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挖心撓肺的一課。
第一遍沒聽懂,每一個字都懂,組合起來什么意思,沒聽明白。
然后找到關鍵案例部分,改天再聽,似乎聽明白了。為了驗證是否聽明白了,開始第五課的作業。發現一個小時過去了,根本寫不出來。
應該還是思考和實際運用的不夠,所以決定無論如何也要做出作業來。
作業:
閱讀這篇文章http://www.dwz.cn/5MjiL0,請就這篇文章去分析:是由哪幾個“點”連綴而成的,怎么體現了不同點之間前因后果、適用邊界和A1/A2的連綴。
這篇文章是對一個心理學實驗結果的分析和思考過程。
實驗研究:
要求大學生想象期末考試結束了,在不知道你有一門考得很不理想的成績前、以及知道成績后兩種條件下,對一個優惠旅游廣告的態度,是會去還是拒絕。
前因:
作者如何提出他的理論?
作者引入一個實驗假設。大家都以為條件1下,拒絕旅游廣告是必然結局,而且拒絕的原因是自己可能會掛科這個事實影響。然后作者再用一個不同條件下的實驗結果正好說明了一個完全相反的結果。
作者又找了一個實際的生活案例驗證他要提的核心理念
即令我們困擾擔心的方向,不是看起來最成問題的那個問題。真正影響選擇的因素,是當這個因素處于懸而未決的狀態時,即不確定的狀態。
知道這個對我有什么重要意義?
很多時候,我們都比較容易焦慮和擔心,為自己該找什么樣的工作焦慮,為孩子報考什么專業焦慮,為買什么樣的房子擔心。我們會陷入一個左右為難,不知道如何選擇的境地,最后無限期拖延。
其實,如果我們用本文采用的方法去問自己,你會找到讓你拖延不能開始做的真正原因,就是你對不確定性的擔心。
例如孩子高考報考什么方向的志愿,擔心如果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倒是感興趣了,可能畢業后不好找工作。
用同樣的方法追問,會發現,也許最終是對父母對孩子自理能力和適應能力的不確定導致無法做出選擇。
適用邊界:
這種方法和理論特別適合我們做個人決定,處于左右為難,不知道如何選擇的時候,它能幫我們快速理清思路,并找到讓我們糾結的真正源頭。到底我們是對什么不確定?
另外,企業在面臨重大業務轉型,方向調整,戰略政策調整的時候,要做好調整的溝通工作,要提前做各種方案和應對措施,如果沒有做好鋪墊工作,可能造成企業人心盡散,業務下滑。
因為,這種沒有明確溝通帶來的不確定性會毀了很多員工工作的熱情和動力。
A1:實際經驗
上一份工作提出離職后直到五個月后才真正離職。
公司希望我可以留下來,換個部門和方向。最后的三個月我一直在焦慮中度過。
我以為是我自己不喜歡現在的工作方向而想辭職,如果換一個方向也許自己會喜歡,只是因為擔心自己能不能做好新的工作,所以才會猶豫焦慮。
但是,后來我還是做出了同樣的決定,現在回想起來,和作者引入的案例同出一轍,當時我問自己,如果你把轉變的新工作也能做得非常好,你還會不會想辭職?
答案還是一樣的,所以讓我焦慮的不是能不能換一個方向是否能力夠,而是現在這種焦著的狀態,這種不確定性讓我焦慮,左右為難。
A2 以后行動
撥云見日,認清自己在為什么不確定的事情糾結猶豫,的確很難,但是這種努力絕對值得。
我以后每當碰到這種選擇困境,問自己
什么讓我選擇困難?
我是否陷入了不確定性的困境?
我的不確定到底是什么?
一旦做出選擇,不再為自己的決定后悔。
將以上的思考方式融入我的日常思考模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