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聚會還是日常交往,我們常會碰到一些人,聊起一個話題,興奮議論,不擇言語之時,他們總會安靜傾聽,一言不發。剛開始我們可能會認為,他們很愚笨,沒有閱歷與見解。但每當人群散去,細細回味,總覺自己言多語失,反而會覺得那個總是靜默的人,顯得格外的深邃,讓人琢磨不透。
那么,這些人心里是怎么想的呢?是真的沒有想法還是大智若愚呢?我們又如何才能成為一個更有智慧的人呢?孔子最得意的門生,顏回,又是如何做的呢?
1放空,才能容納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孔子說,我與顏回講解一天,他從不提出反對意見,看起來很愚鈍的樣子,然而每次回去都會不停地反思修正,并且有所發揮,顏回,并不愚啊。
顏回是怎么做的呢?他從不與孔子爭辯,發表不同的意見。這一點,很多人就做不到。因為我們對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認知和看法,不光喜歡與人爭論是非曲直,還有可能因此爭吵,大打出手,不歡而散。因為我們認為,只有自己的看法才是對的。
與人交談,急不可耐地發表自己的觀點,無心傾聽他人在講什么,自己的觀點得不到回應和認可,就會憤悶生氣。與人相處,不管他人需要什么,就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一股腦地塞給他們,別人不感激,還會委屈難過。學習的時候,看到一句不認同、不理解的話,就認為是錯的,一邊學習,一邊對立和排斥。
2 做一個傾聽的人
在《太上感應篇》中我們著重講了“感”和“應”。“感”,感化、影響。“應”:用心理解和感受。沒有用心去體察和了解,又如何指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和接納呢?沒有放下自我,去接受新鮮的事物,又如何成長呢?所以說“應”是“感”的前提。
我們往往只愿意相信自己已經知道的,不愿相信未知的。但恰恰是那些原本不了解、不相信、做不到的,才會讓我們成長。所以我們首先要學會做“應”的那個人,才有可能成為“感”的那個人。只有用心傾聽,心領神會,才能有感而發,運用無窮。
3 所謂聽懂,不是真懂
而且顏回對于老師所講的話,都會去認真地反省與修正,深思其理,并且舉一反三地拓展和應用。是一個不光能虛心學習,又能時刻踐行的人。
我們好多人常說看過很多書,但什么都沒記住,就是因為只是學了很多知識,而并未實踐和內化成自己的智慧。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學不習,學也枉然。
所以無論學習什么,一定要去踐行,聽懂一句,就去行一句,這樣才是真懂,否則道理聽得再多也沒用,這一生,我們聽過的道理還少嗎?假使學了那么多,思想并未發生轉變,能力也沒有顯著提高,行為也未發生變化,又有什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