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突:知覺到的行動或目標的不協調
一、引發沖突的原因
社會困境
其根源都是不同的團體追逐他們各自的私利所致。
于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兩難問題也就產生了:我們如何能讓人們追求個人利益的權利和集體利益協調一致?
囚徒困境
在任何一種選擇中,背叛對方總是能得到較好的結果。但問題是雙方合作的情況要得到更好的結果。這一難題常常令人發狂。
懲罰他人,或者不予合作,看上去似乎是個明智之舉,但是在實驗室里它卻會產生反作用。懲罰會引發報復,造成惡性循環。
公地悲劇
“公地”包括了空氣、水或其他任何被共享但是有限的資源。當所有人適度的利用資源時,資源自行再生的速度可以與資源消耗的速度相匹配。一旦對資源的利用超過了限度,公地悲劇就會發生。
當一種資源未獲得明確的分配時,人們往往會不自覺地消耗更多。以上兩種情景有一些相似的特征。
基本歸因錯誤
兩種情境下參與者都會把自己的行為動機解釋為外界的壓力,而且不客觀地評價對方的行為。多數人從未意識到對方看待他們時,同樣會有這樣的基本歸因錯誤。
動機的演化
其次,行為的動機是在變化的。在一項任務中,開始時人們的動機可能是掙些小錢,然后變成了減少自己的損失,到了最后就只是保存臉面防止徹底的失敗。這種動機的變化在越南戰爭中體現得尤其明顯。
結果總和并不一定為零
現實生活中的多數沖突,就像囚徒困境或公地悲劇一樣,是非零和博弈。
解決社會困境
- 適當的管制 我們不能依靠人們自覺,需要制定很多規劃來保護公共資源,當然管制也是付出代價的。
- 小即是美 縮小群體的規模,當一個集體變得較大時,人們就更容易會這樣想:“反正我也不會起多大作用”
- 溝通
- 改變激勵機制 合作與背叛得到的懲罰并不相同
- 倡導利他規則
競爭
當不同的群體為稀缺的職位、住所和資源進行競爭時,敵意便產生了。當利益相抵觸時,沖突便產生了。
根據觀察,在鼓勵競爭的環境中群體總會表現出比個人更多的競爭性行為。
研究表明,尤其當人們知覺到諸如金錢、工作崗位和權力這些資源是有限的,并且是零和的,一個明顯的外群體成為潛在的競爭者,在這兩種情況下競爭更易于引發沖突。
知覺到的不公正
覺察到不公正會產生的沖突。根據心理學家的理論,人們將公正理解成公平——或者說付出與收獲之間要成比例。
但對我們復雜的社會關系是否公平卻往往不能達成一致。
當出現這樣的分歧時,有較強社會影響力的人會利用自己的力量使別人相信,他們獲得的就是他們應得的。這一現象被稱為“黃金定律”:總是由擁有黃金的人來制定規則。
誤解
引起誤解的原因:
- 自我服務偏差
- 自我合理化的傾向使人們否定自己的錯誤行為
- 由于基本歸因錯誤
- 然后一方將會按照自己的成見過濾并理解得到的信息
- 在一個群體中,利己、合理化和成見都會得到極化
- 群體思維的一個表現就是將自己所屬群體描述高大上,將對立的群體描述為劣弱小
- 僅僅是成為一個群體的成員,就會使人產生內群體偏差
- 負面的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難被改變
一個處于難以處理的沖突中的群體具有如下幾個特征:
- 把自己的目標看做是最重要的
- 為“我們”感到驕傲,而極度貶低“他們”
- 堅信自己是受害者
- 強調對集體的熱愛、團結,和對集體利益的忠誠
- 表揚自我犧牲,并壓制批判
鏡像知覺
在沖突中,他們都會美化自己和丑化對方。美國心理學家尤里·布朗分布倫納去蘇聯訪談,吃驚的發現:蘇聯人對美國人的描述,與美國人對蘇聯人的印象驚人的一致。
誤解會產生一個嚴重的現象,這個現象就是可以自我證實。A認為B對自己有敵意時,就會用充滿敵意的方式對待B,最終A就會得到證實,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負面的鏡像知覺在很多地方都成了通往和平的障礙
簡單化思維
在形勢緊張時,理智的思考變得非常困難。對敵人的看法變得更加簡單和刻板,更可能出現直覺式的判斷。
知覺轉化
當一股勢力成為敵人時,我們會將它的形象扭曲;而在化敵為友之后,它的形象也會朝相反的方向發展。一個好的建議是,在沖突中不要認為別人與你在價值觀和道德上格格不入;反之,進行換位思考,設想一下:也許對方會從一個不同的角度理解這個問題。
二、獲得和平的途徑
幫助人們“化敵為友”的策略上有四個建議,我們可以把它們記成“和解的四C”
接觸
在地位平等的前提下,以產生友誼的目的接觸。
合作
共同的外部威脅和超級目標會促進合作,合作學習能夠改善種族態度。群體和高級認同感。
溝通
發生不同意見時,他們可以談判;可以請第三方通過提議或促進協商來調解;或者將雙方的分歧交由第三方進行研究并仲裁。
談判
激烈的討價還價可以降低對方對你的期望,從而使他們愿意降價。但有時也會被反咬一口。
調解
第三方調解人可以提供一些建議,使得沖突的雙方可以在做出讓步的同時,仍挽回面子。
- 把“非贏即輸”變成“雙贏” 調解人也可以通過促進雙方建設性的溝通來解決沖突。想對那些要讓雙方犧牲掉一些東西的妥協來說,整合性協議更具有持久性。因為她們是互相滿足的,因此也可以帶來持續的伙伴關系。
- 用克制的溝通來消除誤會 溝通可以減少自我實現預言的誤解。
不要: | 要: |
---|---|
回避爭論,保持沉默,或者奪門而出 | 清晰界定問題,用自己的話重復對方的觀點 |
利用你對別人的了解而攻擊對方的缺點 | 拋開你積極或消極的感受 |
引入無關話題 | 接受對自己行為的反饋 |
當厭惡時假裝同意 | 澄清哪些你同意,而哪些不同意,以及你們彼此最關心的問題 |
告訴對方他或她自己的感受 | 提問以幫助對方表達其觀點 |
通過指責對方所看重的東西,含沙射影地攻擊對方 | 等待對方自然地平靜下來,不要報復 |
通過威脅對方的安全或恐嚇而傷害對方 | 提供讓雙方都滿意的積極建議 |
沖突研究者認為信任是其中的一個關鍵因素。如果你相信對方是善意的,你就會更容易流露你的需要和想法。沒有這樣的信任,你可能就會擔心你的坦誠會給了對手反對你的信息。
在最需要溝通的時候,溝通往往變得最困難。
這時調解人需要建立一種情景,幫助雙方去理解對方,并感到被對方理解。調解人可以讓沖突中的雙方把爭議僅限于對事實的描述,包括陳述如果對方怎樣做他們就會有什么樣的感覺,會做出何種反應。
中立的第三方還可以提出雙方都能接受的建議,而這些建議如果由沖突的任何一方提出均會駁回。
仲裁
有些沖突是很難解決的。例如,父母雙方不可能同時擁有孩子的監護權。在解決這些沖突時,第三方調解者發揮不了很大作用。這時候應該采用仲裁。
和解
有時沖突雙方的緊張和懷疑程度很高,單方面的妥協通常是行不通的。
奧斯古德提出了第三種方案“逐步、互惠、主動地減少緊張”。他稱之為“GRIT”。
后記:個人權利和公共權力之間的沖突
毫無疑問,隨著個人權力和集體權力之間沖突的繼續,文化之間和性別之間的知識可以使我們看到其他文化的價值觀,從而使我們自己的價值觀看得更加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