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么流浪,流浪遠方……”
1976年,因為身體原因三毛返回臺灣。在臺休養期間,三毛參加了詩人余光中發起的“讓現代詩與音樂結婚”的民歌運動,三毛寫了這首最能代表自己的《橄欖樹》。許多人曾追問過“橄欖樹”的寓意,而對于三毛而言,流浪是為了找尋,讓靈魂去邂逅另一個靈魂,在自由遼闊的地方產生愛與共鳴。
“……如果流浪只是為了看天空飛翔的小鳥和大草原,那就不必去流浪也罷。”此后,這首歌被齊豫演唱,以清揚的聲音將自由和靈動傳達至每一個追尋的心靈底處。
彼時我在縣城里就讀高三,學校里實行的是封閉式的管理,在高考這塊大云朵的籠罩下,我們的一切行動似乎都能以“是否有利于提高成績”來量化,整天做不完的考卷和試題,儼然已經將我淹沒在題海里。我偏科,喜歡語文,即便是這份小小的喜歡,也在日復一日逐字逐句地強制背誦課文和抄寫作業中,漸漸磨得只剩下一串干枯的數字。
恍惚間,我對喜歡的語文也有了厭倦。心里總在莫名地渴望著些什么,到最終卻因為生活太過乏味而讓我愚笨得不知道所缺之物是什么。
我就在這樣近乎半木訥的狀態下邂逅了《三毛作品集》,掀開了一個叫做三毛的傳奇女子的故事——
2.
遠在流浪之旅開始前,三毛還是一個不能將自己的名字寫全的小女孩,三毛原名陳懋(mào) 平,只是因為不會寫“懋”,自己便擅作主張時常跳過這個繁復的字,直接將名字寫作“陳平”,父母也拿她沒轍后來便干脆改名為陳平?!叭钡墓P名是她后期在撒哈拉時才開始使用的筆名。
有人說,三毛的性格是刻到骨子里的,桀驁不馴又自然灑脫。在三毛大起大落生死相許的愛情故事拉開帷幕之前,她已在童年里展現出她與眾不同的一面,只是那種不同,更偏孤獨和憂郁。
當三毛還是小學時代里的陳平的時候,她最拿手的功課就是作文和美術。彼時三毛的作文就深受老師的欣賞,老師時常叫她快快寫好作文然后站起來朗讀。任課老師是一個十分認真而又嚴厲的女人,有一期老師布置了一篇關乎個人理想的作業,等到大家都寫完,老師又讓陳平念自己的作文,陳平便起身大聲地朗讀道:
“我的志愿—— ? ? ? ?
我有一天長大了,希望做一個拾破爛的人,因為這種職業,不但可以呼吸新鮮的空氣,同時又可以大街小巷的游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游戲,自由快樂得如同天上的飛鳥。更重要的是,人們常常不知不覺的將許多還可以利用的好東西當作垃圾丟掉,拾破爛的人最愉快的時刻就是將這些蒙塵的好東西再度發掘出來,這……”
三毛還沒念完,老師就已經氣到發昏,朝她扔過來一只黑板擦,怒斥著讓她重寫。于是年幼的三毛再寫道:“我有一天長大了,希望做一個夏天賣冰棒,冬天賣烤紅薯的街頭小販……”老師給她的這篇作文打了一個大大的叉以示不滿,又讓她重寫,直到三毛違心地寫道:“我長大要做醫生,拯救天下萬民……”老師才感動于文中的理想給三毛批了個甲,并且說:“這才是一個有理想,不辜負父母期望的志愿?!?br>
三毛后來在《夢里花落知多少》一書里詳細地講述了童年的這一段故事。并坦言稱當初“拯救天下萬民的志愿是還給老師保存了”。
而在我看來,三毛確乎是“拯救了天下萬民”的,只不過她拯救的是無數讀者的精神和靈魂,教給人們如何像一個孩子一樣在世間玩耍,并在此間學會愛與自由。我是被三毛的故事所拯救了的,她細膩的筆觸將身旁的一個個人、一件件事一一記錄,使得我在大快朵頤地閱讀之時,心中生起自我的拷問,“我是否也能像三毛一樣記敘下這平淡日子的本身?”
1955年三毛讀初二,三毛偏科,她的數學常得零分,成績最高時才拿過50分。彼時的她帶著與生俱來的孤獨,內心極度敏感而又寡言,她害怕被外界聚焦,小心翼翼地維護著脆弱的自尊心。為了提高數學成績不致留級,三毛開始鉆研考試技巧。她發現每次考試題目都是來自課本的習題。于是每次臨考,三毛將課后的題目和答案熟記于心。就這樣她小考一連考了六個一百分。分數突然地非正常地提高,致使數學老師懷疑她作弊。
作弊這樣的字眼被加在三毛身上,令她氣憤,她對老師說:“作弊,對我來說是不可能的,就算你是老師,也不能這樣侮辱我?!?/p>
于是數學老師把三毛叫到辦公室,出了題目讓三毛在十分鐘內做完,無法完成答卷的三毛得了零分。接下來,讓三毛刻骨銘心的羞辱發生了。
多年后,三毛這樣回憶了當時的情況:
“在全班同學面前,這位數學老師,拿著蘸著飽飽墨汁的毛筆,叫我立正,站在她劃的粉筆圈里,笑吟吟惡毒無比地說:‘你愛吃鴨蛋,老師給你兩個大鴨蛋?!谖业哪樕?,她用墨汁在我眼眶四周涂了兩個大圓餅,因為墨汁太多了,它們流下來,順著我緊緊抿注的嘴唇,滲到嘴巴里去。”
畫完后,三毛被命令到教室外走廊走一圈“示眾”,鋪天蓋地的哄笑聲淹沒過來,使得12歲的三毛羞愧難當。
經此羞辱,陳平第二天在教室昏倒,心理開始出現了嚴重的障礙,此后她經常逃學一個人跑到學校附近的公墓里去看小說,最后終于休學,一休就是7年。1956年三毛一度復學,怎奈她仍經常逃學到圖書館看書,后來便正式退了學。
那段時期的三毛自我封閉、陷入深深的迷茫中卻又總是找不到方向。文化學院教授胡品清對她的印象是:“一個令人費解的、拔俗的、談吐超現實的、奇怪的女孩,像一個謎。”等到1967年三毛出國后一個月,胡的《斷片三則》之一則描寫她:喜歡追求幻影,創造悲劇美,等到幻影變為真實的時候,便開始逃避。
3.
人們熟知的三毛是一個“愛情瘋子”,總在不斷地追逐愛,愛得傾盡全力,不到遍體鱗傷斷不肯死心。
三毛19 歲時作了臺灣文化學院哲學系的一名選讀生,在學校,三毛注意到幾乎所有的女生都會稱贊一個叫舒凡的男生。舒凡,本名梁光明,戲劇系二年級的學生,當時他已經出版了兩本集子,在學院內憑借著才情小有名氣。三毛借了他的書來讀,讀畢便愛上了他。
為了讓心動的故事有個開始,三毛在操場偶遇舒凡時主動走向了舒凡,抽出他襯衣口袋里的鋼筆,掰開舒凡的手掌,然后飛快地將家中的電話號碼寫在他的手掌上,寫完轉身就跑掉了。她一口氣沖回教室,氣喘吁吁地收拾著自己的書本,她不要上課了,她要回家等舒凡的電話,而三毛的癡情終于打動了冷傲的舒凡。就此三毛以自己的勇敢追求贏得了她青春時期的第一次戀愛。
當舒凡升上大四時,三毛希望舒凡能有所承諾,她提出了一個在舒凡看來異常荒謬的要求:結婚。舒凡疲倦而冷漠地拒絕了三毛:“我們不要再相互折磨了,我太累了。”
1967年,三毛19歲,她第一次出國奔赴西班牙留學。這是她為了療愈情傷做出的近乎逃避的選擇。失敗的初戀讓她自此開始浪跡天涯。
游學西班牙、德國、美國的三毛,在此期間也曾交往過幾位男朋友,在西班牙時,有一日本籍的富商同學;在德國時有一名后來成為外交官的德國同學;在美國時,有一名臺灣籍的留美博士,但是都無結果。命運總是難以言說,因情遠走異國的三毛卻在異國他鄉遇到了此生的摯愛——荷西。
荷西比三毛小,三毛在馬德里上大學三年級時,荷西只不過她學校附近就讀的一名高中生,那時三毛對比自己小幾歲的荷西根被就沒有任何戀愛的想法。荷西卻經常逃課來看她,這個年輕的男孩一臉認真地對三毛喊道,“Echo(三毛筆名),你等我六年,我讀四年大學,服兩年兵役后,就跟你結婚!”
世事太無常,六年也太長,長得足以忘記一個人,歷經幾次情劫,三毛不相信這個男孩子的感情能歷經六年不變。為了打消荷西的念頭,三毛故意氣他,對他下最后通牒:再也不要來找我了,我有男朋友的!
荷西也不生氣,只是在離開時,揮著他的法國帽倒著小跑,一邊還微笑嘴里一邊對三毛說著:”Echo ……再見 ……Echo ……再見……“ 眼里浸滿淚水卻還在朝三毛做著鬼臉。
后來荷西便真的再也不來找三毛,偶爾在路上遇見,他只是禮貌性地擁抱一下三毛親親她的臉頰。
1971年三毛返國,遭遇未婚夫意外身亡的變故,極度痛苦之余她又重新回到了西班牙。
此番重返,她與六年前遇到的荷西再度重逢,此時的荷西已是成熟俊朗的男子,服完兵役,也有了潛水師執照,六年飄忽而逝,難得的是,荷西對三毛的愛意依舊。兩個人的結合仿佛是命中注定的事。
三毛曾在《大胡子與我》一文中講述他跟荷西的故事:
我說:“看得不順眼的話,千萬富翁也不嫁;看得中意,億萬富翁也嫁。”
“說來說去,你總想嫁有錢的。”
“也有例外的時候?!蔽覈@了口氣。
“如果跟我呢?”他很自然地問。
“那只要吃得飽的錢也算了?!?/p>
他思索了一下,又問:“你吃得多嗎?”
我十分小心地回答:“不多,不多,以后還可以少吃點。”
就這幾句對話,我就成了大胡子荷西的太太。
荷西送給陳平的結婚禮物是他花了一番功夫在沙漠中找到的一副完整的駱駝頭骨。三毛非常喜歡這份結婚禮物,之后一直保存著。三毛跟荷西的結合更多的像是兩個靈魂彼此的擁抱取暖,彼此對對方都沒有過分的要求和占領。
跟荷西結婚后兩人在撒哈拉定居,三毛在荷西的陪伴下,度過了生命里極為幸福和自在的一段時光,她完全成為一個經營小窩的快樂的小女人,每天讀書寫作、鉆研菜譜、收集稀奇古怪的小玩意、跟朋友外出野營……
正是在這段時間里,三毛逐漸愛上了沙漠的狂暴與沉靜,愛上了沙漠美麗的星空。盡管沙漠里物質匱乏,但三毛的精神生活仍舊如同清泉一般總在汩汩地冒出鮮活的生命力,她成為了一個快樂的家庭主婦,在沙漠里領略著有別于故鄉的生活,她的靈感也在此自由之地得到了激發,她用細膩的筆觸記錄下沙漠里生活的本來模樣,著成作品《撒哈拉的故事》,迅速掀起了一股“三毛熱”。
有人曾解讀說:“也許,與荷西在一起時,三毛也是敏感、脆弱、孤獨的,只不過這種敏感、脆弱、孤獨被濃濃的幸福所包圍,或者說,生活太過豐富而充實,沒時間表露痛苦,而荷西的死,帶走了幸福,三毛便“原形畢露”了,就像是海水退潮,露出了礁石。”
4.
荷西的死無疑帶走了三毛的靈魂,荷西因為一場潛水意外喪生,年僅三十歲。三毛痛苦地說:“他等了我6年,愛戀了我12年,訣別時沒有跟我說一聲再見。我所有的感情都隨荷西而去?!睕]有荷西便沒有了可愛的三毛,那些日子,三毛忙著墓碑,每天都買大把的鮮花去墓地看她的愛人,陪他說話,直至天黑仍不肯離開。
服喪期間,三毛幾度想要自殺隨荷西而去。好朋友瓊瑤曾來苦苦相勸,只對三毛提了一個要求:不要自殺。三毛默聲久久沒有回答,三毛是個看重承諾的人,直到她點頭答應絕不自殺,瓊瑤才放心離開。
荷西與三毛的愛情讓世人為之驚呼,美到心碎。然而人們大多數時候只是歆羨其中的浪漫和矢志不渝,卻鮮有人能承受得起愛情夭折時摧心的痛。
傷心欲絕的三毛回到臺灣,情感上幾度羈絆,卻再難有跟荷西那樣的默契愛戀。荷西之后,三毛的生命光彩驟然黯淡,似乎總帶著些童年時侯的敏感自閉,有著說不出的冷郁和些許憂傷。12年后,三毛寫完《滾滾紅塵》,在臺北榮民總醫院用絲襪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那一年,她才47歲。
外界對于三毛的死因也是揣想紛紛,有人說三毛是被謀殺的,有人說三毛因為《滾滾紅塵》未獲獎而心情郁結,還有人說三毛的早逝是她熱衷通靈造成的……聽起來總覺得有些荒謬和可笑。對于三毛自身而言,也許她的離去只是因為時候到了,到了她想離開的時候,她便離開了。早在她還清醒地活著之時,她就將生死之事看得極為平淡。一度安慰父母若是自己死掉了,不要為她難過。
三毛的一生猶如絢爛的煙花,綻放得驚心動魄,也消逝得迅速,只留給世人諸多的感慨和留戀。我更愿意相信三毛和荷西是在另一個世界相會了,這大概是三毛最好的歸宿。
5.
而她創作的故事卻正如她所言,無論老少皆可輕松閱讀。之事每個人在此間的感受會有所不一吧。我一直恥于去記錄自己身邊的事情,總覺得過于瑣碎和私人化。仿佛會在忘我的記錄中陷入到自戀的境地里,可是,我所津津樂讀的不恰恰是三毛自身的故事么?
站在文學這一碩大的大門前,我宛如一個頹唐的孩子,既不敢大膽突破挑戰跨越,又不甘就此灰溜溜地離開,三毛以她溫柔的敘述筆調,將一個又一個的故事鋪陳開來,她引領我去探秘故事深處的人和愛,我們在此間交換彼此的感悟和心底的觸動,待我回轉身來時,眼里竟然噙滿淚水。
我先前所忽略的都是三毛筆下可以活著的人和物呵!唯有柔軟的心可以折射看似微小的光芒。
我將跟隨三毛去流浪,直至找尋到屬于自己的那顆橄欖樹……
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
為了山間清流的小溪
為了寬闊的草原
流浪遠方
流浪
還有還有
為了夢中的橄欖樹橄欖樹
(橄欖樹盛產于西班牙南部,而那里正是荷西的故鄉。也許三毛并非喜歡流浪本身,而是喜歡在流浪中找到的那棵可以依靠的橄欖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