子,正是在這個共同體中,我們學會了怎樣成為一個個體,怎樣成為“本真的”。馬克思告訴我們,從本質上講,我們都是社會性的存在,我們只有在一個社會中才能獲得自己的身份,說到底,我們是在人類的整個大背景中獲得自我認同的。無論作為個體的存在對我們來說是多么重要,這種個體性的存在只有在我們所處的社會大背景中、在我們與他人的關系中才是有意義的。P272
自我與關系:我們對自己的看法決定了我們與他人的關系。自我認同是由相互認同來規定的。
第七章:自由
人的行動絕不是自由的;這些行動總是他的氣質。既定觀念、他對幸福形成的正確或錯誤的看法……的必然結果。
關于自由的兩難:一方面,我們已經生來是自由的,另一方面,我們還渴望自由。“人生而自由,卻又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盧梭)P284
P297沒有選擇就沒有自由,沒有自由就沒有理由讓一個人為他的行為負責,無論該行為有多么善或多么惡。
決定論:只有從一開始就假定每一個事件都有其充分的、自然的解釋性原因,我們才能理解事物。康德認為決定論的基本規則,即普遍因果性原理是我們必須用來闡釋任何經驗的規則之一。P297
非決定論認為決定論是錯誤的,并不是每一件事都有原因。這種理論的優勢很明顯,因為我們一旦允許有些事件是可以沒有原因的,人類的行為似乎就可能包含其中,這就意味著,我們可以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是僅僅通過訴諸某些先前的情況來解釋。
第八章:道德和好的生活
道德哲學,即對最好的生活方式和正確的行為準則的探尋。道德是一套指導我們行動的原則或規則。告訴我們應該做什么,不要做什么。道德的關鍵是義務—做你應當做的事情。
道德哲學旨在提出一套原則和一種關于生活目標的看法,以使我們能夠明白而自信地生活。
快樂主義的哲學,它認為好的生活應該是從生活中得到盡可能多的快樂。P316
亞里士多德考查了兩種關于好的生活的片面觀念—快樂和成功,并且拒斥了它們;雖然他同時也強調,沒有快樂和成功,一個人就不可能過上好的生活。但它們自身并不是好的生活,而只是好的生活的必要條件。對于亞里士多德來說,幸福意味著一種整體的生活,它結合了所有的美德、好的運氣以及欣賞它的哲學智慧。P324
利已主義主張每個人總是按照各自的利益行動,人們在行動時之所有彼此謙恭和友善,只是因為禮貌和慷慨由于這樣那樣的原因也對他們有利。P325
利他主義并不必然意味著自我犧牲。利他主義意味著有意為他人的利益而行動,但不必然違反自己的利益。P327
寬容是我們這個多種族、多民族、多元化的社會的核心價值之一。我們的社會是一個多元的社會,這意味著我們的社會與其說是“大熔爐”,不如說是一個“混合沙拉”,這個社會中的不同群體擁有非常不同的價值、宗教和習慣,為了能夠和平相處,我們對這些差異的寬容是必不可少的。
第九章:正義和好的社會
正義通常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涉及懲罰,另一部分涉及物品和責任的分配。前者被稱為報應的正義。
正義的起源和社會契約:正義連同整個社會都是由一種一般性的社會協定,即社會契約產生的。霍布斯主張人生而自私,他主張把權力賦予一個強有力的核心權威,要么是一個人,要么是一個集體。為了保證和平,付出這種代價是值得的。
第十章:非西方哲學
略。
第十一章:美
哲學的理念經常被歸結為真、善、美。然而美并不總是與真和善相一致。
把美等同于終極實在的最大權威是柏拉圖。他對實在的理解基于不變的“理式”,即產生世間成物的完善的原型。美是一種超驗的“理式”,它潛藏于每一種美的事物之中并使之顯得美麗。P448
亞里士多德反對柏拉圖將美視為一種超驗的“理式“,就如同反對柏拉圖一般意義的“理式”論一樣。使一件藝術品美的東西是它的形式,但這個形式是作品直觀意義上的形式,沒有必要假定超驗的“理式”。
關于美學與倫理之間關系的一種最激進的看法來自尼采。他并不認為美學價值有助于倫理,而是提出美學價值應當取代道德價值。他說“人應當把人生看作一件藝術品”。我們應該做的是“美好”的事物,而不是義務驅使的事。P457
附錄一寫作哲學
寫好哲學的規則:組織,對思想進行組織,弄清楚你的主要觀點是什么,對那些首要的問題做出回答,并對它們加以排列,以最有把握的順序來排列。
簡潔、清晰。維特根斯坦說,一切可說的都是可以說清楚的。P374
人性化。試圖把思想寫得富有吸引力,意味著必須首先感覺你真的相信你所說的話,他們是在分享你的思想,而不是被它們所攻擊。
心得:
這確實是哲學入門書中的經典好書,如果在最開始就接觸這本哲學書,說不定就早就喜歡上哲學了呢。由此可見要想了解哪一個領域的知識,選對書很關鍵哦。
雖然通俗易懂,但還是花了將近一周的時間才閱讀完畢,而且就是這樣還只是粗略的了解,但最大的收獲在于,將此前關于西方哲學零碎的知識點跟著作者的思路進行了一番梳理。對于一些此前覺得“應然”的東西也結合自身情況進行了思考。
關于個人問題部分。生活的意義究竟是什么?在作者所列的十幾個選項中,發現自己在衡量比重時仍將欲望、涅槃、榮譽、學習以及各種關系等看得較重,或許正是因為自己對于生活的意義的本質缺乏把握,也因而才會時常感到心靈的貧瘠吧。生活的意義是愛,這是一種理想。
信仰是什么?如果不信仰上帝,我們又信仰什么呢?世界的本性是什么,什么才是最真實的?是看到的事實的真相還是源于心底的感覺?
真理是作為事實的真理,還是經驗可獲得的或是合乎理性的才是真理?我又是誰?我對自己的認識就一定是對的嗎?
具人與社會的關系:自由、道德與正義
自由是相對的自由,我們生而自由,卻又無往不在枷鎖之中。道德指導我們行動的原則和規則,但它又出于原則的行為,不是為了利誰。有時出于道德的考量行動,卻得出了惡的果,因此道德與原則合理性相關,與行動后果無關。關于正義有報應的正義和分配的正義,前者可說是大多數題材的小說電影等均以此為基礎展開。
——————————————————————
我在參加文魁大腦讀書會2016年閱讀年挑戰計劃,本年度我要閱讀書籍52-100本,請大家監督。每周沒有完成的,發微信紅包150元,一年沒有達標52本的,再發微信紅包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