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來自樊登老師寫的《可復制的領導力2》。總體感受,這本書給我的印象似乎不再是樊登老師一貫的風格,似乎總是提出一些看起來不那么符合常規的論點。
就說這八個字吧,讓我迷惑了好幾天。
過去我們說管理就是解決問題,工作就是解決問題,我們就是在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中得到成長,獲得進步。并且,我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遇到問題,通常會如何應對呢?是忽視問題嗎?顯然不是。
大多數人選擇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并且在過去我們通常認為,這是生活的勇士,這才是真英雄,甚至我們認為,這才是生活的真諦。
但如果我們把這種做法換一個說法,叫做“遇事擋事”,按照現代職場上的觀點,是否又會產生一些不一樣的看法呢?
如果我們僅僅滿足于遇事擋事,那么我們眼中的生活,就到處充滿問題,生活就是由一個又一個的問題組成,而我們就是在不斷地解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
比如每個人每天都必然會做的事情,吃飯。每個人都會,每個人每天都在做,但當我們吃飯的時候,卻面臨在哪吃,吃什么,跟誰吃,怎么吃等一系列問題。
說到這里,突然想起來過去一個順口溜,有些部門的人吃飯,首先問的問題是,跟誰吃,而另外一些部門的人吃飯,首先問的是,在哪吃,似乎大家忘記了一個更加重要的事情,就是吃什么。
再比如我們要去上班,需要解決要不要去,怎么去,去了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干完向誰匯報,等等一大堆的問題。
我們的大腦,無時無刻不在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只是因為大腦習慣了這個模式,很多時候以往意識不到,原來我們其實就是在解決問題。
然而,這種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很可能并不是最高效的方式。
偉大的史蒂芬柯維,老人家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提出了一個時間矩陣的概念。老人家把事情按照重要和緊急兩個維度進行劃分,得到了一個二維的時間矩陣,這個方法一時也成為時間管理領域最經典、最為人稱道的方法,市面上很多時間管理方法幾乎都脫胎于這個矩陣。
如果我們處于一種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最大的可能就是完成第一象限重要且緊急、第三象限不重要且緊急的事情,往往會忽略處于第二象限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對于既不重要又不緊急的事情,更加不會去關注。
為什么會這樣呢?
因為我們的大腦被一個又一個的問題所包圍,我們的眼中看到的全是問題,我們的大腦中想起來的也全是問題,而眼前的問題能夠讓我們陷入到一種稀缺性中,令我們沒有更大的大腦帶寬去思考那些盡管不是眼前不得不解決但其實非常重要,從長遠看必須解決的問題。
那么,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
樊登老師提出的“忽視問題,放大優勢”,其實就是一個高效解決問題的方法。
盡管從字面上來看,這是要求我們忽視問題,但本質上是讓我們能夠把眼光放長遠,忽視的眼前的那些可以忽視的問題;放大優勢的目的,其實是為了解決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進而讓那些眼前的問題從此不再成為問題。
正如樊登老師說的一個示例。他在央視工作期間,第一次參加主持人服裝培訓的時候,服裝顧問告訴他,一個人穿衣服最重要的原則不是去遮掩自己的缺點,而是要放大自己的優點。
善于思考的人,總是能夠從別人的只言片語中受到啟發,找到對自己人生產生重大影響的意義。正如樊登老師所言,通過衣服遮掩身材的缺點,只不過是一種我們認為有效的解決方法,但是他人依舊能夠看到這個缺點,這樣反而顯得欲蓋彌彰。反過來,當我們降低缺點或問題在自己心中的分量,轉而充分凸顯自身的優點,他人的關注點就會從缺點轉向優點,從某種角度來說,問題已經被解決了。
其實仔細想想,為什么這么做,那些問題反而就能解決了呢?因為站在更加高的角度去看待,那些眼前的緊急而不重要的問題,很可能并不是真正的問題,當解決了那些本質上的東西,這些問題就自然而然地迎刃而解。
所以,忽視問題,放大優點,應該可以理解為從更高的層次去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