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年的韓寒的一部電影里有句臺詞,當時挺流行的,「為什么我聽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一生。」相信很多人都同感。
我理解人的一切活動,無論是工作、學習、生活,甚至各種所想,都是圍繞一個目的,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我」。我們之前接受了很多教育,這些教育交給我們很多知識,包括科學知識這樣的「硬」知識,也包括了類似于待人接物,管理時間這類的「軟」知識。大家有沒有覺得這類偏「軟」的知識,或者叫「心靈雞湯」也好,通常都是一條一條的,完全不成體系,完全都是松散的,不符合我們大腦的邏輯推理,也就是你沒辦法從一條「雞湯」推理到另一條「雞湯」。這也是我們常常讀到一條不錯的「雞湯」,轉身的工夫就拋到九霄云外,而后面再看到它,又有點似成相識的味道。
作為一個理工男,我渴望我所掌握的東西都是系統性的,至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這樣的好處是實踐起來更容易。活了三十多年,我仿佛還是沒能「悟」到生活的本來面貌,總是有時會有各種各樣的煩惱。于是我渴望讀到一本能夠完整的告訴我們如何生活的書。一個偶然的機會,讀到了一個日本的心理咨詢師寫的『接受不完美的勇氣』里面完整講述了心理學家阿德勒的理論。阿德勒雖是弗洛伊德的學生,但卻也是和弗洛伊德、榮格齊名的「三大心理學家」,由于種種的歷史原因,他的貢獻被嚴重低估。該書字數很少,我花了半天讀完,一個幾乎完整的系統出現在腦中。再加上最近這一兩個月,結合自己的實際經歷的人和事,我覺得這套理論很適合我。好東西不分享是一種罪過。我憑自己的記憶,信手拈出一些出來:
人的煩惱的無一例外來自人際關系的煩惱,當你有某個煩惱時,你捫心自問,你在擔心哪方面的人際關系受損。
人際關系有三個層次,從易到難,分別是人在工作中的人際關系,人在朋友中的人際關系,人在愛人中人際關系,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么有些事業很成功的人,家庭關系并不如意,因為家庭關系比工作中的人際關系更難處理。
人通往幸福的唯一之路是找到自己在共同體的價值,也就是對他人有益的貢獻。但絕不是唯唯諾諾的滿足他人的需求。所謂對他人有益的貢獻,一定要放大到自己的最大范圍的認知。比如說假設有個人對你提出不合理的需求,你就要把這個需求放大大足夠大的影響范圍,比如全社會,來看這件事是否合理。如果你認為不合理,你要做得就是幫助他糾正,而不是去滿足他的意愿,因為這樣才是真正的幫他。這點理解起來有點難,而且這需要你具備正確的「世界觀」,需要具備一定的科學知識,需要一定的判斷力,這也是我們為什么要去學校里學各種知識,目的于此。
自信是相信自己能給共同體創造價值,同時相信自己在遇到真正困難時,別人能夠出手相助。
樂觀不是天生的性格,樂觀是一種意志,是需要反復堅持的,生活之難,就難在任何時候,需要憑意志力去保持樂觀,而不是當某種好運降臨時,或經過一番努力后,美好的人生會自動降臨。
情緒的本質只是某件事情的助推器(油門)和減速器(剎車)。情緒不會影響事情的真正結果,真正影響結果的只有你的理性。生活中,我們總是放大各種情緒的作用,無論是類似「愛」這種情感,還是「嫉妒」「害怕」這類的感覺,不知不覺會沉浸在「情緒」當中,不能自拔,要明白只有理性的分析才是事情發展的唯一方向。
人處理情緒的方式形成了人的「性格」,阿德勒稱「性格」是「生活形態」。他認為只要愿意,「性格」可以隨時變化,當你處理某種情緒的方式發生變化,你的「性格」也就隨之變化了,所以重要的認識情緒,并識別它,改變對它的處理方式。
人的一生都在培養自己面對生活困難的勇氣。
溝通的目的,不是說服對方,尤其是家人、孩子,說服對方對事情毫無益處,需要是在溝通中如何增強對方的面對生活的勇氣。對此,心理咨詢行業專門有一種稱為「焦點」的溝通方式,目的就在于增加對方面對困難的勇氣,以達到心理治療的目的。
稱贊和斥責是對人的效果的一樣的,原因在于在增加勇氣方面毫無幫助,反而會讓他在沒有達到別人期望時心灰意冷。對此,「肯定」的語氣會是一種更好的方式,它更容易轉變成內在「勇氣」。
......
當然還其他的,在認真想過之后,我仿佛找到所有的「雞湯」的本源。在一點上,我又不得不佩服西方的科學體系,一切知識都能在科學這個大框框里找到位置,而不是游離之外,這點非常有別于東方。
如果你正面臨一些生活的困惑,或面臨一些性格上的困惑,我覺得可以讀一讀這本書,或許能找到一些答案。當然光知道理論,光看完書,然并卵,重要的實踐,只有實踐,才算真正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