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田園泥土香
?教育集團簡介
?
?母親教育工作室
鄭州田園泥土香教育集團,是從事“母親”、“父親”、“國學”、“學前”、“解放差生”、“在家上學”、“琴棋書畫”、“極度厭學”、“過度上網”等教育咨詢。
母親教育學——應該是一門獨立學科!
母親教育學——就是“教育母親自己的駕駛證!
母親教育學——就是母親教育孩子掌握的方向盤。
我們知道,人要想開汽車,只有有了合格的駕駛證,才能掌握汽車的方向盤;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如果我們把教育比喻成“汽車”的話,那么,孩子就是教育的“汽車”,那么,我們的偉大母親就是掌握教育“汽車方向盤”的人。
今天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今天最需要補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所以,今天的補課,與其讓孩子補課,不如讓父母補課。
田園泥土香教育咨詢:給父母補課的教育!!
田園泥土香教育,教育的重點對象,不是孩子,是孩子的父母,田園泥土香教育咨詢,是專門給父母補課的教育,這在中國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上,是沒有的,這在國內其他培訓機構也是沒有的,其潛力是巨大的。
現由于企業的發展需要,現招聘工作室人員。
一、田園泥土香教育:父親教育工作室
二、田園泥土香教育:母親教育工作室
三、田園泥土香教育:家庭教育工作室
四、田園泥土香教育:早期教育工作室
五、田園泥土香教育:差異教育工作室
六、田園泥土香教育:心田教育工作室
七、田園泥土香教育:在家上學工作室
八、田園泥土香教育:琴棋書畫工作室
九、田園泥土香教育:自然探索工作室
電話——13526448726
待遇——面議
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不是學生,而是老師。
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不是學生,而是老師。
今天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今天最需要補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補課”是制造“差生”的罪魁禍首!
“補”呀“補”,越“補”越苦、越“補”越累、越“補”越差,越“差”越“補”,直“補”得我們的孩子“丟書、撕書、燒書”,最后被“補”得“逃學厭世,離家出走,命喪黃泉……”
“補課”就是地溝油!
“補課”就是搖頭丸!
“補課”就是毒膠囊!
“補課”就定時炸彈!
“補課”是造就了孩子“厭學、逃學、棄學”!
“補課”是制造“差生”的罪魁禍首!
可是,“新東方幼兒學習部”,以忽悠家長方式給學生補課!!
這是為什么?
家庭教育的理念應該培養孩子“健康的人格、良好的習慣、強健的體魄”,家庭教育尤其是一定要培養孩子“良好的鍛煉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習慣”,培養孩子“熱愛體育、崇尚運動、健康向上”的堅強意志。
《母親教育學:母親教育孩子的駕駛證與方向盤》
母親教育學——應該是一門獨立學科!
母親教育學——就是“教育母親自己的駕駛證!
母親教育學——就是母親教育孩子掌握的方向盤。
我們知道,人要想開汽車,只有有了合格的駕駛證,才能掌握汽車的方向盤;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如果我們把教育比喻成“汽車”的話,那么,孩子就是教育的“汽車”,那么,我們的偉大母親就是掌握教育“汽車方向盤”的人。
上部 《母親教育學:一門獨立的教育學科!》
中部 《母親:教育孩子成功之密碼》
下部 《母親:教育孩子失敗之借鑒》
《母親教育學:一門獨立的教育學科!》
第一章 為何要提出“母親教育學”這個概念呢?
《母親教育學,應該是一門獨立學科》
“母親教育”,應該是一門獨立學科,把母親教育納入國家教育體系,培養高素質的母親。
母親教育是一種特殊教育,在于喚醒母親教育孩子的強烈意識,使母親真正認識自我價值重要性,學會如何履行母親天職,提高教育自己與他人孩子的能力,成為稱職的、合格的真正母親。
但直到今天,雖然教育事業蓬勃發展,母親教育為何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
母親教育學,為何沒有成為一門獨立學科?
我們先從有人問說起——
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父親和母親誰更重要?
答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
有的說,都很重要;有的說父親重要;有的說母親重要。
那么,到底是哪個重要?
我說,母親教育比父親教育最重要!
一個孩子的成長中,最重要的莫過于家庭,而在一個家庭中,對于一個孩子的成長,最重要的,是一個母親。
眾所周知,教育就是“心田”的“播種”
但是,我們必須知道、我們必須明白、我們必須清楚,這樣一個問題,到底誰是孩子“心田”的第一個“播種”者?
孩子“心田”的第一個“播種”者,是父親?還是母親?
孩子“心田”的第一個“播種”者,應該是孩子的母親?!
這是,千真萬確的!毋庸置疑的!!
不是嗎?
當母親聽到嬰兒哇哇落地哭喊,嬰兒心靈上這塊神奇的“心田”,就等著第一個播種者母親,在這塊“心田”的播種,播下什么樣的種子?就會開什么花?就會結出什么樣的果?這也是千真萬確的、毋庸置疑的事實。
這就要求母親在孩子面前,說話要有分寸,不要一天到晚埋三怨四,不要把那些不好的信息,過早的傳遞給孩子,這樣的話給孩子播下“各種各樣的仇恨種子”!
播下讀書的“種子”,就會開學習的“花朵”,就會收獲成功的“果實”!!
一句話新聞,那就是教育者只有在孩子“心田”里播撒美的種子,我們的教育才能夠開出美麗的花朵、結出香甜的碩果!
想一想:母親與孩子長期共處于家庭,其一言一行孩子都會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并觀察模仿、學樣。要不然,為什么說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也是每個人永久的學校。
母親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班主任兼校長級別的別CEO。
母親教育,應該成為一種學說、一種學科!
今天的教育,為什么要提出“母親教育學”這個概念呢?
那么,什么是“母親教育學”?
第一章 為何要提出“母親教育學”這個概念呢?
教育,在每年全國兩會上,是代表必談的話題,其中“如何保障好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在今年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談到“我國婦女兒童占總人口的2/3,保障好他們的合法權益,是黨和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是衡量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也反映著社會的文明進步程度。婦女能頂半邊天,是家庭的支柱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建設者;兒童是家庭的希望,也是國家民族強盛之所系。但婦女兒童又是易被侵權的群體,權益最容易受到侵害,最需要全社會的保護。”
那么,如何保障好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呢?
實踐證明, 一個孩子的成長中,最重要的莫過于家庭,而在一個家庭中,對于一個孩子的成長,最重要的就是孩子自己的母親。
“母親教育”,就是讓每一個母親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讓每一個母親都有一個好孩子,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好母親;母親沒有什么工作,比做教育好自己孩子的工作“更重要、更有意義、更有價值、更有生命力”!!
可是,當今社會,青少年犯罪現象凸顯已引起人們深深憂慮。究其原因,“母親教育”的缺失是一個重要的潛在因素。然而,在我國,媽媽們基本上是零培訓上崗。人才的培養必須從母親開始,母親的素質高低,將影響后代的成長。因為,高素質的母親不但能夠對孩子進行良好的早期教育,而且能發現孩子的特質與潛質。
所以,“母親教育”,應該是一門獨立學科——“母親教育學”!
一個國家母親教育的成敗,對這個國家和民族的興衰會產生重要影響。母親教育是民族素質建設的人才資源開發的原始性、長久性基礎。所以我鄭重建議:把“母親教育學”作為一個基本國策教育學科,納入國家教育體系!
提高民族素質,應該從重視母親教育開始。
“母親教育學”,是一個具有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重大系統教育學科。認真研究、推廣、實踐“母親教育學”,于國、于民、于家都十分有益,可以講是利在當代,功在千秋。
母親教育,應該成為一種學說、一種學科!
應該是一門“母親教育學”學科。
這門學科,是每一個想做母親、正在做母親的人,都應該學習的學科,今天我們如何做母親?我們“母親”需要學習如何做母親?我們“母親”需要學習如何做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每個人都是母親所生,在孕育時已經開始感受母親的喜怒哀樂。離開母親的撫育,一個生命的成長就會留下不可彌補的缺憾。
一個樂觀向上的母親,帶給孩子的影響是美好積極的,而一個整日陷于憂郁之中的母親帶來的消極影響甚至可以誤導孩子一生。
當今社會,一個國家、一個城市的綜合實力競爭說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誰擁有了人才優勢,誰就擁有了競爭和發展的優勢。而人才的第一個搖籃是家庭,第一位老師就是母親。
當母親聽到嬰兒哇哇落地哭喊,嬰兒心靈上這塊神奇的“心田”,就等著第一個播種者母親,在這塊“心田”的“泥土”里播種,你播下什么樣的種子!她就會開什么的花!就會結出什么樣的果!這也是千真萬確的、毋庸置疑的事實。
當今社會,青少年犯罪現象凸顯已引起人們深深憂慮。究其原因,“母親教育”缺失是一個重要的潛在因素。
然而,在我國,媽媽們基本上是零培訓上崗。
培養高素質的母親。
所以,現在,當務之急的是,把“母親教育學”當做一門學科納入國家教育體系!
第一節 從留守少年砍死奶奶,看母親教育的缺失催生留守兒童犯罪
在每年全國兩會上,我們的代表千“方”百“計”話教育,教育成為熱議的話題之一,其中留守兒童成為兩會新亮點:莫讓留守兒童成為家庭教育盲區,代表們呼吁構建留守兒童政府支持、家庭監護、學校教育、社會幫扶、親情關護的網絡,給留守兒童以持久、溫暖的關愛。因為據全國婦聯統計,全國留守兒童的人數約為5800萬,其中14歲以下的留守兒童超過4000萬。
想想看,我國有2億多的中小學生,僅留守兒童就有5800萬,而且14歲以下的留守兒童超過4000萬,這是一個什么概念?這比1個法國、10個瑞士、100個盧森堡、100個芬蘭共和國的人口數還要多。
如今,面對這樣的一個巨大的教育“團體”,“身”在家中“留守孩子”,卻出現了“厭學、逃課、打架斗毆、徹夜上網、離家出走、拉幫結伙、打架斗毆、群毆群盜、暴力相殘……”等這樣、那樣的違法犯罪良行為。
尤其是讓人想不到的事情,留守兒童犯罪增多,且呈低齡化、團伙化、暴力化特征。
據《河南法制報》報道:2月17日,南陽唐河一15歲男孩將其奶奶殺死在出租屋內。男孩上初中,父母都在外打工,由奶奶在縣城租房照顧其生活。事發當日,男孩因作業未完成遭奶奶批評,他心生厭煩,拿刀將奶奶砍死。(作業沒寫完也不想上學 唐河留守少年砍死奶奶 因留守厭世 2014-02-26《河南法制報》)
眾所周知,留守兒童無法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們往往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親屬等隔代教育、隔代管理。
留守兒童這一“隔代教育與管理”,出現這樣的那樣的教育問題——尤其是留守的少年兒童犯罪問題:
這不,今天的留守少年劉東,一個不到15歲的孩子,他在唐河縣某初中上學,可是他的父母都在外打工,由奶奶在縣城租房照顧其生活。當民警訊問其作案動機時,劉東只是淡淡地說不想活了,不想上學,不想寫作業。2月17日上午,他的寒假作業沒寫完,也不想上學,奶奶批評教育他并讓他去上學。他聽后很煩,隨即產生了不想活的念頭,想著干脆把奶奶也殺掉。于是,他去廚房拿菜刀朝奶奶身上砍了幾刀后,非常害怕地離開了出租屋。(作業沒寫完也不想上學 唐河留守少年砍死奶奶 因留守厭世 2014-02-26《河南法制報》)
現在,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
根據2009年全國婦聯發布的數據顯示,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約為5800萬,其中79.7%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13%被托付給親戚朋友,7.3%處于不確定或無人監護狀態。廣西高級人民法院刑三庭未成年人案件合議庭審判長歐陽文說,“隔代教育”重視孩子是否吃飽穿暖,卻大多忽略溝通交流,孩子的心理問題長期得不到疏導,這對其成長是很不利的。
留守兒童多由祖輩照顧,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隔代教育”問題在“留守兒童”群體中最為突出,而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如人意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饑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給這些可憐的孩子留下了一生的遺憾,有的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第二節 為什么留守兒童犯罪增多,呈低齡化趨勢根源在哪里?
由于隔代長輩既無法支配留守少年的經濟,更無法引導下一代的學習和生活,更不用說進行批評教育了。這自然是因為如今孩子少,隔代長輩對其“寬有余,嚴不足”,孩子“不聽話,不好管教”就成為當下農村一種普遍的感慨。
于是出現了如2012年第12期《半月談》報道——
留守兒童犯罪增多,呈低齡化趨勢,“三低現象”明顯。湖南省部分基層辦案民警介紹,留守兒童一般從10歲至12歲左右開始出現逃學、小偷小摸等劣跡,輟學后逐漸沾染上不良社會風氣,13歲左右就會實施違法犯罪活動,而17歲則是他們違法犯罪的高峰年齡;實施違法犯罪的留守兒童,以小學和初中文化程度居多,多為“法盲”。(留守少年兒童犯罪調查:呈多發低齡化趨勢《半月談》2012年第12期)
我們看,一個家庭的留守孩子,一群社會流浪少年,由于沒有人管,就開始違法犯罪!
那么,這些留守兒童犯罪增多,呈低齡化根源在哪里?
留守兒童犯罪增多呈低齡化根源在哪里?
如今的留守兒童犯罪增多呈低齡化根源,其實,與下面的一些教育有關:
一、家庭教育的失敗
表現在隔代親人的不良教育方法:
眾所周知,由于留守兒童的父母均在外地打工,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親友在照看留守兒童時,形成了隔代監護,親戚監護和自我監護等留守兒童的監護方式,普遍存在著“溺愛式”、“放任式”或者“粗暴式”的管理方式,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習慣、心理健康。由于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他們往往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在遭受挫折的時候,很容易行為失控;打罵則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們產生逆反心理和自卑情緒,容易受到社會不良習氣的感染和壞人的引誘,走上歧路。
如,據辦案民警介紹,為拉攏留守兒童“入伙”,一些社會“大佬”往往采取免費提供毒品方式,一旦這些小孩吸毒成癮被“套牢”后,就成為他們實施違法犯罪的工具。部分留守兒童因實施違法犯罪活動被抓捕后,公安部門考慮到其年齡小,且作案情節相對較輕,本著挽救失足少年利于社會穩定的目的,一般在給予教育后很快就予以釋放,但這些小孩子出去后,反而認為違法犯罪并不可怕,出現“二進宮”、“三進宮”等情況。(留守少年兒童犯罪調查:呈多發低齡化趨勢《半月談》2012年第12期)
表現在父母的打罵教育方法:
現在的家庭教育,父母往往采取不是寵溺,就是打罵等錯誤方式,溺愛會造成留守兒童凡事以自我為最高價值取向,忽視甚至不顧他人的利益和感受,父母外出打工后,而且留守兒童大多系獨生子女,父母害怕子女吃虧,常常給孩子灌輸“示弱就會挨打”的觀念,誤導孩子以暴逞能,以暴制暴。
殊不知,打罵教育“爆發”的對象往往是最最親近的人!
再如,近日“14歲少年網吧刺死父親怪父親打擾其玩游戲一刀刺死”的少年小肖,就是父親的打罵教育導致的——小肖的表哥劉日東趕到現場時,劉日東說,舅舅肖福民的暴脾氣也是遠近出了名的,經常動不動就打小陽,“連東西掉地上了都會挨頓打。”劉日東說,肖福民打小陽一般下手很重,都是手腳并用,而小陽每次挨打的時候,則是一聲不吭,“從來沒敢反抗過,他一直都很怕他爸爸。”“有什么好東西都是先給他,對他管教很嚴。”(湖南14歲少年網吧殺死父親2014年2月21日新華網)
可是,網吧刺死父親的14歲少年,就是一個留守兒童,他父親教育孩子的方法就是“手腳并用,打小陽一般下手很重”!
中國有句話說得好“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今天14歲少年選擇爆發……
選擇爆發的對象:是他的老爸!
選擇爆發的方式:是一刀刺死老爸!!
二、學校教育的失誤:
如果說家庭是孩子心靈成長的土壤,那么,學校就是孩子心靈成長所需的營養,學校是塑造孩子美好心靈的生態場所。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教育環境,必將對孩子心靈的后天成長產生重要而積極的影響。
如今,在農村不少中小學,由于師資力量薄弱,班級過大,留守兒童在學校很難得到學習以外的關懷。這樣就導致了大多數中小學學校對于寄宿學校學生都沒有配備專門的生活老師,住校生的管理基本是由班主任負責。日常的教學管理工作已經讓班主任疲憊不堪,對于深入細致地關心所有留守兒童,對于留守兒童特別的心理、感情需求,他們心有余而力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對留守兒童的有效教育和管理出現空洞。留守兒童身心變化快,對任何新鮮事物都充滿好奇,他們朝氣蓬勃而又情感脆弱,加上朋友圈相當狹窄,如果學校教育方法不當,學生便會染上不良行為,而 “問題學生”一旦流入社會,多會踏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三、社會教育的失控:
家庭、學校是社會的一部分,人必須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留守兒童也不例外,因此,社會的陰暗面也必然會或多或少的影響留守兒童的心理和生理,社會也是孩子接受教育的渠道。
表現在:比如不良的社會影響:不良的社會信息、不良的社會導向、不良的社會風氣、不良的社會出版物對學生的影響極為重要,由于青少年的心智不成熟,是非觀念模糊,這些普遍存在社會之中的各種各樣的隱患,是孩子的成長道路上的陷阱。
表現在:尤其是唯利是圖的出版商,早己將非出版物虎視眈眈瞄準廣大青少年,什么殘酷的、殺戮的、血腥的、暴力的還有色情的等等,這些玄之又玄的玄幻小說充斥大小書店,它讓青少年迷之又迷,迷的不知吃、不知喝、更不知睡,這一迷他還有心學嗎?
現在留守兒童犯罪增多,呈低齡化趨勢,我們仔細想想,難道說父母、家庭、學校、社會就沒有責任嗎?值得方方面面好好反省!其實,這些問題的根源,就是我們畸形教育下的“怪胎”。那么,如何解決留守兒童的犯罪?
第三節 如何預防留守兒童犯罪?
近年來,留守兒童引發的悲劇在各地頻發,給家庭和社會帶來難以消除的痛感。然而,留守兒童所表現出來和涉及到的系列問題,成因復雜,遠非保障他們接受義務教育權利這么簡單。
如今,面對留守兒童弒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父母、兄弟姐妹、鄰居、老師”等殘暴手段和血腥場面……
面對弒殺自己的最親人的人倫慘劇,我們又該做出怎樣深刻的反思?
如何預防留守兒童犯罪?其措施有哪些?
一、我們的家庭:如何預防留守兒童犯罪?
今天,15歲少年弒殺奶奶的悲劇,又一次提醒我們,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保障機制,刻不容緩。
1.父母如何讓代價降到最低?
我認識的一個孩子的媽媽,她為了讓兒子以后更好的生活,在孩子1歲多的時候,就丟給婆婆,夫妻雙方去上海掙錢,結果到孩子十幾歲的時候,由于她婆婆不知道如何教育孫子,雖然夫妻可以一月掙五六千塊錢,但是卻不夠她孩子“花”的,最后錢讓她留守孩子“花”到勞教所里去了,這不是勞民傷財是什么?
這些還是小事一樁嗎?
還有的離家出走,還有的命喪泉的,這不是人財兩空是什么?
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在這里只是簡單的稍微提及一二,也就是這樣,就更說明問題了。
實際上,父母在外面打工,就如外面掙了一塊板,家里丟了一扇門,有的說,丟扇門也是迫不得已,因為家里實在是沒錢,殊不知,錢這個玩意,是多了多花,少了少花,一月一萬也是生活,一月一千也有一千的活法,只是多多少少的問題。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的家長雖然是在外面掙了一塊板,可是我們的家里卻丟了一扇門;如果我們想一想,算一算,讓“一塊板”,成為“一扇門”,需要什么?需要時間、需要金錢,不想、不算,不知道,一想、一算,才知道,這不是賠本買賣是什么?
父母為了原本為了家里為了孩子更好的生活,外出打工掙錢,但是卻“忽視”了,“斷送”了孩子的未來,這是多痛心的打工,這樣的打工與其說“有”,倒不如說“無”。
想一想:是打工掙錢重要?還是在家教育自己的孩子重要?
看一看:孰重孰輕?
難道說,我們還要做哪些“外面掙了一塊板,家里丟了一扇門”的賠本生意嗎?
聰明的家長,孰重孰輕?再掂量掂量?!
不過,不讓農民工打工也是不可能的,如果要打工的話,最好……
2.為什么降低母親出行率?
父母親在考慮外出打工時,應盡可能地留下一方在家照顧孩子。這樣可以比較充分地注意到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身心發展變化的規律,對在孩子身上出現的一些不良問題,可以進行及時有效的引導和校正。
在家照顧孩子留下那方好?
調查顯示:留守兒童被問及如果父母有一個要外出打工,你希望誰在身邊時,有76%的留守兒童回答是母親。
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不管是照顧孩子飲食起居,還是教育孩子,母親更有優勢。
母親在家孩子會感覺有安全感,有傾訴對象。
母親丟下孩子外出打工,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弊大于利。
“教育不應該在學校由教師開始,而應該在家庭里由母親開始。”
所以,最大可能降低母親出行率。
3.為什么讓孩子跟隨父母生活?
中國有句古話:隔代親。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好不容易盼來的星星月亮,自然呵護備至,寵愛有加。孩子提出的條件,他們會毫不猶豫地給予滿足。過度的溺愛就是害,當孩子被習慣性地滿足以后,一旦有一件事或者有一天,你無法再滿足他的要求,他往往會走上極端的道路,這樣的悲劇事件不勝枚舉。2011年發生的“陶汝坤事件”現在仍讓人心有余悸。一個17歲的少年因求愛不成便潑油火燒少女,把一個花季少女燒成重傷,這是何等的殘忍與霸道!究其原因,今天的陶汝坤源自嬰兒期、幼兒期、少年期的性格積累。小時候,父母工作忙把他丟給爺爺奶奶,而隔輩老人只管養活而不管教育。隔代老人還有一個特點:怕孩子哭鬧,一在地上打滾,要求便得逞。陶汝坤奶奶的軟弱、嬌縱加上父母教育的缺失,慢慢地造就了他唯我獨尊、不可一世的性格。小時候得不到想要的,以哭鬧要挾;長大了得不到想要的,以暴力威脅;威脅不成便起毀滅之心。
在對孩子成長中,父母幫助教育作用是其他人無法取代的。
如果父母雙方要打工,最好讓孩子跟隨父母生活。
留守兒童的父母,應該認識到自己角色的重要性,認識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盡自己最大的能力把他們帶在身邊,給他們一個完整的家,讓他們時時刻刻能夠享受到父母的關愛和教育,從小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
農村有口頭禪,過去我經常聽到老人說什么“一輩不管兩輩人”,我覺得這是老年人不負責任的思想表現,有意逃脫對晚輩的教育職責。
可是,后來,我看到的是爺爺奶奶,沒有一個不管孫子孫女的?“管”的非常多!可是,能夠管好孫子孫女的卻不多?
這是為什么?
疼定思痛,想起“一輩不管兩輩人”這句口頭禪,是說對了,是古人總結出的實踐經驗,是真理。
為什么?
首先是老人沒有能力與精力教育孩子,豈能教育孩子的孩子?
其次是,父母身為長者,跟自己的兒女輩之間就有不同的代溝,教育思想觀念已經難為兒女接受,又豈能讓老人教育自己的孩子?
所以,“一輩不管兩輩人”說得非常好!
二、我們的學校:如何預防留守兒童犯罪?
我們知道,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在一定程度上也取決于長期生活、學習、工作所處的環境。
作為學生,他們的“生活、學習”所處的環境,就是學校,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小社會”,在這個“小社會”中學生不僅僅學習文化知識,更是為其今后融入大社會做好準備。
所以,我們的學校在預防留守兒童犯罪問題上,應該發揮學校教育要起積極的主導作用,時刻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在教書育人的同時,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心理咨詢、心理矯正等教育內容,加大疏導力度,及時矯正留守學生的行為偏差和心理障礙;并針對留守學生的特點,堅持啟發、引導原則,強化其行為規范的養成訓練,常組織班隊活動讓留守兒童學會“自我管理、自我保護、自我生活”,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讓留守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受到教育,以彌補他們親情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的消極影響。
所以“和諧、健康、優美、豐富多彩”的校園環境將對孩子的心理狀況產生積極地影響。
三、我們的社會:如何預防留守兒童犯罪?
我們的社會,如何預防留守兒童犯罪?
我們的社會,應該構建一個“政府、社會、家庭、學校”教育系統。
學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三方聯動,發揮合力,共同為學生們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
不過,現在我們政府必須正視的是,農村勞動力的區域性流動,必將催生一代又一代的留守兒童。
那么,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應該構建一個“政府、社會、家庭、學校”這樣一個“四位一體”的良好教育管理格局系統。
如,政府加大投資,興建打工子弟學校;學校應建立留守兒童專項檔案;鄉鎮社區應加強對留守兒童撫養人或監護人培訓;農村的基層組織及基層教育部門應共同為留守兒童撐起一片藍天。
所以,預防留守兒童犯罪問題,是個社會系統復雜的教育工程,絕不能“頭痛醫頭”去“醫治”,更不能靠“形式主義”來“應對”!
雖然,我們的學校教育,我們的社會教育,在某方面能夠幫助外出務工的農民解決后顧之憂,可是,我們的家長應該知道,最大可能降低母親出行率,是解決留守兒童犯罪的問題根本!
這就是母親教育孩子的重要性!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一個家族能不能興旺發達關鍵在于“母親”對孩子的教育,可以說是“母儀”的教育!
這我們可以從《千字文》中看到“外受傅訓,入奉母儀”這樣一句話。
這8個字,用現在的話來說是談教育的原則,要將學校教育與母親教育結合起來。在外面要接受老師的訓誨,在家中要奉持母親的規范。古代的規矩是,父親在外做事、掙錢養家,所以常年不在家,只有到了年底放長假的時候才回來。
小孩子在家里的教育,主要由母親負責,所以女人的主要職責就是相夫教子,兩項內容。
實踐證明,小孩子自降生至3歲以前,接觸最多的就是母親,母親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小孩子模仿和學習的樣板,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就重視母儀母教。西方亦有句古諺:“教好了一個男孩,你只教好了一個人;教好了女孩,你就成功地教好了一代人。”
西方人也認為,女性在孩子教育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影響往往也要比父親大,一個優秀的女人能夠使一個家庭的三代人幸福。
周有三太,太姜、太任、太姒,才有文王、武王、周公,才有周朝八百年的天下;世上先有孟母,然后才有孟子。
可是,現代的婦女都嫌丈夫掙錢少,不管孩子的教育,自己出去做女強人了,這樣的教育結果是不可想的。
母親教育在我國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這是母親教育的危機,所謂母親危機,是說母親教育的缺失。
這就是為什么提出“母親教育學”這個概念的根本原因。
那么,何謂“母親教育學”?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看“何謂真正的母親”?
第二章 何謂真正的母親?
第三章 何謂母親教育?
第四章 “母親教育”的力量有多大?
第五章 “母親教育”的價值有多高?
第六章 何謂“母親教育學”?
第七章 母親教育學,母親教育孩子的方向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