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最大的問題是,我們對什么是真正的“好的兒童作文”,發生了根本性的偏差。諸如“童年的事情多如天上的星星,在向你眨啊眨啊”!“在我的人生中,有的是酸的,有的是甜的,有的是苦的,有的是辣的,現在我就跟你分享一個吧!”很多一線老師都認為好。其實,這些正是課標反對的假話、套話、空話。至今它們在學生的作文中大量出現,背后是無數老師的默認。
學生說真話,寫老師怎么不好,教育怎么不好,說明我們的教育確有問題。但老師評判的時候,“興師問罪”,你怎么老看陰暗面啊?你怎么不尊重老師呢!這些真話,跟老師心目中的那個健康、積極、陽光的兒童形象發生沖突,老師會用道德的標準和道德權威去衡量學生的表達水平。很多家長也會認為,這類真話不能寫;很多家長也認為,開頭的優美語段不是很好嗎?大人們用小時候的好作文的標準來衡量今天的兒童的作文。大人們忘了,童年、童心還是那顆童心,但是這顆童心在20年前的表現形式和20年后的表現形式是不一樣的。這導致兒童拋棄自己的童心的表現形式,來迎合過去的童心表現形式。
什么是好的兒童作文?我用這幾個簡單的字來概括:用自己的話寫自己的事。而大多數兒童不是在用自己的話,而是在用課文那樣的話在寫,用老師欣賞的優美語段來寫,用老師要求摘抄的好句好段來寫。什么是兒童的自己的話?就是日常和小伙伴聊得忘乎所以的那個話。
一個人的發展是從找到自己開始的。找到了自己,就開始真正地前進了。學生找到自己的話的時候,作文剛剛起航。沒有自己的話,作文就還沒起航。今天,很多語文老師從來沒有意識到:教作文的第一件事,是幫助孩子找到屬于他自己的話和“自己的話”的話語體系。那么,如何尋找兒童的自己的話?
第一,作文要寫自己的情緒。一個人寫自己心里噴薄而出的話,用的是自己的話。人經歷痛苦的、憤怒的、委屈的時候,想要擺脫它,就會思考怎么擺脫它。思考的時候會產生很多的內部語言,所以會有很多的話。寫憤怒、委屈、不滿、痛恨,學生會有更多的語言情感、語言情緒。然而,很多的孩子寫的都是不痛不癢的話,不痛不癢的事,我們的孩子不知道寫作文就是巴金說的“交給心來”。
第二,正確引導學生在作文中使用流行語。小孩子對流行語的熱情比成人更強烈。為什么?因為流行讓兒童感受到他置身在時代的前沿。兒童對流行語的使用往往早于成人。兒童在作文中使用流行語,就找到了寫作和生活、和時尚、和流行,融合、結合的“一體感”。有老師以兒童不能正確使用流行語、網絡語而明令禁止。這是有點荒唐的邏輯:非網絡語、流行語,也有用不正確的,那就不用母語了?孩子不會游泳,下了水,嗆幾口,很正常。不能因嗆幾口水,就取消孩子學游泳的權利。不要用“分寸感”來剝奪孩子犯錯誤的權利;一個人不敢犯錯誤了,也就不會有創意了。
20年前的中國跟今天的中國大不一樣了。20年前的世界格局跟今天的世界格局大不一樣了。然而,20年前的兒童作文跟今天的兒童作文居然是一個樣的!作文就是心靈,作文就是“人”。我們要去認識兒童、理解兒童:原來兒童是這樣子的,兒童的語言是這樣子的,兒童的情緒是這樣子的,兒童的情感是這樣子的,兒童對世界的認知是這樣子的。如是,兒童的作文樣貌便會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