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樂學書院之學妹讀經
《詩經》學習第165篇《小雅 伐木》
【原文閱讀】
? ? ? 伐木丁zhēng丁,鳥鳴嚶yīng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相xiàng彼鳥矣,猶求友聲,矧shěn伊人矣,不求友生?神shèn之聽之,終和且平。
? ? ? 伐木許hǔ許,釃shī酒有藇xù。既有肥羜zhù,以速諸父。寧nìng適不來,微我弗顧。於wū粲càn灑掃,陳饋kuì八簋guǐ。既有肥牡,以速諸舅。寧適不來,微我有咎jiù。
? ? ? 伐木于阪bǎn,釃shī酒有衍yǎn。籩biān豆有踐,兄弟無遠!民之失德,乾gān糇hóu以愆qiān。有酒湑xǔ我,無酒酤gū我;坎kǎn坎鼓我,蹲cún蹲舞我。迨dài我暇矣,飲此湑xǔ矣!
【譯文參考】
? ? ? 咚咚作響伐木聲,嚶嚶群鳥相和鳴。鳥兒出自深谷里,飛往高高大樹頂。小鳥為何要鳴叫?只是為了求知音。仔細端詳那小鳥,尚且求友欲相親。何況我們這些人,豈能不知重友情。天上神靈請聆聽,賜我和樂與寧靜。
? ? ? 伐木呼呼斧聲急,濾酒清純無雜質。既有肥美羊羔在,請來叔伯敘情誼。即使他們沒能來,不能說我缺誠意。打掃房屋示隆重,嘉肴八盤桌上齊。既有肥美公羊肉,請來舅親聚一起。即使他們沒能來,不能說我有過失。
? ? ? 伐木就在山坡邊,濾酒清清快斟滿。行行籩豆盛珍饈,兄弟敘談莫疏遠。有人早已失美德,一口干糧致埋怨。有酒濾清讓我飲,沒酒快買我興酣。咚咚鼓聲為我響,翩翩舞姿令我歡。等到我有閑暇時,一定再把酒喝完。
【字詞注釋】
(1)丁(zhēng)丁:砍樹的聲音。
(2)嚶嚶:鳥叫的聲音。
(3)相:審視,端詳。
(4)矧(shěn):況且。
(5)伊:你。
(6)聽之:聽到此事。
(7)終……且……:既……又……。
(8)許(hǔ)許:砍伐樹木的聲音。
(9)釃酒:篩酒。釃(shī),過濾。
(10)有藇:即“藇藇”,酒清澈透明的樣子。藇(xù),甘美,或釋為“溢貌”。
(11)羜(zhù):小羊羔。
(12)速:邀請。
(13)寧:寧可。
(14)適:恰巧。
(15)微:非。
(16)弗顧:不顧念。
(17)於(wū):嘆詞。
(18)粲:光明、鮮明的樣子。
(19)埽:同“掃”。
(20)陳:陳列。
(21)饋(kuì):食物。
(22)簋(guǐ):古時盛放食物用的圓形器皿。
(23)牡:雄畜,詩中指公羊。
(24)諸舅:異姓親友。
(25)咎:過錯。
(26)有衍:即“衍衍”,滿溢的樣子。
(27)籩(biān)豆:盛放食物用的兩種器皿
(28)民:人。
(29)乾餱(hóu):干糧。
(30)愆(qiān):過錯,過失。
(31)湑(xǔ):濾酒。
(32)酤:買酒
(33)迨(dài):等待。
(33)蹲蹲(cún):本作“壿”,形容跳舞合樂的姿態。
【詩歌賞析】
? ? ? ? 歷代學者一般認為這是一首宴享親友故舊的詩。但詩的作者及創作年代前人沒有確定。此詩可能出自民間,后為貴族所修改、采用,也可能是貴族文人仿民歌的作品。從詩的語言技巧和表現手法看來,它可能是西周后期的作品。舊說是文王所作,沒有確切根據。
《伐木》和《伐檀》不同,它不是描述伐木勞動,而是由伐木興起,說到友情可貴。無論親朋故舊還是新的相識,都要相互關心,相互幫助,并且常來常往。
本詩共三章,除首章外,都集中筆墨寫宴飲,顯然是把宴飲當做建立和聯系友情的重要手段。
在抒情方式上,《伐木》的作者采用了一種先迂回后正面的表達方式。詩一開頭,就以“丁丁”的伐木聲和“嚶嚶”的鳥鳴聲,把大家帶到自然幽谷中去,仿佛置身于一個遠離塵世的仙境。在這里,時間仿佛停止,只有這伐木之聲和悅耳的鳥鳴在空曠的幽谷里回蕩。就像一次心靈的放假,到幽靜的地方去待一待。這個光景讓我們的精神頓時進入到一種審美的興奮狀態。
? ? ? ? 一個孤獨的伐木者,一個出谷遷喬去尋找知音的鳥兒,這兩個意象在這仙境一般的氛圍中被不斷地進行視覺和聽覺上的重疊和加強:聲音使人聯想到形象,形象又賦于聲音特殊的內涵。從而最終幻化出一個遠離現實的、借以寄托內心苦悶的超然之境。這一境界也是詩人內心的人生理想在潛意識中迂回曲折的表露。
? ? ? ? 接著就說“嚶其鳴矣,求其友聲”。元代方回說“嚶其鳴矣”及其下六句二十四字如生蛇活龍,一起一伏,一盤一屈,妙義無窮,可一唱而三嘆。方玉潤《詩經原始》也說“佳句極為嫻雅”。
? ? ? ? 好的比興能一下讓人的靈魂松軟下來,從日常世俗的緊張狀態放松下來,重新植入審美的、自然的、和諧的因素,再造我們的生命,讓靈魂重新安排一下自己。藝術通著造化,由此可以體現出來,這也是詩的優美之處。
? ? ? 現實畢竟是現實,隨著這一比興手法的完結,作為政治家的詩人終于強迫自己面對這冷酷的存在世界:“相彼鳥矣,猶求友生。矧伊人矣,不求友生。”號召人們起來改變現實,敘親情,篤友誼,一切從頭開始。然后又申之以“神之聽之,終和且平”。從人情天理處說起,避開政治而為政治,這就是詩人既體察人心,又深諳做詩勸戒之道的地方。
第二章全然是寫人的活動,也就是“求友生”之具體表現。開頭用語與首章部分重疊,顯得整飭又有變化,讀來流轉而且自然。這里仍然由物興起,但只用“伐木許許”一句,其余如對鳥鳴的描述一概略去。省略也是變化的方式,有變化才有發展,內容為之深化,形式也愈加富麗多姿。
? ? ? 接著講述了備辦筵席的熱鬧場面:酒是甘美的,菜肴中有肥嫩羊羔,還有許多其他可口的食物,屋子也打掃得干干凈凈,可以看出主人的誠心誠意,因為宴請客人,不僅是出于禮儀,更是為了尋求友情。
? ? ? ? 被邀請的客人都是長者,有同姓的(諸父),也有異姓的(諸舅)。周王見到異姓的諸侯們,一無例外地稱“伯舅、叔舅、大舅、小舅”。詩人希望他們全都光臨。為什么要請諸舅諸父都來呢?加強感情聯絡。而且,親情關系不能嘴上說說,還要普遍地請客,要有相應的物質分配,。 “陳饋八簋”告訴我們就是王家在請客。把八簋這個最隆重的禮節、最高的禮數都拿出來了,意味著慷慨。
? ? ? ? “寧適不來?微我顧弗!”“寧”就是寧可;“適”就是恰好,恰好他不能來,就是寧愿他不來,我不能不請。“寧適不來?微我有咎!”也是說寧可他不來,我也不能有過錯、出差池。這個道理我們今天還在講,人有喜事要請客,有些客人你不能不請,他不來可以。這表明主人的態度十分誠懇,對友情的追求堅定不移。這里透露了一種對人性的洞察,重情分、重人情,是中國文化一個很大的特征。這樣周王室才有向心力,這是詩的要點。
第三章分兩部分。前半部分是第二章的延續和發展,依然寫設宴請客,不過用筆極簡,旨在“示異”,以免拖沓。“籩豆有踐,兄弟無遠!”這次邀請是同輩,但酒菜之豐盛,禮節之周到不減于前。聯系前面的有關描述,它明確地表達了這樣的觀點:無論長幼和親疏(即詩中所謂“諸父”“諸舅”和“兄弟”)都應互相有愛。這種類似博愛的思想充斥整個詩篇,可以說是總的命意所在。
? ? ? 也許飲食還是古人主要的交際方式,他們又多以誠待人,故而宴請被詩人選作表達友情題旨的材料。另外還有反面教訓,就是“民之失德,乾餱以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紛爭往往由飲食細故引起,要創建和平局面,就得處理好飲食問題。
此詩是燕樂歌詞,它的博愛的題旨可廣泛傳播,故而有比較大的影響。
【《伐木》學習的反思探討】
? ? ? ? 這首詩在藝術上它給人的突出印象有三個方面:
? ? ? 首先,開頭的比興部分不僅構成比較鮮明的畫面,而且有生動的情節,它既是獨立的,又與主題部分聯系緊密,這樣,主體部分的命意就更加明朗,便于讀者和聽眾感受。
? ? ? 從開篇第一章可以看出,在三千年前,創作者們就開始寫景了,本來是一首宴飲詩,但從“伐木”這種場合起,這是多么巧妙的詩思,多么出人意表!這個描寫并不能迂腐地解讀為是周文王年輕的時候勞動伐木,而是用優美的場景描繪來引發情感共鳴,給觀眾聽眾以啟發。蔡元培先生講,要用審美替代宗教,就是因為審美可以再造人生。
? ? ? 其次,本詩寫的是一個家族親戚之間的宴會,把被邀的客人分別用“諸父”“諸舅”和“兄弟”指代,覆蓋面大,而又意象分明,對表達詩歌的題旨起著重要的作用,可見作者選用詞語的匠心。
? ? ? ? 老話說,“皇家還有三門窮親戚”。《紅樓夢》里邊,劉姥姥和賈府幾乎是“八竿子打不著的”,沒有什么血緣關系,就是她女婿家的老輩早年和王夫人的父親認識,連了宗,認作侄兒,但這也是一種情分。中國人現在還重親,哪怕是老姻親、老表親,來了不能錯待了,這是一點人情,這就是中國的文化。而讀詩,能更好地明白中國的人與情。
? ? ? 第三,是結尾表現的場面色彩濃麗,節奏明快,全然是就筵席寫筵席,沒有穿插“點題”筆墨,卻成功地渲染出團結友善的醉人氣氛。而且,詩中所唱的原則,實際上是健康的、有效的,具有普遍性的。這首詩體現出了慷慨、豪邁,熱情奔放的熱度。詩人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化作可以聞見景象,因而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詩經》學習的背景知識】
宣王朝詩篇的世俗化傾向
? ? ? ? 《詩經》在西周晚期至東周初期這段時間,發生了重大變化。這段時間,具體說是指從西周后期的周厲王、宣王、幽王到東周平王三十六年(前735)這段時期。
? ? ? ? 厲王即位的時間,據夏商周斷代工程公布的結果,系公元前877年。從這一年到公元前735年,一共143年。讀者或問,此期結束的時間何以是平王三十六年,而不是平王朝結束的公元前720年(平王五十一年)?回答是:就現有的材料判斷,《小雅》中《十月之交》肯定寫作于平王三十六年,此后盡管可能還有一些《小雅》篇章的創制,例如見于《曹風》中的《鸤鳩》、《下泉》,很可能與《左傳·昭公二十六年》所載“晉知躒(即郇躒)、趙鞅帥師納王”有關。魯昭公二十六年為公元前516年。
? ? ? 兩首詩篇風調接近,體式也頗合乎《小雅》晚期作品風格。然不知何故見于《曹風》,而兩首詩篇的創作年代也上距平王三十六年已有二百余年,只能算作零星。所以,《詩經》大小雅創作高潮期的結束暫定平王三十六年。
? ? ? ? 這段時間《詩經》創作情況十分復雜。首先是周厲王時期出現了以抨擊王朝惡政為內容的政治抒情詩篇,此為西周晚期《詩經》詩篇創作的一個小的階段。
? ? ? ? 之后,王朝出現“宣王中興”,詩篇內容與格調也隨而發生顯著變化,此為晚期《詩經》創作的又一時段。好景不長,王朝政治馬上又回歸衰敗的舊轍且迅猛滑落,直至周幽王時王朝大崩潰爆發。于是,王室不得不東遷,東周歷史開始。
? ? ? ? 大致而言,北宋以前的《詩經》研究者多認為,抨擊衰敗王朝政治現實的抒情詩篇的創作高潮發生在周幽王時期,然而,自宋以來的學者逐漸認識到,這樣的政治抒情詩有許多不是幽王在位時的作品,而是在幽王之后。
? ? ? ? 學者據《竹書紀年》等文獻發現,幽王死后并非緊接著就是平王繼位且東遷,歷史在這段時間內有一段小小的曲折,就是所謂“二王并立”,即曾被周幽王廢掉的原太子宜臼(即后來的周平王),與直接繼承幽王之位的攜王余臣兩股政治勢力之間有十余年的對峙,許多詩篇就出現在這段短暫的時期。這是晚期第三個詩篇創作的高潮階段。?
? ? ? ? 同時,另一種新現象,即“王官采詩”也大致從西周晚期開始趨于活躍,大量“國風”作品出現。《詩經》創作的新時代到來。
以上就是西周晚期《詩經》創作的大致情況。
? ? ? ? 這時,大小《雅》詩篇創作所依憑的情況不同了。西周中期的詩篇多為典禮所用樂章,然而晚期多抨擊現實,詩篇脫離典禮儀式的傾向越發明顯。而且,情感內涵的變化也極大:同是抨擊政治現實的篇章,周厲王時期的作品與幽王、平王時的篇章明顯不同;至于宣王時的詩篇,其情感基調的昂揚向上,不僅在晚期是獨特的,放到數百年《詩經》創作全程看,也是十分特殊的。
參考資料:
《〈詩經〉的創制歷程》,李山,中華書局,2022年7月
《講給大家的〈詩經〉》,李山,東方出版社,2019年1月
《詩經譯注》,程俊英 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5月
《先秦詩鑒賞辭典(新一版)》,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鑒賞辭典編纂中心,上海辭書出版社,201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