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風熱了好多年,林徽因啊徐志摩啊陸小曼啊,光是這幾個人在朋友圈里粉與黑的風向轉變就是幾場大戲。
只是我不好這口。管他是才子佳人又或者綠茶、白蓮,還不如就看看蔣曉云所謂的民國素人志,雖然小說均是杜撰卻也能借此一窺現實,況且人物好歹都由她一個人做主,不會隔幾天就有人來翻案,向看客們科普“歷史中真實的某某某”。
蔣曉云也是新近聽說的人物,一個臺灣的女性作家,不過她出道早,70年代就開始寫女性小說。原來被臺灣文壇譽為“張愛玲”第二,這個稱呼現在看來有些過了,不過當時她年少出名,橫空出世,文壇前輩們對她有十分的期待,自然不吝夸贊。只是蔣曉云實在和她筆下的女性頗為相似,很是理性,成名之后忽的跑去成家立業,停筆了30年,直到最近才又重新登場。
30年前寫女兒家的姻緣故事,30年后寫的還是姻緣故事。《掉傘天》看上去還是十足的少作,到《百年好合》和《四季紅》則下手狠辣,氣象已然不同。
《百年好合》和《四季紅》是蔣曉云民國素人志的第一、二本。素人有平民的意思,民國素人志寫的也全是普通人的亂世人生。兩部小說集都圍繞著上海灘上流社會的金家展開,不論是三教九流還是高門大戶,小說里的男男女女多少都和金家有些牽連,并通過這些微妙的男女關系編織出一幅可嘆可笑可憐的眾生相。
作為這個系列的第一本,《百年好合》開了一個好頭。12個各自牽連的故事寫了14個身份、地位都不相同的女人,勾勾纏纏描畫出民國最后幾年的動蕩世情。兼之蔣曉云的臺灣背景,她筆下的這些女人們也自然而然的從滬港奔到了臺灣,又奔到了美國,填補了不少建國以后臺灣人生活的空白。
雖是女兒情事,寫起來卻是幾分冷淡,幾分克制,另加幾分現實算計。一篇文章寫完一個女人的一生,絕不多生枝節。不管年輕時如何如何,手黑心冷的作者都要把她寫到老,寫到死,恩怨情仇自然成了另一番光景。這一篇里任你轟轟烈烈或云淡風輕,下一篇里也只是他人命運中的一個過客,卻也有趣。
《百年好合》定好了調子,張好金家的這張網。《四季紅》蕭規曹隨,接續《百年好合》的內容,結構更為簡單,局都已經布好,只要順利掃清尾巴即可。五個短篇中的四個交代了在上一本中未出場的金家姐妹的后續,剩下一個則寫了臺灣本土女人秀枝因為不識字被生父賣為娼妓的故事。
蔣曉云的聰明之處在于用一個短篇小說集的形式替代了長篇。金家姐妹的故事若寫成長篇,多半有些令人頭痛,何況《金粉世家》、《京華煙云》、《家春秋》好多珠玉在前,何況還有張愛玲呢。
而做成短篇,則自由很多,也輕巧省力。不得不說,蔣曉云善于寫短篇,兩部小說最終呈現的面貌也頗為新鮮。民國亂世,一個家族中的眾人各自離散,從每個人延伸開去的枝杈也紛繁茂盛,每個故事都有各自的主人公,有各自的命運沉浮。而蔣曉云又在各個短篇中巧布線索,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成為了篇與篇之間的暗線。尤其是《百年好合》,草灰蛇線,各色人物忽隱忽現,細細推敲這篇中誰與那篇中的誰是什么關系也是一大樂趣。生生把一部亂世兒女寫出了偵探懸疑劇的味道,怎不叫人嘆服她的巧妙心思。
此外,我也有些私心。小說中的金家原來是寧波人,后來才落戶上海,所以小說中人物說得許多寧波話,上海話,聽起來尤為親近人。媽媽是寧波人,少女時代遷居紹興,從小到大時不時會聽到幾句寧波話,我連蒙帶猜也能知道個大概,讀小說時免不了又測試起自己基本為無的寧波話知識,添了不少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