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鳳宿梧林
? ? ? 寒風凜冽,冬至之日。我帶著兩位老師前往近期晉江很火紅的旅游打卡地中國傳統村落梧林。
? ? 走上筆直寬敞雙邊綠草叢蔭的鄉路到了村口,映入眼簾的是茂密成排的數十棵大榕樹,儼如站隊在招呼遠道而來的各地客人。
村外梧桉溪水靜靜地流淌繞村而過。
? ? 梧林村原屬泉州南邑二十五都,現屬晉江新塘街道,背靠石鼓山,面朝梧桉溪,溪東南為明堂,堂后大北山與荊山呈前抱勢,安靜祥和。
梧林村跟閩南地區許多村莊一樣,是典型的聚族而居、聚姓而居的村落。
? ? 我們從村族概況介紹欄中了解到,梧林“蔡氏”自唐代,蔡用元入閩,初居建陽,后遷興化。其后代人才輩出,如北宋名臣蔡襄,主持建造洛陽橋,著《茶錄》《荔枝譜》書法渾厚端莊,為“宋四大家”之一。
? ? 北宋崇寧三年,蔡弼聰從興化避居蓮塘,為蓮塘蔡氏始祖,元未,蓮塘蔡氏第十一代裔孫蔡隱齋由蓮塘入贅山兜田內,肇基創業,以“豐田”為燈號。
? ? ? 明洪武年期,蔡隱齋六子蔡旺生以養鴨為生,暫居此地。一日,他想移居別處,無奈鴨群不走,連喂五籃稻谷鴨群仍不走,蔡旺生認為此乃天意,遂定居于此。因他希望后代人才輩出,“鳳宿梧林”而閩南語中“五籃”和“梧林”讀音一致,因此,將此地取名“梧林”。
? ? 清康熙年間蔡旺生十世裔孫蔡以褚,因隨施瑯平臺有功,勅封為“鎮國將軍副總戎”其子蔡光座為康熙庚寅科歲進士,任汀州府長汀學訓導。現存“鎮國將軍”墓于石鼓山,“副總兵”“歲進士”燙金字匾于豐田蔡氏宗祠。
? ? 血性的后代子孫有著輝煌成就,這是蔡氏家族的光榮并值得驕傲!
? 鴉片戰爭以后,國無寧日,民不聊生,為謀生計,避戰亂,大批梧林人離鄉背井,到菲律賓謀生。
? ? 窮則思變,外出謀生,那是一個多么強烈、多么誘人的蠱惑,就像燈塔之于航船,久雨求甘露,那是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啊!飄洋過海是當時閩南人求生存的普遍現象!也是愛拼才會贏的初心!
? 僑史鉤沉,情系家園。 據史料記載,當年的梧林只有幾百戶人家,別看村子不大,卻具有令人欽敬的愛國愛家革命傳統。早在晚清到民國,中華民族遭受了沉重災難,梧林華僑在外深知“有國才有家”。
? ? 1905年,為便利福建境內交通運輸并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福建官伸倡議籌建福建省內鐵路,成立福建全省鐵路有限公司,并在全省募集股款。蔡氏家族積極支持購買鐵路股份,以實際行動支持“實業救國”,支持民族工業發展。
? ? 1913年,蔡順意就聯合族人集資投建泉州電燈電力有限股份公司。
? ? 1919年,又大力支持發起興建泉安公路,建成早期頗為發達的泉州公路網,大大便利了閩南僑鄉的交通,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繁榮。
? ? 辛亥革命前后,他們又傾囊支持孫中山革命,支援家鄉建設。
抗日戰爭時,海外華僑積極呼吁團結抗日,他們籌集僑資支持國內抗戰。
廣大華僑以毀家紓難報國情懷,前仆后繼的英雄氣概、不畏犧牲的獻身精神,投身偉大的抗日戰爭與祖國人民共赴國難,成為舉國御敵的堅強力量,以血肉之軀鑄就了中華民族不屈的鋼鐵長城。
? ?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海外僑胞積極參與僑居地抗日與反法西斯斗爭,成為世界反法西斯的一支重要力量。
? ? 新中國成立后,他們回鄉慷慨捐資,興辦學校工廠,改善鄉親的生產生活條件,他們無論走到天涯海角總是心懷故土,造福鄉梓。
? ? 留住根脈,在外僑客無論是功成名就,還是小有收獲,華僑們都會在第一時間內返回家鄉蓋房置業,此風氣并世代相傳,長盛不衰。
梧林村就有不少僑胞回鄉建設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各類傳統大厝和洋房。
? ? 我們沿著鄉道走進旅菲華僑蔡朝東宅邸,始建于1930年,坐西北面東南。為三層小洋房,面積近千平方。門口六根羅馬柱子顯得格外耀眼,輔樓頂樓有一平頂六角亭,門樓面西北,二層有裝飾蔓草紋的拜占庭式穹隆尖頂。多處用水泥塑成的勛章、花卉、蔓草紋裝飾,充滿了異域風情。
? ? 移步來到另一家旅菲華僑蔡德養宅邸,建于1901年(俗稱九十九門大厝閩南官式大厝)宅前石埕寬暢照墻圍合,設門亭交通,重疊有置,氣勢恢宏。
? ? 隔壁的旅菲華僑蔡德衛宅邸建于1910年,閩南三間張櫸頭止大厝,墻裙用白條石四枳繚和人字形砌墻體用紅色清水磚砌筑(后界生有一棵巨榕,根系發達,裸露地面,盤根錯節,巍為壯觀)風景奇特。
? ? 相鄰的旅菲華僑蔡德龍宅邸建于1924年,面積450平方,坐西北面東南。閩南官式大厝。二進五間張。庭前石埕鋪設精良講究,采用石面走水鋪設工藝,門路木排樓及石雕構件皆精雕細琢,門堵印花磚及鏨磚工藝精美,建筑集磚周雕、灰塑、彩繪等裝飾工藝一體,精美絕倫。
墻裙采用傳統四枳繚砌筑法。門路及鏡墻集中使用木雕、石雕、磚雕、彩繪、灰塑、拼磚、鐫刻楹聯等工藝,充分展示閩南民間精湛的裝飾工藝與高超的建筑技術。
門口墻裙鑲有一塊大理石家訓語:
左方:
膽欲大見義勇為
心欲小文理密察
智欲圓應物無滯
行欲方截然有執
右方:
處事者不以聰明
為先而以盡心為
急不以集事為急
而以方便為上
? ? 漫進旅菲華僑蔡芳界宅邸,始建于1947年,為兩落五開間閩南傳統大厝,建筑面積500平方。建筑墻裙采用傳統人字形砌筑法,屋頂為兩面坡、三川燕尾脊硬山頂、馬鞍形屋頂。建筑使用木雕、石雕、石刻、泥塑、油漆等工藝,閣樓眾多且各帶涼亭,別具特色。
? ? 深處的旅菲華僑蔡顯韜宅邸始建于1921年建筑面積714平方。建筑墻裙采用傳統人字形砌筑法,屋頂為兩面坡、三川燕尾脊硬山頂、馬鞍形屋頂。建筑使用木雕、石刻、泥塑、剪瓷、鏨磚、磚雕、油漆、彩繪等多種裝飾手法工藝,建筑規模宏大,裝飾講究,東護厝做法更是新穎、獨特是閩南建筑中的精品。
門口鐫刻著格言為:
涵養沖虛便是身世學問省除煩惱何等安和
右邊:
古今來許多世家無非積德天地間第一人品還是讀書
格言聯壁,詞語殷切,意在教誡子孫后代;修養與讀書為最緊要!
? ? 還有坑墻樓、江山如畫樓、嘉谷厝、光午宅、槍樓、胸懷祖國樓、夢萊家聲樓、長程小筑、容膝居、番仔樓、林林總總有兩百多幢閩南大厝和哥特式羅馬洋房,中西合壁,猶如夢幻世界,宛如一片古老中外建筑博物館給我們留下溫暖的記憶。
? 鵝黃的榕樹葉隨風飄落便是冬天的風景。村中的小溪潺潺流水,形態各異的接水龍頭與點滴水花四濺,最是孩子們的嬉鬧之歡,這是最醉人的鄉音。
鄉中央有一座老宅改建成漢字智慧館
漢作橋民族復興夢,
字為媒文化潤澤功。
恰如形象的展示館中幾千個甲骨文字從倉頡造字,殷墟示現直到如今……
? ? 這里是文字啟蒙的大課堂,文明價值觀的產地。讓我們久久駐足,陶醉其坊!
? ? 透過蒙朧的燈光和堆積滿屋的甲骨文古漢字,書香之氣撲面而來。我看到了一個個遙遠而又模糊的生活場景,文化史迭代進步發展頓時變得異常清晰透徹!
時值暮冬,曾經寂寞的村落,早已變得熱鬧、活潑,喧囂非凡。
? ? 作為曾經鴻雁傳書與親人聯系最期待又最緊密的批信,集批成館。
僑批館旅菲華僑蔡順意宅邸建于1938年,主樓三層,哥特式建筑風格,三層右后角建空中泳池,這種風格改變了我們的傳統建筑觀念。
僑批文物館是這座村與海外聯絡的文化紐帶。
? ? 此時,我仿佛又回到了孩童時代,在那微弱跳躍的昏暗煤油燈下,家父伏案為在給海外親人寫批,還時常代親朋好友給她們的親人去批回信,此情此景,歷歷在目!惜哉所書稿件丟失無存。
? ? 僑批館里數萬封不同時代的批信是鄉音的告知,是天涯海角的拳拳赤子喜訊!是家書抵萬金的物證。
? ? 僑批文物館是百載商埠歷史見證,閩南文化、華僑文化、海洋文化、商業文化、建筑文化在這里融合
匯聚,相得益彰。
? ? 著名作家朱小平先生他寫了一篇文章《萬紙僑批萬重山》發表在《人民日報》。他說:“仰讀一件件僑批,令人過目深刻而感受到心靈的震撼,那是家書抵萬金的潸然之淚,那是千里共嬋娟的沛然之情。海邦傳鄉音,叮嚀復叮嚀,真是紙短情長,鏤心刻骨……”。
每一封僑批都會有凄愴的、溫馨的、濃烈的、深沉的故事啊!
批批化作歷史的書箋,用殷殷碧血書寫了生死與共的瑰麗史詩。
? ? 我懷著欽敬之情,踏著磨得發光的百年石板路,流連于當年的街巷中,走進一條狹長的胡同,我仿佛穿越漫漫時空,置身于那個寒風凜冽的冬天午后陽光,其樂融融。
? ? 梧林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傳承著紅色基因的鄉村。長征民兵營第十隊隊徽不僅刻在墻裙上更是嵌入村民的心坎上。在這,敬佩之情由然而生。
? ? 醬酒博物館給這座傳統文化鄉村平添了許多人間煙火味。酒者不論文人雅客還是白丁叟夫無不喜好。
酒始于智者,后世循之,以之成永,以之養老,以之成歡。此說頗為耐人尋味。
? ? 館中深入淺出詳細介紹了黃帝造酒、儀狄造酒、杜康造酒、酒星造酒、猿猴造酒天君賞酒等美好傳說。
故事就只剩下一個耐人尋味的省略號了。
? 有些洋房外墻水泥面裸露,若用現在的眼光看那屋儼若時光倒錯的考古遺址。令人稱奇的是,幾乎家家主人竟然在房子里植下碩大榕樹,有的庭院竹影婆娑,輕吟有聲。
一泓綠水引起我的注意,近前端詳,我饒有興趣地周遭環視它似月又似弓,異趣交融。湖邊樹葉交會,水草緊密相連。于是,水光綠蔭欣然相袂融匯成一片生機盎然的湖光水色。
我看見在另一條村路口,綠影婆娑的紅色背景墻上一行清晰映現,鏤空鑿成的福字,堆成滿滿的正向人們祝福!
作者吳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