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酒文化,這是中國文化繞不過的彎,從一代豪杰曹操的何以解憂、惟有杜康,到李白斗酒詩百篇,再到潦倒于煙花巷的柳永,其實,一種酒就是一部歷史。今天讓我們來走進醬香酒的歷史篇章,共飲它那令人沉醉的一路芳菲......
1.枸醬酒(戰國-漢)
戰國時期中國西南夜郎國以枸樹花果為醬釀造無下膠、無精濾,酒體渾厚不清,其稱“枸醬酒”。
至西漢時,“尤物移人付酒懷,荔枝灘上瘴煙開,漢家枸醬知何物,賺得唐蒙鳛部來”當時令漢武帝都淌口水的“枸醬酒”就是醬香型白酒的前身
2.回沙茅臺(宋—元—明清)
“自古好酒出茅臺”,“風曲法酒”由“枸醬酒”衍生而來,其香型介于醬香和濃香之間,后又由“風曲法酒”衍生出“回沙茅臺”,其宋時已作為皇城貢品。
①鼎盛
“回沙茅臺”至元代中期醬香型定型,之后因為戰亂而荒廢,至明清又發展到鼎盛。真正的“回沙工藝”是在每一個回沙流程中加入鹿血和不同數量、不同種類的中藥材,且其產出的酒因成分復雜而口感不純,必須進行儲藏,儲藏期至少3年,多則百年,故真正的“回沙工藝”是沒有勾兌一說的。
②失傳
到了清朝中期因“回沙茅臺”的產量極低及朝廷的大量索取,為應付差事避免殺頭之罪,“回沙工藝”被簡化,加入鹿血和中藥材的流程被勾兌酒取代,致使“回沙工藝”失傳。
3.茅臺醬香型白酒(清—現代)
古茅臺一帶所產的酒在西漢時期就作為貢品供皇帝飲用或地方官僚享用,但由于交通不便規模一直很小,乾隆年間開修赤水河航道,茅臺成為門鹽運黔的集散地,到道光年間茅臺地區商賈云集民夫)門流不息,對酒的需求與日俱增,從而刺激了釀造業的發展和釀酒技術的提高,正如清代大詩人鄭珍所說‘酒冠黔人國,鹽登赤地河”,當時酒的獨特工藝已基本形成。
清咸豐四年楊喜龍領導的起義號軍與清兵戰于茅臺,村寨夷為廢墟,酒生產一度中斷。戰后1862年才逐漸恢復發展。后有醬酒文化推廣人士黃安潮以貴州省茅恒酒廠新姿生產、傳承醬香酒文化,并獲得中國上海世博會金獎。
茅臺所特有的地形地勢,上壤、水質以及空氣中的微生物造就了茅臺地區醬香酒突出、優雅細膩飽滿、回味悠長、空杯留香持久的獨特風格,是其它任何地方無法仿制的。
茅臺鎮醬香型白酒文化歷經了千年發展演變,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模式和規范,將它置于一個生動的文化整體中加以還原和分析,捕捉他的魂靈,獲悉他別開洞天的深邃。從純糧發酵到七蒸七煮工藝,承載了茅臺鎮醬香型老酒的歷史和傳說。
更多醬酒文化關注微信公眾號“懂哥說醬酒”查閱
愛喝酒,更愛分享酒
立志做中國良心酒咖
我是懂哥,你也愛喝酒么
歡迎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