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自己的疏忽,差一點錯過了這么好的一個微課。《成為一個高效能的人,你就差這個習慣!》,這個是在參加海比特訓練營初級班的時候看到的,但是因為時間關系,我并沒有去聽。先入為主的感覺,應該和以前講的沒什么區別,不用花時間去聽了。直到參加了海比特高級訓練營,發現很多知識點連接不上,很痛苦。幸好因為參加了分身術訓練營,第一個作業就是聽這個微課,讓我有了很多收獲。主要就是把兩個習慣訓練營中間的知識點給打通了,而兩個訓練營的工具也有相似之處,可以觸類旁通。
1
這節微課的核心內容,我覺得就是讓人從一個更高的視角去觀察自己。所謂的分身,就是用理性的我去觀察小我,看小我是如何情緒化的做出選擇的。然后用理性控制自己去作分析和判斷,而不是憑著本能去做出反應。
我過去經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總是服從于自己的本能反應,遇到刺激,我不會去想這個刺激的本質是什么,我最合適的反應是什么,而只是非常單純的去依靠本能驅使去行動了。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理性的人,但是這只是我的認知層面的,沒有落實到行動。也就是說,我是知行不合一的人。我的理性并沒有去指導我的行動。而分身術,就是讓自己的理性自我暫時與小我分開,看看那個小我是什么樣的。這是一種自我覺察,也就是元認知的能力。這種能力是需要通過刻意訓練來獲得的。
2
這讓我解決了一個我過去無法解決的問題,也就是無法抗拒自己的本能。有時候會感覺,自己的行動完全是不經過大腦的自動反應,也是無法通過認知來改變的。而通過自我覺察和自我對話的能力,可以發現,過去自己的自動反應,其實也是一種習慣。而如果把《分身術》和《海比特訓練營高級班》結合起來,就會發現,其實這是一個完整的過程。
首先,通過分身,觀察小我,認識小我的那些本能的自動反應。然后通過積極的自我對話,通過各種工具,來讓自己打破原來的本能反應。這就是破壞原有的壞習慣。而把正確的對自己有利的反應通過訓練,變成小我的本能,這就是養成了新習慣。
3
積極主動的四個層次。
意愿:積極主動,承擔自己的責任。
資源:向外界尋求資源,張嘴要。
選擇權:在刺激回應之間,有選擇的權利。
自我決定:我知道自己究竟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過去,我對積極主動的認識還停留在意愿的基礎上。而易仁永澄對積極主動的定義很明確:每一個人都應該積極的創造有益于自我發展的外部環境,并且通過自我意識來主動做出選擇,并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任。
4
選擇。
其實之前就看過《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也知道積極主動這個習慣。但是道理都懂,還欠缺一個具體的可執行方案。以前也曾經嘗試過類似的話術,把某一件事被迫做的決定,變換成我自己主動選擇的。但是還是覺得,自己的選擇被加上了很多限制,所謂的選擇,也只不過是從若干個選項中選一個而已,可能每一個都不是自己滿意的,只是不得不選而已。這樣就又陷入了被動選擇。
而易仁永澄的這個表格,讓我很期待。從刺激,回應和選擇這一系列概念入手。應該會有很多不同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