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我又一次和孩子們一起走進了朱自清的《背影》,重讀重教的感受和以前大不相同!最后我用了一句話來結束整堂課:“給時間時間,讓過去過去!”孩子們在我整堂課的引導下,對作者給予父親的情感變化有了深入的體悟,對這句話的含義自然能夠懂得!
《背影》是現代作家朱自清先生于1925年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這篇散文敘述的是作者離開南京到北京大學,父親送他到浦口火車站,照料他上車,并替他買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腦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親為他爬月臺買橘子時的那個背影。作者用樸素的文字,把父親對兒女的愛,表達得深刻細膩,真摯感動,從平凡的事件中,呈現出父親的關懷和愛護。
猶記得自己當學生的時候,就對這篇文章印象深刻,尤其是“父親爬月臺買橘子”的場景,至今歷歷在目。當我作為老師又一次的要去執教這篇文章的時候,內心是緊張而忐忑的。這么好的一篇文章,我到底要怎樣教好呢?一時竟不知如何下手,這時,我想到我們每次參加培訓時專家們喜歡說的一句話:“面對一篇課文,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文章認認真真地裸讀幾遍,你或許就會有靈感了。”于是,我下班回家,忙完一切瑣事之后,就靜下心來把《背影》好好地讀了幾遍,在讀的過程當中,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對這篇文章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深入的過程,從好些文字背后,讀出了點深意,這不就和學生讀這篇文章的感受一樣嗎?只不過學生的認識可能要淺一些。那如何加深呢?如何突破呢?認識的局限點在哪里?這些不正是我們老師要引導學生解決的重點,突破的難點嗎?我這才明白,專家們讓我們認真裸讀課文的用意了。老師只有在不借助任何資料的情況下,站在和學生一樣的角度上去讀課文,才能更好地掌握學情,認識到學生在學習時能自主掌握的知識是什么,理解的難點在哪里?認識到了這一點再去備課,就會更有針對性,課堂效果也會更好。
于是我結合課后的思考探究題,再次細讀文本,才發現《背影》的主題并不是我們常說的“父愛子,子愛父”,那么的簡單!那么在朱自清寫下這篇散文90余年后的今天,我們應該選擇什么作為教學內容呢?看過許多的名家對于《背影》的教學設計,他們大多會選擇其內涵作為教學內容,有的老師會選擇藝術內涵,有的則側重思想內涵。今天,我們已不再懷疑《背影》的思想內涵。而放棄《背影》思想內涵的講解而只講文法,不免會講得自相矛盾。
在我以前教學中,我往往為了讓學生體會父子情感的真摯,特別喜歡讓學生從文本的描寫中去尋找父親對作者的關心和作者對父親的懷念。這樣一來,父子之情就變成了完美的親情。但事實真的如此嗎?我這樣的教學能否使學生真正體悟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呢?
我在課下查閱了許多朱自清創作本文的背景,文中提到的“那年冬天”是1917年,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是因為納妾而產生的矛盾。由于受到五四民主精神的洗禮,朱自清的思想是進步的。“他厭惡姨娘的教唆,他憎恨舊的婚姻制度,他曾告誡弟弟不要納妾”。在這件事上,父子二人是有矛盾的。1921年暑假,父親又將其工資代領。有著民主思想的朱自清無法忍受父親的做法,攜妻兒離家出走,于杭州定居。1922年暑假,他主動回家,但父親并不領情。此后,父子矛盾愈演愈烈。1923年暑假,他再次回家,但父子關系并未緩和。從學生的學情出發,學生能否理解這些背景?這些背景中,學生最難理解的是父子產生矛盾的原因。看上去是因為父親代領了作者的工資,實質上則是以作者為代表的進步思想與以父親為代表的封建思想之間的對立。以上背景對體會父子之情有很大幫助,但這能否作為教學內容在初中語文課堂上出現?
華北師范大學教授王榮生在《閱讀教學教什么》一書中提到:“語文教學內容既包括老師對現成教材的沿用,也包括老師對教學內容的重構:處理、加工、改編乃至增刪、更換。”我們應該以《背影》為文本進行教學,但決不應該只教《背影》。選擇或重構教學內容時,不僅要考慮到文本的特點,更要考慮到學生的需求和學情。
從文本的特點出發,朱自清為什么要寫這篇散文?這篇散文的魅力在哪里?為何會成為經典?從“那年冬天”到1925年寫下《背影》,朱自清與父親之間產生了巨大的矛盾,最終父親的信打破了緊張的局面,作者有感而發寫下《背影》。父子關系的變化通過《背影》表達了出來,使文章透露出復雜的思想感情,也賦予了文章獨特的魅力。所以,在選擇或重構教學內容時,這段背景是必不可少的。從學生的需求出發,學生需不需要學習這段背景呢?在課后思考探究第二題中就能有所指向了,“在這篇文章中,‘我’對父親的情感態度有怎樣的變化?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從體悟文本情感出發,若僅局限于文本,就無法體會作者寫作時的真情實感。陳思和曾在《文本細讀的意義與方法》一文中指出:“我們過去對文學名著的很多解釋都是從教條出發的,我們不相信文本背后還有一個更加完整的世界,我們只相信顯文本提供的東西”。而學習過寫作背景,就會對“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和“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有更深刻的理解,不僅能體會到父子間的真摯感情,還能理解父子之間“有隔膜的愛”,這種愛雖不完美,但卻真實又感人。于是“背影”就成了父愛的象征點、父子之情的交匯點,父子關系改善的觸發點(從內容來看);“背影”也是文章敘事的線索、表情達意的切入點,也是我的情感變化的轉折點(從結構來看)。再從聯系生活實際出發,《背影》是八年級上冊的語文課文。隨著年齡增長,初中生往往會在八年級產生叛逆心理,容易漠視父母的關心,進而產生誤解,疏遠與他們的關系。在這段背景中,盡管父子間的緊張關系持續了數年,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血濃于水的親情沖淡了隔膜,父子相互諒解。處于青春期的學生與父母的關系恰似作者與父親之間的關系,雖然會有暫時的不合,但終究會彼此理解。這段背景不僅能幫助學生深入體會文中情感,還能引導學生發現、理解父母之愛。
孫邵振在《解讀背影》一文中說到:“背影的動人之處,不僅是父子之情,還在父子之情的動態轉化。文章的高潮是:一方面是強烈的轉化,一方面是無所覺察,二者的對比,顯出父親的愛是無條件的愛,而兒子的愛則是在條件逐步作用之下才升騰起來。兒子的愛是一種激動狀態,而父親的愛則是平靜狀態,這里就顯出了朱自清的深刻之處,他筆下的親子之愛是錯位的,愛與被愛是有隔膜的,愛的隔膜正是《背影》之所以不朽的原因。”
朱自清八年之久,再寫父親的背影,這期間發生了許多許多的事情,比如:文章中寫父親要到南京謀事,實事上從那以后一直沒有成功,也就是長期失業,這就導致了家庭經濟進入破產的邊緣,當時的情感拉開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在回憶中獲得的程度上,甚至是性質上的改變,文章結尾的背影就超越了當時當地,而是轉移到了寫作時間上,這時兒子對父親的感情有了變化:是懺悔中帶著對父親的回護和原諒。是啊,沒有什么問題是時間解決不了的問題!
時間是一個值得敬畏的神靈。他可以給我們的努力付出于回報,也可以無聲無息為我們療傷止痛。不管遇到多大的事情,遭遇多大的傷痛,你要相信,只要有時間在,這些都會過去。那些曾經留著我們心靈的傷口,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慢慢愈合。不管是1年,5年,還是10年,終究有一天它會過去。因為時間總是推著我們向前,而不是向后。
現在所遭遇的一切,你要相信,在某個將來,一定也會過去。如果你真的不知道該怎樣應對和處理當下,那么干脆交給時間吧,“給時間時間,讓過去過去”!(寫于2019年11月7日凌晨5點1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