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今天《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的培訓中,我接觸到了兩個關鍵詞,即“逆向教學設計”和“理解”。正好鄭州市達標課考試中,最后的教學設計考察的就是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唐詩五首》的整合設計,這個考試也是一種導向,如何做好單元整合的設計,如何落實新課標的核心素養,在這節課我們也可以用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對這一節課嘗試進行整合。
? ? ? 首先明確何為逆向教學設計。通常的教學設計一“起點”(教材,學情)出發設計教學活動,檢測教學活動效果,但逆向教學設計則是從“終點”(學習結果)出發,一直逆推學生的學習經驗于學習資源設計具體的教學活動,常被稱為“以終為始”的教學設計。結合《大概念教學》一書會發現二者有相通之處,即關鍵詞“真實”和“專家思維”。也就是說符合要求的教學設計應當是先確定學生理解的結果是什么,據此再確定評估結果,然后再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
? ? 以《唐詩五首》為例
? ? 首先我們確定預期結果,這包含四個方面,即學習目標:學生能夠通過誦讀領略律詩韻律之美,結合背景分析詩歌如何借助寫景表現主旨;由學習目標需要確定學生預期的持久理解可以是,理解律聲韻和諧,朗朗上口。詩人可以通過寫景和用典等方法來表達情感,不同的景物有助于抒發作者不同的情感。律詩的結構是起承轉合,構思巧妙。那么學生要思考哪些問題才能驅動他們獲得上述理解呢?那么預期結果的基本問題可以是:你怎樣在誦讀的時候判斷詩歌的韻律之美?怎樣準確分析判斷詩歌的情感?如果讓你選擇用詩歌表達情感,你會怎樣著手創作?那么學生要學哪些關鍵知識和技能才能回答上述問題,獲得持久理解呢?學生要知道律詩是有著嚴整的格律,平仄和押韻都有嚴格要求;詩人通過起承轉合安排詩歌結構;詩人通過寫景委婉含蓄表達情感。學生要做到準確判斷詩歌的韻腳,能分析詩歌意象與情感之間的關系,能搜閱查詢相關詩人的背景,知人論世,分析詩歌背后的文化內涵,要做到能用詩歌表達情感的方法進行文學創作。
? ? ? 其次要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判斷有沒有達到終局),那么表現型任務就可以設置為,學生通過制作配樂詩朗誦視頻,結合配樂,律詩的節奏等進行詩歌的審美再創造,也可以讓學生通過繪畫的形式展示詩歌中的場景,也可以將將詩歌應用到具體到情境中,或者仿寫基本到七言詩歌,或者對聯形式,新聞稿標題等;測試類評價可以通過理解性默寫或者鑒賞評價等題型進行測試,也可以給出課后古詩,讓學生從意象的角度,情感表達角度,韻律的角度等進行品析,逐漸形成自己的鑒賞思維。自我評價反思則可以在結束后反思自己的詩歌鑒賞水平到達什么水平。 在設計學習體驗上,課堂活動設計可以通過單元導讀,讓學生明確學習方向W,通過分析學生的朗誦視頻可以吸引和保持學生的注意力H,探索律詩的韻律之美E;也可以通過學生比較分析《野望》《錢塘湖春行》的景物特點和情感,通過體驗來探索,在教學過程中也可以圍繞主問題“詩人如何通過寫景來表達情感”搭建寫景手法的腳手架,探索詩歌這一體裁在表現美這方面的獨特之處,當然這都可以有一個真實情境的體驗,比如說開展“詩歌新創”比賽,解讀詩歌制作視頻;或者以“詩歌中的悲喜”為主題的詩歌品鑒會;或者“詩歌尋美歷程”,韻律站,意境站,情感站,在真實的情境中訓練學生的專家思維,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這就是逆向思維的教學設計。
? ? ? 對于“理解”的理解,六個側面,能解釋,能闡明,能應用,能洞察,能神入,能自知。對唐詩而言,能解釋即能說明唐代律詩的概念,特點;能闡明即能根據具體的詩歌分析律詩的韻律特點,意象與情感的關系;能應用即能應用寫景手法對詩歌的寫景詩句進行鑒賞;能洞察即能通過詩歌借景抒情的表現洞察中國文化的特點;能神入即能結合背景體察詩人的情感;能自知,即知道自己知識的盲區,能夠去更多查閱資料,愿意拓展唐詩的相關資料,以免出現狹隘的認知。以我個人的經驗來理解“理解”就是,學生的學習是在提升理解的諸多方面,從而能夠幫助自己在以后的真實生活情境中更好地理解與別人的交際話語,理解自學的文本,終身學習的習慣等等,所以說,學生不管是鑒賞詩歌,還是應用詩歌,都是基于理解的訓練,提升的是思維的能力,從而更好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根據理解有更合適的解決方案。
? ? 以上我理解的“理解”僅停留與淺層的理解,深度的理解和教學設計還需要接受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