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眼巨人號” 與百慕大三角聯系起來的首批事件之一、該地區最著名的沉船事件,就是美國海軍“獨眼巨人號”在1918年的沉沒。這艘170米長的軍艦1910年下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充當美國海軍的運煤船。它在從巴西的里約熱內盧駛往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的途中失蹤,再也未到達。具體地說,1918年3月3日和4日,它在安第斯群島的巴巴多斯島非計劃停靠以補充物資后,就神秘消失。既未發現這艘船的殘骸,也未收到它的求教信號。“獨眼巨人號”及這艘船上306人的失蹤,是美國海軍史上迄今為止最大的單起非作戰損失。
盡管“獨眼巨人號”的沉沒至今是謎,但這起事件卻可能發生于巴巴多斯和巴爾的摩之間的任何位置,而不見得是發生在百慕大三角。百慕大三角理論的支持者認為,沒有發出求救信號正是這艘船離奇失蹤的證據。但事實上,1918年的無線電通信根本就不可靠,一艘迅速下沉的大船來不及成功發出求救信號一點也不奇怪。
“硫皇后號”失蹤 1963年,搭載液體硫黃的美國海軍“硫皇后號”油船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南岸海域失蹤。船上39人和船的殘骸均未被找到。盡管有關百慕大三角的多本書中均提到了這艘船的失蹤,但它們的作者都沒有提及美國海岸警衛隊當時對此事的調查結論:這艘船的狀況不好,根本就不該出海;該船曾經失過火;另外,這一級別的船只都有一個“軟肋”,當龍骨被銹蝕破壞時會發生斷裂,導致船體一分為二。當這艘船從原來的油船改為搭載液態硫黃后,船體結構被進一步弱化。這一改裝導致“硫皇后號”的重心嚴重偏高,翻船的風險大大增加。如此看來,“硫皇后號”的傾覆和沉沒是命中注定的,把它歸因于百慕大三角實屬牽強。
“魔鬼三角”事件是因為“魔鬼生氣”?
DC-3型客機 1948年12月28日,在從美屬波多黎各的圣胡安飛往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市途中,一架DC-3型客機失蹤。當時天氣不錯,能見度高。據飛行員報告,當時這架飛機距離邁阿密市不到80千米。然而,這架飛機、機上3名機組成員和29名乘客全部失蹤。盡管官方調查未對這架飛機的失蹤原因給出定論,但有一點很明確:這架飛機起飛時,機上電池充電未滿,這可能干擾飛行期間的通信。當時,從邁阿密傳給這架飛機的信息——風向已經改變——很可能并未被飛行員收到,導致他在錯誤方向上繼續飛了80千米,從而大大偏離航向,最終可能由于燃油耗盡而墜機汪洋大海。?
“艾倫·奧斯丁號” 這艘船據說1881年在海上遇到一艘棄船,派遣船員上船,試圖將棄船駛回美國紐約港。有傳言說,棄船在駛回途中失蹤。也有傳聞說,棄船后來現身,但船員消失。隨后,載著第二批船員的這艘船又失蹤了。英國倫敦勞埃德保險社的記錄表明,1854年建成的船只“梅塔號”1880年改名為“艾倫·奧斯丁號”,但該公司沒有此船的傷亡記錄,也沒有其他船只像“艾倫·奧斯丁號”那樣被傳言的傷亡、失蹤記錄。也就是說,這些傳言無據可查。
“卡羅爾·迪寧號” 1921年1月31日,1919年建造的縱帆船“卡羅爾·迪寧號”被發現觸礁和被棄于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哈特拉斯角附近的鉆石淺灘。當時有傳言說,這艘船被海盜所害,與此有關的另一艘船“休維特號”差不多同時失蹤。僅幾小時后,一艘未知汽船靠近了“卡羅爾·迪寧號”航線上的一艘航路標志燈船,并且忽略了燈船發出的所有信號。有人猜測,“休維特號”正是這艘神秘汽船,并且它與“卡羅爾·迪寧號”的船員失蹤有關。不過,這一猜測無法被證實。
“星虎號”和“星羊號” 1948年1月30日,“星虎號”航班在從位于大西洋北部的亞速爾群島飛往百慕大途中失蹤。1949年1月17日,“星羊號”航班在從百慕大飛往牙買加的金斯頓途中失蹤。這兩架飛機的失蹤,也無法完全歸咎于百慕大三角。這兩架飛機都是由英國“南美航空公司”運營的客機,都已接近使用年限,狀況都不好,因而哪怕遇到一丁點人為差錯或設備故障,都可能釀成墜機。其實,其中一架飛機,還沒等進入百慕大三角就已失去聯系。
“KC-135”同溫層加油機 1963年8月28日,美國空軍兩架“KC-135”同溫層加油機相撞后墜入大西洋。“百慕大三角版本”的這個故事稱,它們的確撞機并墜毀,但兩者墜機地點相距超過260千米。不過,據美國圖書管理員庫斯奇的調查結果,美國空軍對此事件的未解密調查報告說,軍方對所謂的“第二墜機地點”進行了調查,發現那里只是一個被海草和漂浮木糾結的舊浮標。
第19飛行中隊 第19飛行中隊的故事始于1945年12月5日。當天下午2時10分,5架“復仇者”魚雷轟炸機從美國佛羅里達州勞德代爾堡的美國海軍航空站起飛。這是一次常規訓練任務,參與此次飛行的除了指揮長泰勒中尉,其余都是學員。這次任務要求泰勒及其13名學員往正東方向飛行90千米,到達“母雞和小雞灘”執行訓練轟炸飛行。完成訓練后,飛行計劃要求他們再往東飛90千米,接著轉北飛117千米,最終直接飛回基地——直線距離200千米。這一航線要求他們在海上飛行一個三角形路徑。
當這個飛行中隊離開基地約1個半小時后,勞德代爾堡基地的考克斯中尉接到來自泰勒的無線電信號。泰勒說他的羅盤失靈,但他相信自己位于佛羅里達群島(佛羅里達大陸以南的一個長島鏈)上空某個位置。考克斯勸說泰勒往北朝邁阿密飛,前提是泰勒確信他的飛行隊位于佛羅里達群島上空。
今天的飛機有一系列方式檢查自己現在的方位,包括接收全球定位衛星的信號。只要飛機上有合適的定位裝置,飛行員又知道怎樣正確使用它,那么就不可能讓飛行員迷失方向。但在1945年,在海上飛行的飛機必須依靠對自己出發地點的了解,以及對飛行距離、飛行速度和飛行方向的了解。如果飛行員對這些數據中的任何一個判斷錯誤,都會導致他迷失航向。在茫茫大海上,沒有任何路標為他指引方向。
顯然,泰勒在飛行過程中某個時刻變糊涂了。他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飛行員,但此前沒有往東飛向巴哈馬群島的經驗,而這正是他當天飛行的方向。出于某種理由,泰勒顯然認為他的飛行隊一開始就飛錯了方向,并且已經朝南飛往佛羅里達群島,而不是往東飛。這一誤判影響了他余下的所有飛行,從而注定了致命的后果。
為了脫離佛羅里達群島,泰勒的飛行隊往北飛得越多,就越遠離海岸。隨著時間推移,在佛羅里達大陸收到的通信片段表明,飛行學員們試圖勸說泰勒改變航向。一名學員對另一名學員說:“如果往西飛,我們就能回家。”他說的是對的。?
到了下午4時45分,地面上的人們已經很清楚泰勒的飛行隊將墜機海上。此前,他被力勸把飛行控制權交給一名學員,但他顯然沒答應。隨著天色變暗,通信越來越糟糕。從泰勒飛行隊最后傳送給地面的只言片語可明顯看出,泰勒依然在往北和東的錯誤方向飛。
下午5時50分,地面控制中心設法定位了第19飛行隊的越來越弱的信號。該飛行隊明顯位于佛羅里達州新士麥那比奇海灘以東海域上空。到了這時,通信信號已經很差,地面中心無法傳送信號給泰勒飛行隊。傍晚6時20分,美國海軍一架“傻瓜”水上救護搜索飛機被派去尋找第19飛行隊,并且引導他們回來。1小時內,又有兩架美國海軍“馬丁水手”飛機加入搜索隊伍。但到了這時,找到第19飛行隊的希望已經很渺茫。海上天氣變壞,而泰勒飛行隊所駕“復仇者”飛機的燃油量顯然已經極低。
兩架“馬丁水手”飛機本該在搜索區域上空會合,但其中第二架——“訓練49號”也失蹤了。來自第19飛行隊的最后信號在傍晚7時4分被收到。多架飛機當晚整夜和第二天繼續搜索失蹤飛機,但沒有找到。當燃油耗盡后,海上的“復仇者”逃避不了墜機大海的厄運。受風暴期間高達15米的巨浪影響,“復仇者”在墜機幾秒鐘內就會沉到海底,畢竟“復仇者”凈重就達6.35噸。
那么,那架“馬丁水手”飛機的失蹤又是怎么一回事?一艘美國軍艦上的船員觀察到,在這架“馬丁水手”飛機起飛后不久,該海域水上發生了一次爆炸。他們立即前往事發地點,發現海面上漂浮著疑似的油污和飛機殘骸。由于天氣惡劣,沒能取回任何疑似殘骸。但這就是這架“馬丁水手”飛機的殘骸這一點幾乎確定無疑。“馬丁水手”飛機有“飛行炸彈”之稱,只要碰上一星點火花,它就會立即爆炸。調查人員猜測,這架飛機上的22人中,有人由于未意識到未加壓機艙內有瓦斯氣體而點燃了香煙,從而引發了爆炸。
那么,這起悲劇是怎樣變成了一個百慕大三角之謎的呢?美國海軍最初對此的調查結論是,這起事故是由泰勒的導航失誤造成的。據那些熟悉泰勒的人說,雖然他是個很好的飛行員,但他過去也常犯導航錯誤,因此也迷過路。但泰勒的母親不接受這一點,最終迫使軍方改變調查報告中的措辭,說這場災難的發生是由于“未知的原因或理由”。這樣一來,可能安慰了死者家人,但也模糊了事實真相。
在有關百慕大三角的種種渲染中,第19飛行隊的傳奇被引用的次數最多。1964年,加迪斯把這個傳奇寫進他在《大商船》雜志上發表的文章里。在這篇文章里,他不僅編撰了“百慕大三角”這個術語,而且首次讓第19飛行隊的故事與百慕大三角聯系起來。從此以后,第19飛行隊的故事成為諸多有關百慕大三角的作品中的經典案例。該飛行隊及其飛行員,甚至進入了好萊塢經典科幻大片《第三類接觸》。
第19飛行隊究竟殞命何方?1991年,在佛羅里達海域海面下230米的海底,一艘打撈船發現了5架“復仇者”飛機的殘骸。然而,對機身號碼的檢驗表明,它們并非屬于第19飛行隊。事實上,據相信戰爭期間有多達139架“復仇者”飛機葬身佛羅里達沿岸海域。但無論如何,第19飛行隊及其機組成員的最終安息地究竟在哪兒,至少在一段時間內還會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百慕大三角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