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里你有沒有遇到過和男女朋友這樣的對話,在對話里你們各自說著自己的話,最終不歡而散。我和老公就有這樣的對話,我問老公:“為什么不接我電話?”他說:“我沒有聽到啊。”我:“沒有聽到是理由嗎?為什么不想著主動聯系我呢?” “他:“以為快回家了所以沒有看手機啊。”憤怒的我:“為什么總是以為如何啊,真是懶得理你....."于是對話不歡而散。在這個對話里我們都只想著自己的邏輯,覺得自己的邏輯非常合理,卻沒有試圖去理解對方彼時彼刻的心情和立場。溝通也并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第5個習慣“先傾聽再被聽”里提出了同理心傾聽(empathic listening )的概念,同理心傾聽和同情并不相同,同情是一味的認同你的判斷,點頭附和。而同理心則是從心底真正的感受你的情緒,主動被說話人影響。不為了表達自己的觀點而聽,不打斷對方。他認為同理心傾聽是人際關系中雙贏的重要條件,它能夠給情感提供氧氣,讓人打開心扉,簡直可以說是戰無不勝的武器,是一把萬能的人心之匙。
如何做到同理心傾聽呢?我們首先來看看人們慣常的做法,就拿文章開頭的這段對話為例。我一開始先指責對方“為什么不接我的電話?”(我的語氣中已經帶有了指責和論斷,我并沒有去想此刻對方是什么樣的想法和狀態。“他的回答是:”我沒有聽到啊。”(并沒有注意我的心情和感受,只是表達自己的視角)我:“沒聽到是理由嗎?為什么不想著主動聯系我呢?”(再一次忽略對方的感受和邏輯,強調自己)他回答:“以為快回家所以沒有看手機啊。”(為自己辯解,繼續忽略我的情緒)我憤怒道:“為什么總是以為如何,真是懶得和你理論。”(放棄討論,沒有達成共識)。在這段對話中,兩個人都犯了沒有共情傾聽的錯誤,我們都準備著回答自己的話,急著表達自己的觀點,我們都沒有第一時間體會對方的情緒,如果對話用共情的方法表達呢?那或許就是這樣的。我:“你一直沒有聽電話,我很擔心,你遇到什么事情了嗎?”(表達我的擔心,陳述打電話的事實,請對方說說他的情況)他:“老婆抱歉啊,讓你擔心我了,我是因為沒有聽到。”(說出了我的感受,并對我的感受做了反饋--抱歉)我:“我確實會擔心你,那么可以把手機調成振動和鈴聲同時的模式嗎,這樣即使在路上聽不到電話來了也能感到振動,或者你可以想想有什么辦法不總是漏接我的電話。”(給出建議,替對方設想)他:“好的,我會按照你的方法做。這樣就不會讓你擔心了。”(理解了我的感受,并對此有所行動)
我們看到在交流中,去理解別人的感受,用自己的話重新敘述一遍他人的情緒,并對這一感受做出反饋是非常好的共情傾聽方法。這讓人能夠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被重視,好像情感獲得了氧氣一樣,共情的傾聽是在為兩個人的情感賬戶儲蓄,增加信任感,降低溝通的成本,讓溝通敞開心扉,更加順暢。
史蒂芬·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的第五個習慣就是“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先去理解別人,再尋求被理解。上篇文章討論了如何雙贏,雙贏需要勇氣和深思熟慮的平衡,那么這里去理解別人就是深思熟慮,獲得別人的理解就是主動出擊,需要的是勇氣,平衡傾聽與尋求理解其實就是在尋求雙贏。當我們能夠用共情傾聽別人的感情時,我們就已經打開了進入人心的鑰匙,已經在為雙贏做準備了。
百日寫作計劃:【1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