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要讓孩子知道,面包來之不易。
最近看到一個媽媽的朋友圈,點贊爆棚了。
這位媽媽有個10歲的女兒,懂事得讓人心疼。
她一個人放學回家,一個人去菜市場買菜,一個人麻溜做飯。
你可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可小女孩的父母都是中醫院的醫生,自己還是獨生女。
爸媽上班忙,下班又晚,懂事的她主動包攬了做飯這件事,從洗菜、切菜到做飯,不慌不忙,井井有條,感動的媽媽在朋友圈曬起貼心的女兒。
張曉紅沒想這一曬,點贊爆棚,評論無數,還引發了熱議。
很多人羨慕這位媽媽有如此懂事能干的女兒,但我同時聽到一個值得我們反思的痛點:
有人說自己是80后,小時候也經常幫爸媽做飯、做家務,為什么看來稀松平常的事,在30年后的今天,一個孩子做飯會變成新聞?
五一勞動節的時候,和幾位寶媽在群里討論,要不要讓孩子做家務?
有人說,孩子那么小,哪里舍得讓他們干家務,萬一磕到碰到怎么辦?
也有人說,讓孩子學這些干嘛,他只要把學習搞好,將來考個好大學就行......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再苦不能苦孩子,孩子只要學習好”已成為很多父母的共識。
所以,這位媽媽放手讓女兒做飯的事,無異于一股清流,才得以在網上發酵。
其實,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都舍得用孩子,“只知道疼愛孩子,不舍得用孩子”已成為當今父母愛孩子的誤區。
有人問,為什么許多父母總是培養出白眼狼?
沙拉寫的書《特別狠心特別愛》有一段這樣的話:
“許多父母給予孩子的愛,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不忍心讓他們從小體驗生活的艱難,也不懂得在適當時機向他們索要,因此最終導致子女們一輩子艱難,一輩子朝他們索要!”
舍得用孩子,讓孩子在揮灑汗水的過程中,感受父母的辛勞,感恩父母的付出,更能在體驗中收獲成長,培養出適用一生的能力和素養。
這,才是真正的愛孩子。
17歲神童魏永康,在別人還沒有完成高中學習時,他就以優異成績考入中科院。
按理說,如此成績優異的高材生,該是學校的重點培養對象,卻不料,還沒有取得研究生學歷,就被學校勒令勸退。
勸退的理由,讓人瞠目結舌——生活自理能力太差。
下雪天還穿著單衣、拖鞋在校園里穿梭,從來不知道打掃衛生,臭襪子、臟衣服在寢室隨處可見,甚至連正常的和同學的交流也無法做到。
有人比喻他是“學習上的天才和生活中的弱智”,而這一切都“得益”于母親。
和很多爸媽想法一樣,魏永康的母親認為,孩子成績好,將來才有出息,除了學習,家里任何事情都不讓兒子插手。
當兒子被退學那一刻,怒氣沖沖的母親來到學校責令兒子:“這么好的機會,你不爭氣,你不如去死好了!”
可悲可嘆,明明是你剪掉了我的翅膀,如今卻又怪我不會飛翔。
詩人于戈曾說:
“你什么都可以給孩子,唯獨對生活的經歷,喜怒哀樂、成功挫折,你無法給孩子。”
孩子像一把刀,閑置久了就會生銹,失去原有的鋒芒。
再愛孩子,也要讓孩子做自己該做的事,讓孩子經歷生活中的風風雨雨,你越不舍得用孩子,孩子就越不中用。
舍得用孩子,關乎孩子一生的成才與幸福,是伴隨孩子一生的隱形財富。
美國育兒專家伊麗莎白·潘特麗,針對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特點曾設計過一份《兒童學做家務事年齡表》,值得父母收藏。
9-24個月:給孩子一些簡單易行的指令,比如讓孩子扔自己的臟尿片。
2-3歲:讓孩子幫忙扔垃圾,幫忙取東西,整理自己的玩具等。
3-4歲:可以讓孩子幫忙喂寵物,給花花草草澆水,飯后把臟的餐具送回廚房;學會自己刷牙、使用馬桶等。
4-5歲:學會睡前幫媽媽鋪床;飯前幫忙準備餐具;幫媽媽把疊好的干凈衣服放回衣柜;把自己的臟衣服放到裝臟衣服的籃子里;自己準備第二天要穿的衣服等。
5-6歲:不僅要熟練掌握前幾個階段要求的家務,并能幫忙擦桌子;收拾房間(會把亂放的東西撿起來并放回原處)。
6-7歲:在父母的幫助下洗碗盤,能獨立打掃自己的房間。
7-12歲:能做簡單的飯;幫忙洗車;吸地擦地;清理洗手間、廁所;掃樹葉,掃雪;會用洗衣機和烘干機;把垃圾箱搬到門口街上(有垃圾車來收)。
13歲以上:能換燈泡;換吸塵器里的垃圾袋;清理冰箱、爐臺和烤箱;會做飯、使用洗衣機;列出要買的東西的清單;修理草坪等。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告誡父母:
“不要把孩子保護起來而不讓他們勞動,也不要怕孩子的雙手會磨出硬繭。
要讓孩子知道,面包來之不易。
這種勞動對孩子來說是真正的歡樂。
通過勞動,不僅可以認識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