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覺得到影院看電影是非常沒有必要的,因此二十多年來,就去電影院看了一次電影(因為太喜歡了,去年看了《萬萬沒想到》。)直到今天去看了《百鳥朝鳳》,這種想法才被“打破”。
第一次知道《百鳥朝鳳》這個電影,是十幾天前無意間看到了有關(guān)這個電影的推廣歌曲微博。聽到“百鳥朝鳳”這幾個字,以為是一個玄幻類的,出于好奇心便點開了微博,隨后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文化片,講述的是嗩吶的傳承,看了一遍下來,心情無疑是很沉重的。不過還是忍不住眼睛沒有眨一下地看了第二遍,之后就有一種去看這部影片的強烈沖動。后來因為瑣事太多,而我是個記性極差的人,便不了了之了。
回到學(xué)校忙里偷閑刷了下微博,看到出品人方勵老師為求院線多排片在直播中下跪的新聞。當(dāng)時,心里忍不住顫了下:到底是走到怎樣走投無路的地步,頭發(fā)花白的方勵老師才會在鏡頭前下跪!鏡頭里的他,眼神里盡是無奈和祈求,以及不可忽視的堅毅與執(zhí)著。很多人都說這種道德綁架的方式不可取,可是,若是有其他更有效的辦法,方勵老師怎會采取這種方式!人這一生,總得有些渴望的東西,為了靠近那渴望,放下尊嚴又如何?之后所收獲的,絕對不是尊嚴能衡量的。
我個人是很喜歡傳統(tǒng)文化的,因此在查閱了相關(guān)資料之后,想去看這部影片的愿望非常非常地強烈了。處理好所有事情之后,便邀請朋友和我一起去看,因為個人喜好的不同,朋友沒有答應(yīng)一起去看。我便想著回到瀘州“逼迫”妹妹和我一起去看。只是今天實在忍不住,又害怕回去之后影院不再排片,就在昨天晚上急沖沖地買了電影票。
事實證明,這個沖動是正確的。
在放映之前,我數(shù)了下,只有9個人看這個電影。心里有些欣慰:幸好,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很多次淚水都已經(jīng)積蓄在眼眶里,但最后沒有掉下來一滴,這大概是因為我的淚腺不發(fā)達吧。
我對嗩吶的認識,除了初中時學(xué)過的“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之外,便是小時候村里有了紅白事,主人家會請來幾位師傅吹奏的嗩吶了。當(dāng)時只覺得嗩吶這種東西好神奇,也沒有作深想。
如今,看了這部影片,作為一個外行人,當(dāng)然對于嗩吶這種民間手藝活兒我也了解不到什么的。我只看到了嗩吶背后的東西:在西方文化源源涌入中國的今天,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進入了一個尷尬、茫然、無奈的境地;傳承者的堅持與艱難。
影片一開始,給予人們美好的希望與遐想。載著父親嗩吶夢想拜師學(xué)藝的小男孩游天鳴,在忐忑與期待中向師傅學(xué)習(xí)嗩吶。他沒有天賦,只能依靠后天不斷地練習(xí)、練習(xí)。他不知道自己該怎么做,不知道自己所做事情的意義何在,他只知道一點,聽師傅的話總歸是沒有錯的。聽到師傅講述四臺、八臺、百鳥朝鳳,游天鳴無盡地向往著:他希望自己某天有資格吹百鳥朝鳳。師弟藍玉的到來,讓游天鳴開始感到自卑。師傅的差別待遇,與師弟之間的差距,都讓游天鳴無所適從。
確定嗩吶接班人的那天,焦師傅出乎所有人意料地宣布游天鳴是他的接班人,而不是天資聰穎的藍玉。藍玉在離開之前,問了焦師傅為何沒有選擇他作為接班人,但焦師傅沒有回答他。直到師兄弟倆長大之后相遇,這個問題才有了答案。對于嗩吶,藍玉只把它當(dāng)作一門營生的手藝,當(dāng)這門手藝不能帶來經(jīng)濟利益的時候,他毅然決然地舍棄它,甚至是嗤之以鼻。而游天鳴,卻是截然相反的。雖然游天鳴一開始接觸嗩吶,是被父親逼迫的,他堅持學(xué)嗩吶,也是為了給父親帶來驕傲,可在學(xué)習(xí)的過程,游天鳴漸漸地喜歡上了嗩吶,把它當(dāng)作自己身體和靈魂上不能丟棄的一部分。因而在朋友說出“錢不是問題”這一句話時,他能毫不猶豫地反駁:“不是錢的問題。”是人品、藝品的問題!
焦師傅在宣布焦家班解散、游家班成立的那一刻,他看到了嗩吶這門手藝傳承下去的希望。他把嗩吶的未來交給了徒弟游天鳴,也始終相信著游天鳴能堅持下去,讓嗩吶在黃河岸邊不消亡、不絕種。
可是之后發(fā)生的事情,卻是讓焦師傅感到了危機。西方文化源源不斷地涌進來,新奇的重金屬音樂引起了人們的喜愛,而嗩吶這一陳舊而笨重的手藝被人們“拋棄”了。在他們看來,嗩吶只能待在角落里無人問津。更令焦師傅失望的是,他的徒弟們,迫于生計也相繼地拋棄了這一門手藝,只有徒弟游天鳴還在固執(zhí)地堅持著。在一次宴會上,游家班和西洋樂隊起了沖突,顫抖地把被踩碎的嗩吶捧在手心,焦師傅是憤怒的,可又是無奈的。自己已經(jīng)是垂暮之年,只能把希望押在徒弟游天鳴身上,所幸的是,游天鳴一直堅持著:“我對師傅發(fā)過誓的。”
在演奏完百鳥朝鳳之后,死神終于“光顧”焦師傅了。不過,他一心牽掛的,依舊是嗩吶手藝的傳承,而生死,早就被他置之度外了。在縣文化局局長邀請游天鳴去縣里進行嗩吶表演的時候,焦師傅眼睛里出現(xiàn)了亮光——把嗩吶傳承下去的亮光。這仿佛讓我們看到了嗩吶傳承下去的希望,可是,我看到的,是一個模棱兩可的答案。嗩吶進行了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申請,真的能讓它繼續(xù)傳承下去發(fā)揚光大嗎?還是只是作為一顆琥珀一樣的存在,呈列在博物館里只供展覽和懷舊?
影片的最后,一人一狗一墳。游天鳴在焦師傅的墳前獨自吹奏著嗩吶,四臺也好、八臺也罷,或許是百鳥朝鳳,都是他一個人在進行。他堅持著師傅生前所說的話:嗩吶不是吹給別人聽的,是吹給自己聽的。唯一的聽眾,只有陪伴了焦師傅多年的狗。
這部影片的基調(diào),一開始是輕松愉悅的,而后大半部分,都是悲痛與感傷的。祖輩的希望與曾經(jīng)的輝煌在現(xiàn)實的撞擊下消逝,嗩吶無人聽、無人吹,無可奈何之下,嗩吶人無數(shù)次表達了自己的無奈與憤怒。這,無疑是讓人感到心疼的。
焦師傅不只是焦師傅,更是代表著落寞的傳統(tǒng)文化。新世紀里異國元素的進軍,讓傳統(tǒng)文化面臨著消亡的危險,甚至有的已經(jīng)進入了尷尬而絕望的境地。現(xiàn)代社會里,傳統(tǒng)文化如何傳承下去?這是一個還沒有找到解決之法的問題。不過我想,我們每一個渺小的個人,也可以為此做一些事情的。我們可以去關(guān)注“藏匿”在街頭一角的小手藝;可以挖掘出更多的文化元素,并讓更多的人注意到;甚至于,我們可以去學(xué)習(xí)、去掌握一門手藝,不讓它們消失于眼前。
注:本文寫于201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