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全名叫做《百年好合·民國素人志》,由王安憶作序,而作者是被夏志清喻為“又一張愛玲”的臺灣女作家蔣曉云。
會寫東西的女人,氣質真的是一個字:棒棒噠!
首先,解釋一個名詞,什么是“素人”?其實就是普通人。
關于這本書,蔣曉云的初衷是只想寫小人物的人生起落,并最終把目光放在那些流浪在外、被遺忘的尋常人物身上。事實上,蔣曉云的野心要大得多。用蔣曉云的話說,她“要把她從親友那兒聽來的舊事與當年時事糅合在一起,講述個人命運的同時反映大時代的變遷。”然后,她做到了。
本書豆瓣評分:8.4
事實上,《百年好合》中的人物大多來自于民國衰落的世家,或十里洋場的歌女,身世經歷本來就不簡單了,而她們又有一種相似的命運,即亂世飄零。
這樣的題材很容易像張愛玲、白先勇一樣,將個人命運與時代背景緊緊融合在一起,給人一種歷史或者命運的沉重感(或者叫宿命的悲劇),這也是蔣曉云常被用來與張、白做對比的原因。
事實上,讀《百年好合》你并不會感到濃得化不開的悲劇感,反而是一種淡淡的嘆惋,僅此而已,點到即止。
《百年好合》最令人驚喜的地方,在于作者不再局限于對個人命運坎坷或者動亂時代的的敘述,而是返回人生的常態,在老人云淡風輕的回憶中,帶出一幅百年海外華人生活的“浮世繪”:時間從辛亥革命直至今日,地點從大陸、香港、臺灣,直到美國......
畫卷鋪開得已算宏大!
小說開場以生于民國一年的上海女子蘭熹為主人公,家族經營著舉國聞名的企業,而后,蘭熹舉家顛沛逃難至美國,百歲時又回到上海辦壽宴,壽宴上來的人,彼此不是沾親就是帶故。全書的結構就從這壽宴展開,12個短篇勾勒出14位女性,每個人物之間都相互牽扯,合為《百年好合》。
《百年好合》開篇主人公蘭熹的原型,是上海1949年前的富二代,后來回到了上海,現在住在衡山路上,那里是他小時候住的地方。幾年前,老人把最后的錢捐給復旦、交大、北大和清華各一千萬。在之前,她已經捐了很多,現在已經是一位百歲老人了。其實在1949年以后,她受過很多挫折,但到了一百歲,一切都已經云淡風輕,于是又千里迢迢回到上海定居。
小說中充滿了這種落葉歸根,或已然如此的對命運的淡然感。里面的主人公從年輕時經歷各種無奈和苦難,到年老時看穿一切,不就是每個普通人的一生嗎?曾經愛情不得、婚姻不幸、漂泊無依......最后都歸于生命這片大海。
我在讀這本書時,腦海里就總是浮現出奶奶和外婆的模樣,記得她們用同樣平淡的口吻,來敘述自己半生的苦難,極度的貧窮 、不幸的婚姻 、令人窒息的家庭......曾經她們也抱怨不平,拼命得掙扎,然后漸漸歸于平靜。或許這就是孔子所謂的“知天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