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說聯想,因為以我的知識水準,還寫不了影評,只能略微討論一下關于長津湖戰役和這部電影給我們的啟示。
每看一部電影,尤其是戰爭片,一般都習慣于先做個功課,了解人文景象、戰爭歷史,這樣可以深刻的體會影片的意義,也不枉費一張電影票的價值。
長津湖戰役,百度上已經解釋過了,這里再抄襲性概括下:
“中國人民志愿軍第9兵團3個軍,在艱苦條件下,和武器裝備世界一流、戰功顯赫的美軍第10軍,于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朝鮮長津湖地區進行了直接較量,創造了抗美援朝戰爭中全殲美軍一個整團的紀錄,迫使美軍王牌部隊經歷了有史以來“路程最長的退卻”。這次戰役,收復了三八線以北的東部廣大地區。志愿軍在東西兩線同時大捷,為最終到來的停戰談判奠定了勝利基礎。”
為什么要抗美援朝?建立全世界范圍內的國威、軍威是必然的,但是了解這段歷史與它的意義更為重要。
欲了解抗美援朝,首先要說一下朝鮮戰爭。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日本長期侵占的朝鮮半島被美蘇兩國軍隊解放,并以北緯38度(三八線)作為軍事分界線管理南北朝鮮。北朝鮮受社會主義國家控制、南朝鮮受西方國家控制,形成南北分裂的局面。當時由于美蘇兩國失去二戰期間的共同敵人(德國與日本),在不同的意識形態下矛盾日益凸顯,隨后冷戰開始。
雖然兩大巨頭大談社會模式和意識形態不同,實行冠冕堂皇的外交手段,但事實上就是經濟軍事上的擴張,想一家獨大的利益沖突。
在這個背景下,北朝鮮在蘇聯方面的默許和支持下(中國方面并不知曉),整理裝備,把南朝鮮軍隊驅逐至海島東南角,面臨覆滅的危險。因此美國大為惱怒,成立了聯合國軍隊,北上將金日成的軍隊擊退至三八線以北。胃口大開的美國欲把北朝鮮部隊全軍殲滅,并推至鴨綠江邊界,聲稱要打過鴨綠江。
于是,金日成請求中國和蘇聯的出兵抗美援朝。
政治總是瞬息變化,有著明顯的利益驅使,蘇聯知道,在毛主席領導的中國,是不會對蘇聯馬首是瞻的,勢必會在鴨綠江和美國對峙,就當時中國的狀況而言,會請求蘇聯給予最大的幫助,以至于將來能制控中國。
戰爭的火已經燒到家門口了,毛主席的想法,正如電影里那樣:眾所周知,我們學歷史不僅僅是為了記住年份和事件,而是去掌握歷史的規律,以及它賦予將來的現實意義。唇亡齒寒是歷史上多少沉痛結局的警告。這個仗,必須打!而且自己國家的軍隊才是主力軍。
為什么要打?
不得不提一下“”邊界安全”和“安全邊界”兩個概念:
“邊界安全”是指國家對其主權范圍內的領土的可控制和保衛的程度。領土是主權的物質載體,從相當的意義上說就是主權安全。
“安全邊界”是指國家對其分布于主權范圍之外的利益的可控制和保護的程度。比如,美國領土邊界僅限北美洲及太平洋部分地區,但由于其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因而它的國家安全邊界幾乎覆蓋全球。中國的領土邊界與美國差不多大小,但與美國相比,由于中國海外軍事力量不足,因而在中美矛盾中,其安全邊界則不出中國領土范圍,盡管中國的許多政治經濟利益已廣泛地融入世界。
1962年赫魯曉夫在古巴部署導彈,美國人就很恐慌,覺得影響到它的安全。
那么電影里,1950年美國出兵朝鮮,中國人也覺得影響了自己的安全。
在國際斗爭中,沒有外延空間保證的安全承諾是絕對靠不住的。這個空間的外延就是一個國家應當具有的安全邊界。安全邊界的擴展并不意味著國家領土的擴張,但它卻意味著國家邊界安全系數的增高。中國人打贏了朝鮮戰爭,中國東北地區的和平形勢一直保持至今,但中國并未擴張半寸領土。
一國的安全,取決于他國,尤其是大國對該國安全邊界的具體規定,這就是唇亡齒寒的前提。
電影中記錄深刻的是槍火炮彈以及很多經典影像如“冰雕連”的這樣的感人故事。大家應該還注意到一些細節,當時臺灣是有美國駐兵的(從1950年6月美第七艦隊進入我國臺灣海峽,到1979年4月30日,美國在臺灣一直都保持軍事存在。)
我記得以前看到關于臺獨問題時,經常會有一些網友認為,臺灣有那么重要么?為什么要統一?
很簡單,臺灣島是瞭望臺,戰爭要地,海權要地。
邊界安全必須要有一定的外延空間即國家安全邊界來保證。我們國內已形成了強勁發展的生產力,而要維持這樣的生產力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就不得不依賴海外資源。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擁有相當的海權。如果我們失去臺灣,接踵而來的就是失去南沙群島,而失去這兩個地區,就意味著中國將徹底失去作為一個大國崛起最起碼應據有的保證國家政治經濟安全的空間。
正因此,中美之間在臺灣問題上便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同樣的,大陸臺灣一旦統一,安全邊界就要繼續外擴。
再回到電影的主題,抗美援朝的意義,說它是一場立國之戰絕對沒有問題,中國那個時候剛剛歷經百年滄桑,戰爭之殤,就要立刻進入一個和全世界最強悍的軍隊開展保衛國家的戰斗,沒有先進的武器,沒有制空權,卻讓大名鼎鼎的五星戰將麥克阿瑟失去了往日的驕傲,讓美國沒有戰敗的神話破滅,讓看不起我們國家的人們明白,中國的國際話語權是怎么樹立起來的!
最后,有心人可能會發現,這部電影是由內地與香港導演合作拍攝的。近年來香港與內地合拍片亦將慢慢成為國產市場的主體,香港導演逐漸適應內地文化產業規則,無論從取材(有價值感),還是選角(實力派),正在擬定更好的類型定位與創新角度,電影中港派導演對人性的刻畫逐步延伸至人物體系內,性格方面隨人物特點舒卷自如,自然擴展,既能見到戰爭的殘酷,又能在毫無煽情的條件下被感動。
我們也希望香港-內地電影能真正融為一體,不分彼此實現互補、差異化的發展,最終能夠拍攝出與其他國家電影公司抗衡的華語佳片。
本文“安全邊界”與“邊界安全”相關部分內容參考《世界地緣政治中的中國國家安全利益分析》--張文木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