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有組織的變化的架構
以本章凱文凱利的一句話“我毫不懷疑,揭示深度進化的內在本質之時,即是觸動我們靈魂之日。”作為開頭的確,當今世界的人們一定會有這樣一種體會,不僅科技和文化在迅速地變化,變化本身的速率似乎也在加快!而這些變化的過程,無不與“進化”有著密切的關系。進化的研究,也是對生物起源、思想起源等一切有組織系統發展變化的本源研究!一如本章的標題,KK很好奇,它們背后的架構機制是什么?
在第一節里,提到日常人們對進化的理解:“隨著時間推移而遞增的變化?!?。而且與以下詞匯密切相關:成長、發育、進化、變異、學習、蛻變、適應。然而,生物學的一個金科玉律,叫中心法則:“信息由基因傳遞給肉體,但絕不可能倒推,從肉體回到基因?!币簿褪钦f,自然對自己的過去是不留一絲記憶的。一個普通有機體對其下層的運作細節沒有絲毫概念。生命所秉持的最高哲學。早期的達爾文進化,需要靠身體的適應能力使種群能夠延續到突變體出現的那一天,并借此修正自己的基因。如果要打破這種單向的信息傳遞,實現雙向交流為前提的拉馬克進化,則需要復雜性富足到可以產生智能的地步,譬如人類和人類組織。系統生物學的奠基人之一沃丁頓將這種轉變稱為遺傳同化或肉體適應性。
遺傳同化將進化提速了一個檔級。自然選擇是將進化的刻度盤調至最佳特性。一副能適應環境的軀體,顯然要比一副刻板僵硬的軀體更具優勢。而這種軀體的靈活性,就是一種“學習”!生物體在其一生中有很大的空間重塑自己:形態可塑性,一個生物體可能有不止一種肉體形態。生理適應性,一個生物體的組織能改變其自身以適應壓力。行為靈活性,一個生物體能做一些新的事情或移動到新的地方。智能選擇,一個生物體能在過去經歷的基礎上做出選擇。傳統引導,一個生物體能參考或吸取他人的經驗。當一個生物體內獲得了足夠的復雜性,它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身體將進化所需的信息教給基因。因為這種機制實際上是進化和學習的混合。這里所說的學習,是指通過改變行為來不斷搜索種種可能的適應性。
我們發現,能夠將學習和進化融為一體的生物,要比那些只學習或只進化的生物更成功。達爾文進化的問題在于,你要有足夠的進化時間,要加快事物的進化速度,一個辦法就是向其中加入學習。讀到這里,你會忽然覺得,我們從小被進行的教育,一直到進入社會中不斷的去適應和學習,都是被人類進化的原動力所推動的!所以,學習加上進化,正是文化的一劑配方。
“通過學習和行為將信息傳遞給基因,是遺傳同化;反之,由基因將信息傳遞給學習和行為,就是文化同化。”?“人類歷史就是一個文化傳承的過程?!眲P文凱利引述了文化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對此做了精彩的總結:“貫穿冰河時代的、如同冰川一般緩慢而堅定的文化成長,改變了進化中的人類所面對的選擇壓力,對人類進化起著主要的指導作用。盡管細節難以回溯,但工具的完善,有組織的狩獵和采集活動,真正的家庭結構,火的發現,更重要的是,在交流和自我約束中對符號系統(語言、藝術、神話、儀式)的日漸依賴,凡此種種,都為人類創造了不得不去適應的新環境……我們不得不放棄試圖通過基因來精準、規律地控制我們行為的道路……”
凱文凱利認為,文化就是一個自組織系統,以生物性為代價來做大自己,其最本源的動力就是復制自身以及改變環境以利于其傳播。而文化的進化,能帶動基因的進化;另一方面,基因變化是文化衍變的先決條件。
文化和生物行為互惠互利、互為依存,是最絕妙的共同進化的例子,遵循正反饋和收益遞增法則。
另外,文化趨于一個自提速的過程。你不覺得當今世界的衍變正在加速嗎???KK同時提到,“我們之所以擁有能創造文化的大腦,是因為文化需要并產生出這樣的大腦?!边@些背后,都是是進化的影子,它尋找讓自己加快速度的方法,每時每刻在尋求在適應上有所寸進?!半S著動物不斷進化出復雜行為,進化開始從達爾文枷鎖中掙脫出來。而隨著人腦的進化,人類創造了文化,文化又催生了真正具備獲得性遺傳的拉馬克進化。”
在18.4進化的進化一節里,KK其實觸及了人類起源的核心命題。幾乎等價于如何經歷多個層次的進化之后,從一堆有機分子里,能誕生出人類如此復雜的系統。凱文凱利將這個過程歸納為6個階段:1,系統自發。2,復制。3,遺傳控制。4,肉體可塑性。5,彌母文化也就是學習加快了人腦這臺復雜的符號學習機的進化。人的思考進化出文化和彌母型(即觀念)進化,以自覺和“更聰明”的方式加快自身的進化速度。這是我們目前所處于的階段。6,自我導向的進化。
凱文凱利預測,未來會存在自我導向的進化,自行選擇向哪里進化。總體上,進化曾經并且將會繼續探索可能進化之空間。無中生有、層次的涌現,不斷的被擴大的所及范圍,不斷地創造可供探索的新領域,不斷的尋找更好、更具創造力的方法去創造,從而最終實現這一目的。
凱文凱利在本節最后用一句精彩的語句來再次描述進化,“進化的工作就是通過創造所有可能的可能性借以棲身的空間,來創造所有可能的可能性?!?/p>
最后一節,凱文凱利將進化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尤其引入考古學家德日進的一句話“進化乃理論乎?體系乎?抑或假說乎?未及其萬一也。概凡理論、假說、體系,皆須以進化為基本之原則,方可成其為真。進化乃普照世間之光明,指引萬物之航標。是為進化。”
第19章后達爾文主義
縱觀本章,凱文凱利都在說明一個問題:生命所包含的東西,不僅僅是達爾文主義所說的那些東西。有那么一批微生物學家、基因學家、理論生物學家、數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他們并不排斥達爾文所貢獻的理論;他們想做的,只是要超越達爾文已經做過的東西。他們成為“后達爾文主義者”。
后達爾文主義者說道:“正是因為自然選擇什么都能解釋,所以它其實什么也沒有解釋?!彼麄兎浅OM骄孔匀划a生的復雜性,因為生命形式有一個因果上的難題,似乎任何共同進化的生物體,看起來都是自我創造出來的;同時也希望探究實體從有部件構成的網絡中涌現出來所需遵循的規則。
他們如今可以充分的運用計算機仿真,這第三種進行科學工作的方式(前兩種是理論和實驗),為諸如“人工進化”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KK認為,自然選擇的基礎條之一變異,和所謂的進化,兩者有質的差別。
法國進化學者比埃爾.道格拉斯說:“變異是一回事,進化則完全是另一回事。兩者之間的差異,怎么強調都不會過分……變異提供了變化,但不是進步?!?/p>
所以后達爾文主義提出,歸根到,進化過程中還存在別的作用力。如同林恩.瑪格麗思所說:“自然選擇是編輯,而不是作者?!边@位學者是著名的內共生理論的提出者。1965年,她提出真核細胞生物間質內的細菌合力形成了細胞,這在當時形成了轟動。
凱文凱利認為,生物界的突變和變異起源的準確的事實真相仍不確定。顯然,變異不是由隨機突變而產生,至少不總是如此;變異中其實存在著某種程度的秩序。如同基因與基因之間存在著十分廣泛的互相作用和互相調節的關系,因此,基因組形成了抗拒變化的復雜整體。很多時候,突變發生在有選擇壓力的情況下,不應該是自然選擇下的一系列隨機累積的結果。
有科學家認為,畸形學在進化生物學中有著重要地位,是一幅被忽視的描繪活生物體強勁內在自組織進程的藍圖。KK認為,生物內部結構特別是染色體的內部結構,以及發育過程中所累積的形態改變,發揮著等同于或超出自然選擇的作用,造成了生物組織的多樣性。
第六小節提到了卵細胞與染色體基因,共同塑造了嬰兒的發育,而非完全由基因掌控。因此,成熟機體的變異,受到胚胎期母體卵細胞環境的間接作用,以及遺傳基因的直接作用。其中一個案例,就是唐氏綜合癥。高齡產婦的嬰兒,容易患唐氏綜合癥,因為兩條控制生育缺陷的染色體在母體的卵細胞中相處了太久,以致彼此糾纏在一起導致。
在基因化身肉體的胚胎早期階段,胚胎就是一個放大器,微小的改變會在發育過程中被放大。這是伯克利的遺傳學家理查德.高茲施密特在他的主要著作《進化的物質基礎》中提出的。
高茲施密特的觀點:進化是物質和信息互相混合的過程,遺傳邏輯不能違背其所棲身的物質世界的規律。
第7節認為,進化實際上是以量子躍遷的方式進行。一個復雜系統,往往由許多子個體組成層級結構,它本身阻礙了整體系統去達到理論上所有可能到達的狀態,但這種層級結構,也賦予了它能完成大規模躍遷的能力。所以,大系統(包括經濟體、思維、生態群落乃至國家)如果為了適應而必須偏離其本源太遠的話,往往是死路一條。此時,需要一個“浴火重生”式時的躍遷,才能繼續。在當今的網絡時代,隨著信息流的加速和全球化、碎片化的進程,使得企業需要更強的適應性和“脫胎換骨”的能力。
生物本身的復雜系統,受制于三種約束:一個是來自基因組的內部約束,另一個來自于軀體所遵循的法則約束,第三個是被種群接受的約束。從“控制論”的角度來說,就是變異會落在另一個具有整體性和內斂性并且內穩的吸引域中(混沌吸引子)。而“進化”的魅力就在于,能跨越這三種穩態的約束!邁爾在《走向新的生物哲學》一書中寫到:“進化最艱難的壯舉就是掙脫這種內斂性的束縛。這就是為什么在過去5億年中只出現了很少的新物種……”
生物內斂性的吸引子有很多,例如:四肢、腔腸、五指……然而,我們對現實的生命形式庫中真正的生命分布還幾乎已無所知。
第8小節正式引出了復雜性科學,這是目前唯一有可能揭秘生物本質的科學領域!這門科學已經揭示:進化不是一個生物過程。它整合了技術的、數學的、信息和生物學的過程。
在本章的最后,凱文凱利相信存在一種生命的數學。自然選擇也許只是這種數學中的加法。要想充分解釋生命的起源、復雜性的趨勢以及智能的產生,還需要更多的數學手段。這也是目前國內外復雜性科學討論的核心所在,這是一個充分跨學科的領域!
第20章沉睡的蝴蝶
本章的核心人物是現年72歲的斯圖亞特.考夫曼,他是著名的復雜系統圣塔菲研究院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該學派側重對復雜系統的計算機建模研究,強調一種基于個體的建模實現整體的涌現研究范式。
上世紀90年代初凱文凱利認識考夫曼時,被他關于反混沌的想法所吸引。這是在考夫曼的第一本著作《秩序的起源-進化中的自組織和選擇》中重點描述的一個概念,書中寫道:“如果一個由簡單的化學分子構成的系統達到某種特別復雜的程度時,該系統就會出現戲劇性的突變,這種突變類似液態水結冰時發生的突然相變,同在即將坍塌的沙灘上再加一粒沙子一樣。這時,那些原本簡單的小分子會自發地互相結合(化合),自組織成一些非常復雜的大分子,這種復雜大分子又會自動發生催化作用,使周圍混亂無序的分子都自組織成為有序的分子鏈。這個從混沌到有序的過程被成為反混沌過程,最初的生物大分子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的?!?/p>
凱文凱利則用一個很形象的例子來說明這個過程,就是跌坐游戲。主持人一聲令下,一圈人立刻屈膝坐到后面朋友的膝蓋上。有一個人失誤,整個圈子就崩潰了。從上往下看,本來是一些“點”,跌坐成功后,成了一個完整的“〇”!
生命起源的脈絡,就是A催化B,B又催化出A,這樣最小的自催化圈開始。按KK的說法,就是從無序中產生有序的過程,就是“無中生有”的過程!為了進一步闡述這個“〇”,
認知哲學家道格拉斯.霍夫斯塔把矛盾的回路稱為“怪圈”?!爱斘覀冊谀硞€層級系統的不同層級間向上(或向下)移動時,卻意外地發現自己又回到原來待過的地方,這就是怪圈。”從巴赫的卡農輪唱曲,到埃舍爾筆下的“畫廊”,從克里特島撒謊者悖論到哥德爾的不可證數學證明,霍夫斯塔深刻的指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痹凇熬植俊睂用嫔蠈徱晻r,每個部分好像都是合法的;只有當合法的部分形成一個整體時,矛盾才會出現。所以,生命是一種“整體性”新層次的涌現,假如某一天我們整個“人類社會”涌現出“整體性智能”的時候,我們作為身在其中的個人,是無法感知的。
有了自催化的分子循環〇(聚合體)出現,直至細胞的產生,是從0到1的突破,后面的細胞分裂,就是1到2到4…..的過程。一個卵就是一套規則,它擁有這樣的特性:它們所生成的規則也正是創造它們的規則。”
很多人不知道,人體的卵細胞僅僅需要分裂50次,就能產生出上千億的細胞,并發育成嬰兒!成人的細胞數量達到40萬- 60萬億個,每分鐘有1億個細胞死亡!光腦細胞就有700億個!考夫曼感興趣的是,是什么樣的無形之手,在控制著每個細胞的命運?這個高度去中心化的基因調控網絡是如何形成的?
考夫曼進行了基因仿真實驗,發現細胞中的基因數與基因所產生的細胞種類數(如:干細胞、血細胞、腦細胞等)之間存在一定的比率關系。所有生物的這個比率大體恒定。人體大概擁有200多種,按考夫曼的理解,這些細胞,就是人體基因調控系統動態過程中的吸引子。
基因網絡的背后就是“網絡動力學”或“網絡數學”!并行分布式處理、布爾網絡、神經網絡、自選玻璃、細胞自動機、分類系統、遺傳算法、群計算等都屬于該范疇。網絡會逐漸呈現出一種“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現象。就像社會學家所說的“馬太效應”,《新約》圣經所說的“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
回到主題,復雜網絡中輸入的微小變化,都可以引起輸出的巨大變化,這就是蝴蝶效應。同樣,一粒植物種子里,蘊含的化學路徑如此的錯綜復雜,以至于無論多么智慧的方式來檢驗一粒未知的種子,也不能預測出最終的植物形式。要想知道一粒種子長成什么樣,最便捷的途徑就是讓它發芽生長,
生命從另一個視角,可以看成是一個流動中的穩態。系統中一定數量的聚合體,形成一個自發的環,一個自生成、自支持、自轉化的化學網絡。只要有能量流入,網絡就會處于活躍狀態。所以,“民以食為天”,就是為了保證我們的能量流!能量一斷,我們“活”的穩態就消失了!這種思想,被考夫曼應用到了社會學。一個很有意思的想法:“在任何社會中,只要交流和信息連接的強度適中,民主就必然會出現。在思想自由流動并產生新思想的地方,政治組織會最終走向民主這個必然的、自組織的強大吸引子。”
考夫曼這個想法產生于他大二時,三十三年后,他進一步認識到:民主并不是因為它是大多數人的規則才行得通。而是允許相沖突的少數族群之間達成相對流暢的妥協機制。從而避免了族群們陷入局部有利但全局不利的解決方案。考夫曼對網絡深層次動力學的研究,其實在探討一個終極問題,“復雜性是如何自行建立的?!?/p>
相對應的問題包括:進化系統中自組織秩序是如何產生的,是什么控制了系統的進化?考夫曼認為,是系統們自己創建了自己!就是一個“自指”的怪圈!從參數上來說,網絡的連接度是考夫曼認為關系到網絡“活力”或“靈活性”的重要參數。當網絡中個體間的平均連接度小于二時,整個系統的靈活性就不足以跟上變化。當連接度超過某個值時,適應性反而會被束縛于互鎖的網格。
在十多年前,凱文凱利就已一針見血的指出了現代網絡社會需要遵循和注意的關鍵點!
人工生命的提出者朗頓抽象出一個參數,該參數對應一個網絡系統的最佳平衡點。在該平衡點上,系統能夠最快的學習,最容易進化。很有意思的是,朗頓發現,系統會自己找到這個平衡點,而這個點,處于混沌的邊緣。所以,生命就是被調節到“混沌邊緣”的活系統。
本章的最后一節寫道:如果自適應系統沒有運行在令人滿意的正道上,鐵面無私的效率就會將它推向最佳平衡點。如果它偏離最佳平衡點,適應性就會將它拉回到這個點。學習和進化會使混沌的邊緣保持穩定。這是一種“流動穩定”。
所以,自調節正是那把通往永不停止的進化,開放進化的圣杯的神奇鑰匙。任何系統,第一目標是生存,第二是保證系統最大靈活度的理想參數,第三就是尋找在進化過程中不斷增強自調節的策略和反饋機制。這樣的系統可以任何系統!包括企業!
一個靈活度最大的系統,就是處在近于失控和危險的邊緣中,仿佛在一個巨浪的頂端。
第21章水往高處流
本章一開始就用了兩個概念:龐氏騙局,用后來投資者的錢冒充前期投資者的收益。以太古希臘哲學家所設想的一種無處不在的物質?;ヂ摼W早期,計算機科學家把網絡也稱為“以太網”
從早期科學家對“熱”的研究開始分析,那時的科學家其實一直沒弄明白到底“熱”是什么。直到熱力學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原理和卡諾推導的熱力學第二定律沒有永動系統的誕生。
凱文凱利認為,他所在的20世紀末的生物學領域,有點類似當年的熱力學。生物學呼喚著“生物第二定律”的產生,來闡明“無序中產生有序”、“有序誕生法則”、“負熵力量之源”的這個神秘話題!這也是復雜性科學所關注的內容!對應了本章的標題,所謂“水往高處流”,就是隱喻在無序中,產生有序的神奇!
這里最有意思的觀點,是關于生物秩序的目的,也就是為了套取更多的生物秩序,若不能擴張,便只有崩潰。仿佛是一個絕頂聰明的玩龐氏騙局的騙子。他說:“我們所看到的生命和社會的進步只不過是人為造成的錯覺?!比祟愔皇堑厍蛏?0億年進化過程中,球面上的某個點而已,所有現在的其他三千萬種物種,也都經過同樣多時間的進化。所以不管是現代人類還是大腸桿菌,都是進化的幸存者。有悲觀主義者甚至覺得:“人類比大腸桿菌幸存更久的幾率是1%”。
第二節,繼續他的重點話題,“進化的目的是什么”。進化生物學家,史蒂芬·杰伊·古爾德的觀點,古爾德在那本暢銷的《奇妙的生命》中,寫到,“如果進化可以重來的話,我們將會完全認不出地球上的生命。
凱文凱利把進化的目的,改稱為:“進化可能存在的大規模、自發性勢頭。”并總結了七個趨勢:不可逆性,遞增的復雜性,遞增的多樣性,遞增的個體數量,遞增的專業性,遞增的相互依存關系,遞增的進化力這七個趨勢,最有意思的是最后一個,也就是“進化”自身的動力問題,也就是進化力是什么?有一個很直接的描述:“類似對改變自身的規則做出改變的力量”
進化系統的本質,凱文凱利認為是一種產生永恒變化的機制。永恒的變化并非重復出現的周期變化,而意味著持續的不平衡,永遠處于即將跌落的狀態,處在不斷變化的邊緣上。有意思的是進化的能力也是由其進化而來,正所謂:“變自生變。”由于生命變得越來越層次化,基因、細胞、組織、物種,進化也改變了其對象。從最早的以細胞為選擇單位,到后來的以物種的種群為選擇單位。所以,這里自然選擇的運作模式也發生了改變,也就是說,大自然的進化本身也進化了。
在章節最后寫到:進化的目標正是它自己。一次次的及時再造自己。它既是來源,有是結果。
第22章預言機
本章終于講到了關于“預測”的問題!預測是控制的一種形式,通過預測未來,活系統能夠改變其姿態,預先適應未來,以這種方式掌控自己的命運。約翰.霍蘭德認為:“復雜自適應系統所做的,就是預測?!?/p>
當對方拋起一個球時,你是如何接住的?人在長大的過程中,其大腦里不斷的形成各種各樣的模型,從某種意義上,我們大腦所編制出來的球落點模型,與牛頓的公式沒有本質區別,只是試用范圍不同而已。牛頓的公式同樣也有適用范圍!
所以,學習是什么?就是通過反復的練習,建立你大腦里的一個模型,來處理一個事物。尤其對混沌理論,凱文凱利和法默認為,一方面混沌理論讓遠期預測成為不可能,另一方面,混沌中也存在著秩序,可以做短期預測。也就是說,內在的復雜性是混沌系統“真正的”復雜性。它造成晦暗的不可預測性。另外一種復雜性是混沌的另外一面–掩蓋著可利用秩序的表面復雜性。
正是這種思想,開啟了用計算的方式,預測股票走勢的一股浪潮。法默和朋友諾曼.帕卡德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建立了一個混沌社,該小組研究輪盤賭!
諾曼.帕卡德他們通過編碼,模擬旋轉的輪盤和小球,在鞋子里裝了一個小計算器,來預測小球走勢。這個曾一度被搬到電影上的場景,出現在了凱文凱利的筆下。法默通過研究輪盤賭,得到預測未來的三個重要論點:首先,你可以抽取混沌系統內在的固有模式,取得良好的預測。其次,進行一次有用的預測用不著看得太遠。再次,即使是一點點有關未來的信息,也是非常有價值的。以上的論點,總結下來,就是第三小節的標題:具有正面意義的短視!。所以,“看得遠并不意味著看得好”。我們每一天都在有限的信息里,對商業、政治、技術、生活,進行著預測和決策!一個推薦的策略是:可以先設計一些一般的指導原則來應對那些看起來一定會在“下一步”發生的事情,等那些極端事例真的發生時,再來應付。在美國的七十年代,基于“正面意義短視行為”的預測公司開始漸漸的興起!他們首要目標就是股市。
預測公司的算法,就是抓住飛逝的一點點秩序,然后利用這個轉瞬即逝的原型來掙錢。這里的秩序,也是某種“模式”。法默把這種“概括模式搜尋能力”稱為直覺。
在第6小節里,莫迪斯認為從復雜網絡中探索有序性的三個重要方面:不變量,例如,一天24小時就是一個絕對的不變量。成長曲線,緩慢的誕生、迅速的成長、緩慢的衰敗。循環波,例如波動的經濟周期這三個因素,讓你能理清窺私復雜系統的脈絡!例如:在股票市場里有一種簡單的預測模型就是:“漲就一直漲,跌就一直跌”,它要比隨機碰運氣運作得好。
在第7、8小節里,凱文凱利闡述了兩個重要觀點:1、一個活系統適應(變化)的目的,就是為了存續(不變)歸根結底,適應性,就是利用信息來應付環境的不確定性。而信息就是數據,數據一旦流動,就創造出透明。社會一旦聯網,就可以了解自己。也許,“智能”就是在這樣的信息流動中“涌現”的!2、有機體(或任何活系統,復雜系統)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揭示未來。
在最后小節里,凱文凱利重新聚焦全書的主題,失控!只有具備自學習、自進化、自成長、自適應能力的系統,才是活系統。要模擬這樣的活系統,通過外在的控制是不行的。系統里的每一個節點,社會里的每一個人,才是真正的舵手。這些群體節點聯結成的網絡,能夠學會預測即將發生的事情,這是一種通過集體智慧的學習!而學習就意味著生存。這是對“學習”之意義,最深刻的描述!
第23章整體空洞以及空間
全書到本章,進入到總結和結尾階段。第1小節,凱文凱利闡述了對“控制論”發展的困惑?!白越M織系統–組織是如何自舉圖存的。”這個命題仿佛就像:一大堆零件,如何能自發的組合出一架飛機?而這個過程中,不存在外在的控制!然而,在生物界,這樣的自組織是比比皆是的,無論是樹木花草,只要是生長出來的,都是自組織的結果。
大自然的“自組織”和人類的“控制組織”之間,似乎存在著如凱文凱利在第2小節里說的“科學知識之網”的缺口。早在1953年,著名的梅西會議聚集了一批生物學、社會科學、經濟學、計算機科學領域可謂真正的大牛,如:維納,馮諾依曼等。他們因“控制論群體”而聞名于世。
其實這次會議在當時的科學可謂“另類”。他們“嚴格地把生物視為機器,把機器視為生物?!彼麄円舶焉w描繪為“熵”的衰減裝置;把人的思維看成計算機;以數學博弈論來看待社會沖突。
《失控》其實是以這次會議為起點,看到了之后三十五年里,該領域里的發展,包括:混沌、復雜性、人工生命、包容架構、人工進化、模擬仿真、生態系統和仿生機器(因此,把《失控》解讀為控制論研究現狀的最新資料也不為過。其實,雖然KK寫此書距今已快20年,但里面的思想和成果,并不落伍!
凱文凱利一直在思考“科學知識”本身的結構和圖景。仿佛是大片無知的荒漠中橫亙著一個個自成體系的知識山峰。山峰是正反饋和吸引子帶來的效果,而中間的荒漠地帶,則是“無知生無知”,在一無所知的領域,人人都避而遠之,于是更加一無所知。進一步,由于無知的本性,我們更加無法知道自己所擁有知識的缺口。
所以,要勇于承認自己“無知”當人類能清楚知道科學認知上的缺口時,也許就是一次新的飛躍。
網絡結出的碩果,與印刷書籍或餐桌閑談非常的不同!每個讀者都在一起共同決定文本的含義。此時,讀者參與其中,與作者一起來控制寫作空間。此時,所謂對文本的理解,變成了對一個思想的網絡的理解。凱文凱利把它稱為思路,另一種譯法可以叫做線索。我理解當中的思路是,而在一個知識網絡中,互相指點、互相教導的思想之網,呼之欲出。網絡空間的這種特殊形式,塑造了我們。商業市場、社會習俗、精神信仰和真理本身,都被分解為越來越細小的碎片,并不斷的重組!
網絡文化在這里涌現。網絡中沒有知識的中央管理者,只有獨特觀點的監護人!人們被迫在這個信息碎片的環境中,創造出自己的文化、信仰、市場和身份特征。網絡促進了異質化、個性化和自由意志。它是權威的終結,而非權威的開始。
以上的這些思想,很難想象是凱文凱利在二十年前的預見!本章最后,凱文凱利還引出了更深刻的話題:“思考的可能方式的空間有多大?”也許,人腦的思考方式,并不是“智能”的唯一思考模式!也許,人類會創造出新的“智能”,但卻是人類無法理解和控制的。
第24章九律
作為全書的終結,凱文凱利點出了一個全書的關鍵命題,“大自然從無創造了有?!边@個過程里充滿了神秘,關鍵是“如何無中生有”。
提出了九條規律:
1、分布式,蜂群意識,群體智慧,當總體大于部分之和時,那多出來的部分就是從無中生出的有?!盁o論何時,當我們從無中得到某物,總會發現它衍生自許多互相作用的更小的部件。包括:生命、智力、進化……”
2、自下而上的控制全面控制必須由自身最底層互相連接的行動,通過并行方式完成。想要無中生有,控制必然依賴于簡單性的底層。對應與創業企業,你先要把簡單的事做好,形成可獨立運行的單元,再進行復制,建立更高級的管理層次。自底向上慢慢成長。
3、遞增收益信心建立起信心。秩序造就更多的秩序。既得者得之。正反饋或滾雪球!在《新約》中表述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更多?!边@就是著名的“馬太效應”!
4、模塊化生長,一切要從簡單系統開始,讓它自然生長。所以,這條“律”里,關鍵的是在“長”字!有些投資人,有大把的錢,于是迅速招聘,想一次性做成一件大事,往往適得其反。只有把簡單且能獨立運作的模塊先做好,才談得上組裝,并最終長大!這一條與第二條有相近之處。
5、邊界最大化,世界產生于差異性。顛覆性革命和無數的微小變革,讓你更能適應這個世界。處于一種永不靜止但卻不會死掉的狀態中!也可以說是在混沌的邊緣、健康的邊緣。從而提高抵抗力和適應能力!所謂人多小疾而無大疾,企業也是如此。時刻提醒自己處于死亡的邊緣。
6、鼓勵范錯誤“犯錯”和“越軌”是差異性和多樣性的來源!是創造過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進化可以看作以一種系統化的錯誤管理機制!
7、不求最優化,但求多目標,在任一復雜實體中,糾纏在一起的驅動因素是如此之多,以至于不可能明了究竟是什么因素可以使系統生存下來。生存是一個多指向的目標。無中生有講究的不是高雅;只要能運行,就可以了。
8、謀求持久的不均衡態,這一條與第5條相似。提倡事物要盡量處于持久的不均衡態–仿佛在永不停歇、永不衰落的邊緣上沖浪。要在這個流動的臨界點上安家落戶!
9、變自生變,這條的核心是,關于改變個體的規則如何隨時間而變化!或者說:游戲規則本身,會不斷自我進化。
上面的九條,是凱文凱利作為一個科學哲學家的角度,總結出的自然運行之律。他認為,“工業時代的標志是機械設計能力的登峰造極;而新生物文明的標志則是使設計再次回歸自然?!?
科學家們正在關注如何利用設計規則,使混沌中產生有序,使有組織的復雜性避免解體為無組織的復雜性,并做到無中生有。
全書讀到此處,“無中生有”的路徑終于顯得清晰,這是一本真正探討生命本身的科學哲學著作。這個命題放在社會學、經濟學都是可以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