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
渴望山長水遠
想想 走走 在這燈火不滅的城市
十年 一顆心住著一個人
把十年的光陰抹得齊齊整整
每個角落都打掃干干凈凈
要把日子寫成詩
卻再沒多余的水份
下雪了,那些美好的
丑陋的,不幸的
都被雪覆蓋,望著盡是純美
當春風融雪
我只能在初春里
享受半日芳華
如陽臺上的仙人掌
渴望生命成長
卻不能天天澆水滋潤
之前的和之后的
許是草,許是樹
我不能讓淚再倒灌回眼窩
只會,讓它流回體內
去濡養我孱弱的山川河流
今生愿不來,來世不再去
只愿未來十年
都是當下最美風景
司馬輕衫詩評
? ? 痛的沉淀是愛的代價
——評卉林詩《十年》
釋迦牟尼說人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求不得。卉林的《十年》描述的正是其中愛別離、求不得的痛。
“渴望山長水遠/卻得不到又舍不下/想想 走走 在這燈火不滅的城市”
詩的開篇就言簡義賅,吸引眼睛。生命是一場修行。而這其中,情感則是最復雜的經歷。都說只羨鴛鴦不羨仙。誰不想兩情相悅,誰不“渴望山長水遠”?但往往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多少人一生就在“得不到又舍不下”間去留難定,徘徊若失。“想想,走走”,便是年年歲歲。“燈火不滅的城市”,看似喧囂,卻反襯了形單影只的落寞。
“十年 一顆心住著一個人/把十年的光陰抹得齊齊整整/每個角落都打掃干干凈凈/要把日子寫成詩/卻再沒多余的水份
第二節點題,亦是對第一切的延展。“十年”和“一顆心”、“一個人”形成強烈的對比,愛的多么執著,多么投入,以至于“把十年的光陰抹得齊齊整整/每個角落都打掃干干凈凈”以至于用盡全身的力氣,“要把日子寫成詩/卻再沒多余的水份”。
“下雪了,那些美好的/丑陋的,不幸的/都被雪覆蓋,望著盡是純美”
這一節的轉折真是神來之筆。詩人在第二節里描繪的愛是那樣的干凈,那樣的熱烈。但世事總多無奈,十年的情感最終的結局是淪為回憶中刻意的遺忘和“覆蓋”。
“美好的/丑陋的,不幸的”,十年的愛恨情怨濃縮成九個字,看似清淺,咀嚼起來卻有酸澀。但即便這樣的濃縮,主人公還不滿意,她要把這樣清淺的酸澀也覆蓋掉,最終只保留愛的純美。
這一節,短短三行,卻完整刻畫了詩人心路變化的歷程,從拾起到放下,從怨恨到釋然,所以的曾經只余下美好的純美,痛的沉淀成為愛的升華。
“當春風融雪/我只能在初春里/享受半日芳華/如陽臺上的仙人掌/渴望生命成長/卻不能天天澆水滋潤”
這一節是對第三節的延展。愛是那樣的熱烈,遺忘和覆蓋是必然的艱難。于是詩人理性寬慰自己,畢竟這場風花雪月,盡管不能長長久久,也終究帶給她初春的溫暖,帶給她半日芳華的享受。與其求全責備,不如把一切歸之于命運的安排。就像自己,既然是一只仙人掌,再怎么渴望生命成長,也不能天天澆水滋潤。和前面的白雪一樣,仙人掌的意象也選擇的格外巧妙,天然不能太多雨水的灌概,縱然在沙漠里也活得堅強,這就把詩人勸慰自己的許多言外之意抒發的淋漓盡致,耐人尋味。好的詩歌,與其用諸多意象盲目堆砌,不如精心選擇恰到好處的意象,用得好,用得準,詩歌的章節也就活了。
“之前的和之后的/許是草,許是樹/我不能讓淚再倒灌回眼窩/只會,讓它流回體內/去濡養我孱弱的山川河流/今生愿不來,來世不再去/只愿未來十年/都是當下最美風景”
最后一節點題,也是一個新的轉折。即便在前面,詩人如何地寬慰自己,如何要理性地釋然,但人非草木,即便要忘卻也是一個必經的疼痛的過程。詩人的理智是清醒的,但情感卻是脆弱的,需要時刻提醒自己,“我不能讓淚再倒灌回眼窩/只會,讓它流回體內/去濡養我孱弱的山川河流”。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在詩的結尾,詩人感慨“今生愿不來,來世不再去”,過去的遺憾是仍是心里隱隱的傷痕,盡管覆蓋了,結了疤,卻還是隱隱的疼。所以把新的希望寄托在下一站:“只愿未來十年/都是當下最美風景”。
忍不住想起張艾嘉的老歌《愛的代價》:“那些為愛所付出的代價/是永遠都難忘的啊/所有真心的癡心的話/永在我心中/雖然已沒有他……”
我們許多人,難免經歷這樣愛的代價。像蠶蛻蝶變,經歷的時候酸甜苦辣,撕心裂骨,但許多年后回看,卻也是一段銘心刻骨的純美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