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手機的日益普及,手機也逐漸成為了中學生的“生活用品”。特別是高中生及在校寄宿的學生,幾乎是人手一機。很多家長也主動為讀初中高中的孩子買手機,其初衷是方便聯系,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動態。
但在智能手機與網絡普及的情況下,手機早就超出了其通話、收發信息的基本功能。學生有了一臺手機,就相當于擁有一臺電腦和“移動網吧”,隨時隨地可以上網聊天玩游戲,其危害比網吧更為嚴重。
手機對學生的不良影響已有目共睹。上課刷微信閑聊、玩游戲,由網癮引發的頭暈頭痛、神經衰弱、精神不振,視力下降、頸椎變形,還有缺少運動與正常交往,以及諸如攀比、失竊、網費等附帶問題,嚴重影響學生學業和身心健康的發展。
如何防止手機給學生帶來危害,學校想盡了各種辦法。有的切斷網絡,有的與學生、家長簽訂限制手機使用協議;有的手段強硬,如前段時間河南南陽某中學就開展了“手機銷毀大會”,幾十部從學生手中沒收來的手機被扔進水桶,用錘子砸爛。學校規定帶手機到學校要上交給老師,如被發現私帶手機未上交的將當面銷毀。
而日前報道的重慶一高校的做法比較溫情:了禁止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減少手機對課堂教學的不利影響,在教室前門墻上安置好了嶄新的手機收納袋,每行每列都印有數字編號。真是用心良苦,可憐天下老師心。
是的,最直接的、見效最快的辦法就是禁止學生帶(智能)手機進入課堂與校園。如果需要,可以帶只有通話、收發信息功能的非智能手機。畢竟學生的自制能力比較差,連成年人都如此依賴手機,就更別說青少年學生了。
學校采取一定的措施來禁止學生手機,是很有必要的。如制訂相關制度,限制使用手機上網的時間與場合等等。有些東西,遠離了就可以禁止了,比如吸煙、騎機動車等,特別是對初中以下的自律能力相對較差的學生更應如此。
但是,網友的一句話卻讓我們驚醒反思:以前沒有手機,學生不也是同樣不聽課!是的,學生不專心聽課,不一定是因為有了手機。我們不要自欺欺人,也不要用“手機”來掩蓋和轉移問題的實質了――學生為何不專心聽課?禁止手機只是治標而不是治本。
如果學生不想聽課,他總會找點事來做的,玩手機只是其中的一種。就算隔離了他的手機,他也會心不在焉,整天在想著他的心愛物,迫不及待地等待著下課。況且,隔離了上課時間,隔離不了課余的時間;隔離了手機,隔離不了玩手機的心。
所以,學校不應停留禁止手機的“治標”之上,更不能用強硬、粗暴的手段來強行禁止,而需在“本源”上尋求對策。我們要讓學生明白,自己在校園里使用手機有什么好處與危害;自己帶手機回來目的是什么;學校為何要禁止他們使用手機。其實學校禁止的,并不是手機的通話功能。
同時,要多宣傳網絡手機帶來的不利影響,比如花太多的時間精力在智能娛樂、游戲上,就會影響學習;手機網絡上充斥著大量垃圾短信及不健康信息,會容易受到影響;長期玩手機給身體健康造成的影響等,讓學生從根本上了解這些危害,理解學校、老師家長們禁止自己玩手機的初衷,從而在源頭上克服網絡手機給孩子帶來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