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藍。
很多人都有一種“省錢”思維,這種思維不會讓你成為有錢人,只會讓你越來越窮。
勤儉節(jié)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我們從小被教育要生活節(jié)儉,不要鋪張浪費,能省則省。
尤其我們70、80這一代人,因為小時候的物質生活不像如今這般的豐富,絕大多數人人的童年生活都是在節(jié)衣縮食中度過,
所以,“凡事要省錢、能省則省”,這些思維習慣已經深入骨髓了。
當然愛省錢的習慣不是某幾代人的專屬,只要不是大富大貴之家,總免不了經濟拮據的時候,只要我們還沒有實現(xiàn)財富自由,在做一件事的時候,
一定會考慮如何省錢。
因為金錢對一個人有著無可比擬的重要性,以及它容易計算的特性,讓我們總是有意無意地用金錢來衡量一切事物的價值。
我們總是把金錢當作唯一的維度,來衡量一件事值不值得做,其實做成一件事的代價,花費的不僅只有金錢,還有其他的要素。
有時,我們在做一件事的時候,總想著如何做最省錢,雖然最后錢是省下來了,但在其他方面我們卻付出了更高昂的代價。
而且正是這幾方面困住了你邁向有錢人的腳步。
在老藍看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時間成本
我們每做一件事,都是要花時間的。
比如我到一個地方去,有走路、坐公交車、坐出租車幾種方法,走路一定是最省錢,但最花時間,而坐出租車最貴,卻最省時間。
這個我們還比較容易覺察出其中的區(qū)別,但如果你在網上貨比三家,挑了一家最便宜的下單,然后為自己省了幾塊錢沾沾自喜的時候,
你是感覺不出自己可能付出了極高的時間成本的。
購物貨比三家,省下的錢可能只有幾塊十幾塊,但你可能卻花費了一個小時以上的時間,這個時候你的時間只值那十塊八毛。
這其實是最大的浪費,因為你把最寶貴的資源:時間,都花在了最不得的事情上了。
要知道,時間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資源,時間是不可再生資源,浪費了就沒了,即使你再有錢你也買不來時間。
一個人越窮,他的時間越不值錢,窮人的工資往往都不高,當把他們每天的工資數除以24小時后,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一個小時確實不怎么值錢(無論哪種算法,工資越低,單位時間的價值一定越低),把時間用在貨比三家上,確實不算浪費。
所以,一定要提高自己單位時間的價值,時間值錢了,就不會浪費在貨比三家之類的事情上了,你們見過過年入百萬的人會為了省那么幾塊錢而花費一個小時嗎?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一個人越窮,他的時間越貴、越不可以輕易浪費。
因為窮人想要變富有,是非常困難的,他能依賴的資源少的可憐,他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花費更多的時間來學習和成長,
而時間可能是他唯一可以逆襲的資本,只有把時間利用到極致,把它們都用在學習和成長上面,才有可以突出重圍,逆襲成功。
現(xiàn)在我們重新審視貨比三家這個行為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為了省那幾塊錢而花掉大把的時間,真是太可惜了。
2、人情關系成本
費孝通在《鄉(xiāng)土中國》里說:“在西洋社會里爭的是權力,而我們確實攀關系、講交情。”
幾十年過去了,中國社會依然是攀關系、講交情的人情社會。
在人情社會里,“人情關系”是一種重要的資源,需慎用。
我見到很多人常常會為了省下那不多的幾塊錢,而動用人情關系,這其實是一種得不償失的行為。
有一次,我和同事去某個地方辦事情,就把車停在旁邊的酒店的停車場,等辦完事出來,酒店的保安卻要加收50元停車費,理由是我們不是他們酒店的顧客。
我正好認識這個酒店的保安隊長,就準備打電話給保安隊長說人情,讓我們免掉這50元,而同事卻把我攔下,很爽快的把錢付掉了。
在車上,同事告訴我:“能用錢解決的事情,就不要動用人情。你用人情省了50塊錢,那么你這個人在別人眼里只值50元。”
人情是無價的,因為你很難用金錢來還,人情又是有價的,你為10塊錢托人情,這個人情就只值10元,你為一萬塊托人情,那么這個人情就只一萬塊。
所以,下次再想托人情的時候,想想這個能為你省下多少錢,到底值不值得這樣做。
3、機會成本
所謂機會成本,就是你做A事情的時候,你就失去了做B事情的機會。
舉例來說,就是當你和女生約會的時候,你就無法和朋友一起打籃球了。
當我們選擇金錢更低的東西時候,我就失去了體驗金錢更高的東西的機會了。
我的一朋友之前坐飛機只坐經濟艙,當然是因為票價更低,后來一次他買不到經濟艙,但是因為時間緊迫,他不得已
加強買了商務艙。那次之后,我發(fā)現(xiàn)朋友好像工作更積極更有熱情了,對賺錢充滿了欲望,細問之下才知道其中緣由。
他告訴我,那次坐過商務艙之后,才真正體會到“一分錢一分貨”這個道理,商務艙比經濟艙舒服不僅是因為空間更大,它所提供的服務和品質更是比
經濟艙高好幾個檔次,為了以后能毫無壓力的坐商務艙,他暗暗發(fā)誓一定要賺更多的錢。
我們常常想改變卻遲遲不能行動,于是就各種自我分析,找出了許多原因,可是最終還是沒有改變自己。
其實,體驗才能為改變帶來長久和人強大的動力。
改變的動力不是來自自我剖析和自我提醒,而是來自真實的體驗,哪怕一次小小的體驗都能給我們帶來極大的動力。
就像我上面提到的朋友坐飛機的例子,一次坐商務艙的體驗勝過千百次自我鼓勵。
白手起家的富人變窮后再次變富的幾率,一定高于一直是窮人的人變富的幾率的,因為富人體驗過富有能帶來什么,知道如何才能變得富有。
而那個一直是窮人的人,沒有體驗過富有是怎樣的,也沒有真正成功過,所以他就缺乏前進的動力和成功的方法。
一味省錢會讓我們失去很多體驗的機會,。
在這里,老藍不是讓大家都不要省錢,都大手大腳地去花錢,而是告訴大家,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多多體驗不同的事情和不同的東西,
即使會多花錢又何妨呢?
說到這里,大家應該看出來,老藍反對的不是“省錢”這個行為(其實我本人是一個比較節(jié)省的人),
而是只從“金錢”這個單一維度來考慮一件事、一個行為的價值的這種思維。
所有的事物的價值都是多元的,如果只考慮“金錢”一面,其他方面的價值就會被我們忽略,就會被我們損失掉,雖然錢是省下來了,最后我們可能失去的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