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聽過這樣的臺詞
“前幾天隔壁阿姨問你多大了,她認識一個女孩子不錯的,要不要見一面!”
“人家男孩子家條件多好,你們倆能少奮斗多少年!”
“你不相親,那你倒是自己找一個啊!”
“自己談的不好,你看誰家那誰不不就是自談的,還不是離了!”
“感情這種事情時間長了就有啦,再說感情能當飯吃嗎?”
“我們都是為了你好!”
沒錯,這些臺詞來源于一件“人生大事”——相親。
不管男女、只要年齡到了23~25歲左右,離開學校后,相親這件事就被提上日程。
相親,中國傳統婚禮禮節之一,由中間人,也就是媒人牽線,由父母雙方約定見面時間和地點,然后男女雙方見面,后雙方議定親事。乍一看,整個過程并無不妥,反倒是一氣呵成毫不拖泥帶水。
看起來沒問吧?
那好,讓我問你一個問題:你的婚姻,需不需要愛情?
假設你內心的回答是不需要,那么請按返回鍵,這邊文章你還是不要讀了,我怕你取關我。如果你的回答是需要,那我們接著聊。
首先我表達一下的立場,我討厭相親。
為什么?
第一,相親的過程。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相親,這件原本是兩個年輕人的事,仿佛跟這倆人沒什么關系。讓我們還原一下相親過程。首先媒人會向雙方父母交代對方的家庭情況。家里幾口人,父母的工作背景,有幾套房、幾輛車。然后,會簡單問一下子女的工作,哦對,不能忘了生辰八字。然后,安排見面。見面的過程呢,一般是父母先聊,子女在一旁極其尷尬,無話可說。然后父母聊開心了,對兩個年輕人說:你們到房間里聊聊吧!然后兩個年輕人像機器一樣進屋聊天。
這是什么?為什么這么像交易,像等價交換?
作為子女的我們,像貨物一樣,被放置在一個特制的天平上,家庭背景和個人條件則是我們互相博弈的砝碼。更可怕的是,這場博弈的最終賭注,恰恰是你我最珍惜的愛情啊!
有人說相親能最快幫你找到最適合你的人。這句話我真的不敢茍同,誰是合適我的那個人,為什么我自己不知道,反而一個根本不認識我的媒人會知道,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如果你非要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那我只能說:“請你不要旁觀我的愛情!”
老板,我不買這雙鞋,磨腳。
第二,相親后。
這才是相親這件事真正可怕的地方。如果子女在相親后并不滿意,相反雙方父母卻很滿意。我們就會聽見這樣的對話:
“我們看那個小伙子挺好的,很精神啊”
“可是他挺胖的,我不喜歡!”
“胖怎么了,胖的有福氣啊!”
“可我就是不喜歡啊!”
“現在不喜歡不代表以后不喜歡啊,先接觸接觸吧!”
然后,事情的發展就是會越來越奇怪,在父母的“建議”下,雙方開始約吃飯,逛街,看電影。一段時間后父母會問:
“兩個人感覺怎么樣啊?是不是熟悉多了?”
哎?好像確實熟悉多了?
“對吧,我們說什么來著,挺好的”
讓我來解釋一下這種確實熟悉的感覺是怎么來的:
廢話,接觸多了當然熟悉啦!!
這個時候的我們會錯吧這種熟悉和習慣當做感情的萌芽,仔細想想,你根本就不喜歡他啊,星爺的電影也說過:吐著吐著就習慣了!但是親愛的,那并不是愛情!然后,繼續吃飯,逛街,看電影。這個時候,父母們又上線了。四位老人會坐到一起,商量婚期,沒錯,商量婚期!
而深陷生活泥沼的我們,早已木然。抬頭看看日歷,“在一起”也有幾個月了,他(她)也挺好,我也已老大不小,恩,結婚吧。這之后,不少人就同居了,反正婚期將至,也沒什么了吧!懷孕、領證、辦婚禮,一切順理成章。
我曾經問一個朋友你們為什么同居?他說父母讓的。
你愛她吧?還好,他回答到。
那她愛你嗎?他說,不知道。
最后我又問他,發生關系什么感覺?
恩……感覺自己在強奸。
你可能覺得我說了太多關于父母的種種,有點偏激。我想告訴你,父母的一句話,我從心底相信,他們,確實是為了我們好。
跟以前一樣,父母只是想給子女最好的,只不過是他們覺得最好的。我們也像以前一樣,張嘴,吃下了最有營養的毒藥。我們的父母是偉大的,他們或許也曾放棄愛情。
但更讓人心碎的。是他們的犧牲,并沒有換來我們這代人愛情的自由。
我討厭相親,因為它讓太多人沒有勇氣去直面愛情。
哪怕我們不門當戶對,哪怕你我終究不能舉案齊眉。但在遇見你之前的那一刻,我是愛你的,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