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黑白流派
民以食為天,各地美食小吃儼然是當地的一種文化符號和象征。我是貴州人,貴州氣候潮濕,喜食酸辣,口味兼具湘川菜風格,又融合地方特色,因此產生了許多特色美食。下面就跟著我去了解一下吧,看看有沒有你喜歡的美食,有一道我是萬萬不能接受的。
一、凱里酸湯魚
黔東南自治州有句名言叫“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撈躥(音lào cuān,方言,意為走路不穩,東偏西倒)”。說的便是在這里居住的苗族同胞對酸湯的喜愛。
地道的做法分為紅酸湯魚,白酸湯魚、油酸湯魚三種,其中白酸湯魚做法較為復雜,一般在農村才能品嘗到。用的魚多以稻花鯉魚和鯰魚為主,輔以秘制酸湯,開胃又營養。
作為以凱里市命名的特色美食,不僅在貴州擁有眾多忠實粉絲,外省游客也慕名而來,一些品牌老店一度排起了長隊。湖南衛視《天天向上》中華美食篇也把它列為貴州美食的首選。
二、貴陽絲娃娃
絲娃娃,乍一聽,讓人浮想聯翩,實則為夏日絕佳美食。絲娃娃在貴陽街頭十分常見,因看著像產房里初生的嬰兒被裹在"襁褓"中而形象得名。絲娃娃配菜很多,搭配多樣,口感富有層次感,多種蔬菜的美味全都包裹在其中,配一酸辣爽口的蘸水,一口下去,美味無窮。
三、遵義蝦子羊肉粉
遵義羊肉質量算是出了名的好,蝦子羊肉粉原料簡單,羊肉和米粉。但吃羊肉粉粉最講究的是吃原湯味,一般說,遵義居民喜歡選擇思南縣一帶產的矮腳山羊,因為這一帶山羊肉質細嫩,腥臊味少。當天宰殺剝皮,不用水洗就可放入鍋。熬羊肉湯時先將鮮羊肉放入鍋中,小火慢燉,羊肉湯清而不濁,鮮而不腥。除去肉和骨之外,再用一兩只母雞,佐以少許冰糖,這樣的湯尤為鮮美。
四、興義刷把頭
愿意清同治年間的特色小吃,因其形狀如民間所用竹刷把的頭而得名。蒸熟的“刷把頭”比大拇指略大,淡黃油亮,引人食欲。用雞湯、油浸胡椒面、醬油、蔥花等兌成蘸水,味美無比。嚴格來說,興義刷把頭算是燒麥的一種創新,由于皮薄餡足,掌握火候是關鍵,秘訣就是用旺火蒸5-6分鐘即可,不可多蒸。
五、水城烙鍋
水城烙鍋可謂“西部一絕”,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特色吃法。有香辣爽口,味道奇香,開胃可口,油大不膩等特點。水城烙鍋始于清代,至今有300多年歷史。傳說,平西王吳三桂調兵鎮壓水西彝族土司,到達水西后糧草不足,官兵們只好取來屋頂瓦片和腌窖食物的瓷器土壇片架在火上,把獵獲的野味和采摘的野菜放到上面烙熟后充饑。正是當年的這一無奈之舉,創出了今天這道美味。
六、銅仁鍋巴粉
鍋巴粉是貴州銅仁地區的特有小吃。用大米混合綠豆,在燒燙的鐵鍋內倒上原漿制成,成薄紙狀,綠色,切成長條狀后煮食。食用時需配上獨家制成的佐料,味道鮮美而毫不油膩,可以將湯水和佐料吸入粉內,增加口感,也可以不需要湯干拌。其中,印江一帶習慣將鍋巴粉配合豆漿干拌,口感獨特。
順道說一句,銅仁便是我的家鄉,除了鍋巴粉,還有無數小吃,這里就不一一例舉了。
七、腸旺面
腸旺面又稱腸益面,是貴州極負盛名的一種漢族風味面食,主要原料是豬大腸、新鮮的豬血旺和搟制的鴨蛋面條。在貴州眾多的小吃中,以色、香、味“三絕”而著稱,具有血嫩、面脆、辣香、湯鮮的風味和口感,以及紅而不辣、油而不膩、脆而不生的特點。
無論春夏秋冬,來上一碗正宗的豬血豬腸腸旺面,定能慰藉你的心靈和一天的勞累。
八、貴州辣子雞
辣子雞,湖南和四川也很常見,但貴州辣子雞多了一份自己的“氣質”。相比湖南、四川等地用干辣椒炸出來的辣子雞,貴州辣子雞更勝一籌。用特色的糍粑辣椒與雞肉一同炒制,兩種食材的味道相互融合,避免了川版和湘版的火爆,卻更加綿綿悠長,刺激著你的味蕾,好吃的讓你停不下口。
九、布依五色花米飯
五色花米飯是布依人的專利品,選取優質糯米,配以天然色用植物色素,將米飯染得色彩鮮艷、五彩斑讕,并由此賦予米飯無盡的詩情畫意和浪漫情調,是布依族同胞智慧和辛勤勞作的結晶。
十、牛糞火鍋
其為貴州省黔東南的苗族美食,也叫牛癟火鍋,為貴州黔東南地區待客上品,有健胃助消化的功效。
火鍋底料在未煮之前,聞著有股淡淡的腐草味,隨后將牛肉牛雜倒入火鍋中,煮的時候能聞到牛糞的味道。由于含有優質的青草,吃起有一股藥味還有一點苦。據說湯底里加入了石菖蒲和藿香川芎等香料,會越吃越香。
做法:在宰殺前用上等的青草加中草藥材喂飽牛,宰殺后把牛胃及小腸里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拿出來,擠出其中液體,加入牛膽汁及佐料放入鍋內文火慢熬后食用。
這種吃法大部分人一開始是無法接受的,但當地居民愿意以一頭牛作為代價來待客,可見貴州人之熱情。我之前有一次去當地,做了好些心理準備都沒敢嘗試,不知各位客官怎么看。(前方多圖高能預警)
關于貴州的美食,那是說不完道不盡的,文中也只是根據自己的認知的例舉的一些典例,關于貴州這片神奇的土地,你還知道哪些美食或與之碰撞出哪些精彩的回憶,歡迎評論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