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拉姜色》之前,《岡仁波齊》曾進入我的觀影體驗,里面藏教徒磕著大頭一路前往拉薩朝圣的壯觀場景,相信每個看過的朋友跟我一樣記憶深刻。
對于大多數普通人來說,朝圣者群體帶來的視覺沖擊力是非常強大的。
他們大多數人,都有一張張溝渠縱深布滿皺紋的臉。電影里,那些黢黑滄桑的朝圣者面孔在經過一路的曝曬雨淋風霜洗禮后,通過熒幕傳達到觀眾的面前,雖然還是形同枯槁,卻又被賦予了另外一種普世意義:悲壯、神圣,強大。
對于朝圣者群體,我們總是不免還要加上兩個字:“震撼”。
畢竟,我們看到的朝圣者,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雖然一路匍匐跋涉風餐露宿,但從不消沉,因為他們的毅力和勇氣,因為他們的眼神。
他們的眼神一直明亮無比。
從前,對于那種明亮,我只覺得是來自于朝圣者的虔誠。如今,我更是知道,除了虔誠,還有一份無比強烈的渴求蘊含其中。這份渴求,是人類在殘酷的自然面前,一種對生命和愛的最深層次的需要。繼《岡仁波齊》后,影片《阿拉姜色》,就很好的詮釋了這一點。
這是一部朝圣者的故事,也是一部關于親情之間,愛和包容,理解和融入的故事。
朝圣者的神就是他們自己。
從他們邁起第一步,腳下的土地都將被一一丈量,明亮的眸子愈加明亮,耳邊的風霜就是院子里的鳥語花香。日月輪轉生老病死,當漫長的道路被一點點的甩在身后,朝圣者們越來越堅毅自信,對于生命和愛,他們有屬于自己的理解和探索,癡心和向往。
擁抱幸福唯有一路匍匐。用膝蓋擁抱大地,一路前行。
至今,雖然一直旅行,卻沒去過拉薩。因為西藏地區本身的獨特魅力,絲毫不影響我對這塊神秘地域的理解和想象。
因為旅行,我喜歡各地風俗,愛琢磨不同民族的人文情懷,尤其是風景壯麗的雪域高原地帶。所以,電影里當那些朝圣者以大場面鏡頭慢慢呈現時,我整個人人怔住了,幾乎窒息。
原來信仰是如此的悲壯。因為不懂,所以震驚。
最初的觀影體驗,那些朝圣者讓我的內心經歷了一場核爆炸。那個朝圣者群體影像,一度讓我對自己心生悲憫和慚愧。
我悲憫世界的復雜,人類的倔強;我慚愧自己作為個體在未知的自然面前的無知和微小,尤其還是現實里這樣的一個自己:一個生存在現代都市里面的個體,在鋼筋水泥的叢林里肥吃海喝又對自己面臨的社會混亂現狀無能為力。我無力,作為一個人,我也可憐我自己。
我還一度不喜歡這樣自己。
在他們一路朝圣的壯行面前,大多時候我一覺醒來日上三竿的我,不吃早飯卻寫那些不知所云的詩歌和文字,對待生命,我是不是太浮躁和浪費了?我曾經這樣反復質疑過。
而有意義的人生,那種叱咤職場商海,面對不公奮力相扛,那個我喜歡的自己,終是遠去了。
我也需要一場朝圣,尋找丟失的自己。
在觀影一百多分鐘里,青藏高原壯麗的風景和朝圣者的隊伍,讓我驚喜不已,原生態的大自然是如此的美,人類在這片原生的大地上,對于信仰又是如此的執著和虔誠,冥冥中,似乎一切都是天與地的安排。
之前看了觀影后,一度想去立馬去那個地方,來一個說走就走的旅行,只有那樣才能平復自己起伏不停的內心。
然而,在短暫的內心碰撞后,我又回歸了平靜,該干嘛干嘛。原來多么激動的心情和躁動的不安,也僅僅是一個階段的反應而已。就一陣子,生活又回到沒有目的的往常,那點慚愧和不安好像從來沒有來過,早被拋擲腦后隨風而逝了。
現代人生活雖然平淡又無聊,但生活總是要繼續。一如他們——那些朝圣者的群體。
說到底,我之所以認為朝圣者群體很悲壯,也只不過認為人家那個是個苦力活,如此而已。我就是個俗人。想到這個,我就不再糾結。
他們悲壯,又神圣,我們無聊,但也真實。都沒有對錯,都是一種以生活的一種狀態在進行。
生命本就各種樣式,沒有標準。
在感嘆的同時,我又討厭自己這股矯情勁兒,一個影片而已。對朝圣者盲目的崇拜和過分的解讀,也是對他人信仰在理解上的無知和誤讀。明白了這一點,我在內心悄悄準備一個鞭子,沒事就抽打自己幾下,有效遏止了情感再次的泛濫,要我從此不再矯情。
它也時刻提醒我不再去隨意去說,去寫。
矯情是條狗!
可今日不同,觀影后心里沒有翻江倒海無比激動,也沒有再憧憬著悄悄奔赴西藏,而是默默打開了手提電腦。較之從前的躁動,這次觀影后我真的是理智到了極點。
用文字記錄來替代精神撒野。
一個人,能理性思考并進行文字記錄時,才是真平靜。好吧,就允許我再放肆一把,記錄這次觀影。
又或許,這次真的不再是矯情。也是二次觀此類影片,麻木的內心應該可以理解生命的厚重和意義了吧?不是說,人一直都在成長的么?
但凡是生命,一直都在成長。就像世間萬物,一直都在運動一樣。包括那朝圣的隊伍,出發時和到達目的地結束時,身心感受肯定也是不一樣。
成長,就必定是積極和進步的嗎,今日的記錄就一定比之前觀影后單純的激動和憧憬更有意義嗎?又或許,今日種種,僅僅是打下這些自以為有意義實則無聊透頂的文字而已。
否定自己也是一種進步。更是睿智。
又或許,今日所思所想什么原因都不是,也沒有對錯。平凡的我們故事看多了,僅僅是被又一個新鮮的故事所感動罷了。因為它巧妙的敘事結構,因為純粹干凈的畫面,因為一個成功的人物內心刻畫所形成的一個完整有意義故事的原因。
想來也是可笑。很多時候生活的真實和厚重在我們眼前輕如云煙,時不時地,卻總是被一個簡單的故事打動。這或許也就是所謂文藝青年內心的真相吧!
誰知道呢?就當是一個普通的記錄吧!相信,這才是每個人面對朝圣群體的最正確的打開方式。
同紀錄片形式的《岡仁波齊》相比,《阿拉姜色》這個電影故事線索相對來說多了點。整個故事圍繞一個普通的三口之家朝圣之旅展開,兩個大人一個小孩,每個人都在旅途中親歷或是目睹了生死輪轉,心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實際上這一切的開始,都來自一個夢—女主卓瑪做的關于故亡前夫的夢。具體夢境是什么,由于故事劇情的需要,這個故事點要到卓瑪去世前才被揭開。
這個故事點,也是這部電影里最成功又絕妙的技巧,因為它不僅推進了情節,也揭示了女主卓瑪朝圣之旅負載的雙重意義。另外,通過這個細節,我們一開始不明白女主雖然知道自己得了不治絕癥,但她寧可死在朝圣的路上,也不愿渾身插滿管子死在醫院的原因,后來,她要帶著前夫骨灰做的“擦擦”一起朝圣,因為這是他生前和她的約定。
一切昭然若揭。
卓瑪和前夫有一個孩子,因為現任丈夫不樂意和他一起生活,孩子被寄養在外公外婆家里。從小缺少父母的關愛,讓這個男孩形成了自閉古怪的性格。得知媽媽去朝圣后,他讓舅舅帶他追上媽媽,要她帶他一起走。后爹沒有為難母子倆,一家三口就此各懷心事上了路。青藏高原美麗的風景和人物幾乎純天然的表情演繹,讓畫面有一種幾近絕望的真實。
真實的世界,又幾乎都是充滿絕望的。包括在絕望了扛起一生的信仰。
往往,大樸即大雅。他們信仰厚重中帶著樸素,樸素中又充滿了極致的美麗。
雖然劇情,男主的一些匪夷所思的舉動,皆因女主卓瑪對前夫約定的念想和行動雖然讓他的有些嫉妒和不滿,但在得知她生病的真實情況后,他還是安排好家里老父親的一切,毅然和卓瑪一起踏上了朝圣之旅。男主雖然沒有接受女主前面婚姻的孩子,但通過劇情細節,這個和女主二婚的你男人,實際上也是個善良又普通的藏民而已。
普通的人群,普通的生活,卻朝著生命的極限奔赴前進,用最原始笨拙的方式擁抱和守護自己的真理。這就是信仰的本身。
本來一切都聽順利美好,這個重組家庭一路相互照顧貌似和諧美滿。旅程的轉折點是卓瑪路上病發不治身亡。臨終前,她把裝有前夫骨灰擦擦的包托付給了兒子,囑咐他完成親生父親的遺愿。現任丈夫雖然也愿意完成妻子的遺愿,但在寺院請活佛為亡妻超度時,偶然之間發現盒子里裝有妻子和前夫的合照。在貼遺像的時候,他把照片撕開,不想看到妻子和前夫死后還在一起。導演通過這個伏筆,后面得到劇情才有了高潮推進。
影片有個細節,通過三個人對照片的擺放和處理,出現了三種信仰守護:妻子在臨終時,要完成和前夫的信仰守護;而現任丈夫在守護妻子時,也在守護獨屬于他們的情感信仰;而孩子在最后,也完成了他對自己一家人的信仰守護。可以說,《阿拉姜色》,這是一個有關家庭朝圣之旅的故事,也是一個家庭每個成員對信仰守護的不同故事。
最終因為孩子對母親托付的擔當發揮了作用,在劇終的時候以令人信服的方式得到了圓滿交代,這也是電影敘事的成功之處,同時,也是講述一個故事的最高技巧。
可惜,很多導演并不諳此道。真希望差評和爛片都來看看。不要說,只是一個劇情的敘事當時而已。
隨后,我們看到的就是孩子與后爹繼續啟程走完妻子未走完的路,這一部分最是精彩和溫馨,因為這是一個有關人性情感面對陌生的人或事時一個打開的融入的一個過程。雖然經歷了一點摩擦擦和波折。妻子去世后,朝圣之旅變成了孩子和后爹兩人的事兒,但兩人的關系要費一番周折才會扭轉。
影片還有一個最溫情童真的畫面—父子朝圣小分隊里,一頭小毛驢的加入。在朝圣后半部分,孩子遇到了一個新的小伙伴,一只同樣喪失了母親的小毛驢。似乎它和孩子心有戚戚,一路尾隨,最終成為他們不可或缺的旅伴。
如果看過的朋友就會知道,實際上,這部電影的高潮就在后半部分。故事后半段的鋪陳處理相當細膩感人,恰如其分地表現了父子倆身心的重構過程。旅途開始的時候,一家三口夜里圍坐火堆,丈夫為討好孩子,和妻子唱起阿拉姜色,用一塊石頭當酒杯,輪換敬酒的場景。雖然三個人各自的心事都不相同,但在那一刻,父母關照孩子的愛意還是被他接收到了,雖然沒有一起唱歌,但他接過了石頭酒杯。
生命的終極意義在朝圣的前方。病危的女主和零散的家庭,他們三人看似疏離有隔閡,而三人一起旅程每前進一步,就越親密一點,離幸福更靠近一步。
劇情在慢慢朝這個趨勢推進。
那個時候的一家三口,雖然還沒有經歷生死分離和隔閡,也是溫馨的。那是一個內心有堅持和信仰的妻子和一個普通有點小自私卻也善良的男人撐起來的生活煙火色。平凡又真實。
最后,當歷盡艱辛,厚厚的松木護手板被磨損得變成薄薄一片,旅途的終點布達拉宮終于快到的時候,父親為孩子理發,阿拉姜色再次響起,孩子跟著唱了起來。隨著電影的歌聲唱起,相信此時觀眾的情緒也隨著劇情一并被帶了起來,最初的那點看故事尋找答案的心理和人類在生死面前共有情感,通過孩子和男人的漸漸融洽,一種強烈的親情讓大家一起迸發出來。
一首《阿拉姜色》,那是每個觀影者最后心里共同響起來的歌聲。
一個因為逆轉經筒,在活佛看來眼神不正的問題少年,在后爹真誠而又嚴厲的關愛中,在和小毛驢的朝夕相處中,逐漸地敞開了自己的心扉,兩人的關系變得融洽了。我們也突然就明白了卓瑪和丈夫用身軀丈量出的這趟朝圣之旅,也是一趟精神的修煉之旅。通過它,一家三口不但實現了故亡親人的遺愿,還在對彼此的敞開和接納中,找到了完整的自我。
最終,一家三口,各自找到了獨屬于自己的那份親情和信仰。他們用自己的雙腳,一路丈量,精準地找到了屬于他們之間最真摯又合適相處模式,一起擁抱了愛。
另外,在現如今這個龐大的電影市場上,在情感和靈性層面上,能給人帶來如此豐盈滿足感的電影作品并不多見。這是一部平凡中閃耀著智慧的光芒,篤定中散發出動人魅力的影片。阿拉姜色,這時生命和愛的禮贊。
電影《阿拉姜色》,是有關信仰和親情等綜合問題的詮釋和教育的親情片,全片淡淡的故事旋律和透露濃濃的深情,也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最震撼文藝片所帶給我們的樣子。
好的電影文藝,就應該如《阿拉姜色》這樣的,清晰明朗,看了念念不忘。一如真正的文藝青年,在需要記錄時候必須記錄。哪怕多么矯情可怕不可理喻,哪怕餓了,渴了,困了。
好的文藝片碰到好的觀影女青年,就應該這個樣子的,互不辜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