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之前,魯西南的每一個村莊里,差不多都有幾口大口井,這些大口井,是全村人賴以生存的生命之源,它年代久遠,一般很少有人能夠說清它開挖于何時,由誰開挖。
這些井基本是這個樣子的:有直徑兩、三米以上的口徑,井壁成圓形,差不多都是用古老的青磚砌成,青苔附壁,映襯出青磚的輪廓;井口成方形,用厚重的青石板拼成,已被歲月打磨得明亮如鏡。
我家的后面就有一口這樣的老井,那時候,每天清早我幾乎都能被鄉鄰汲水的聲音吵醒,大家挑著擔子過來,有木桶、有鐵皮桶圍在井口邊上,等待的,唧唧喳喳地拉著家常;打水的,用井繩把桶續到井里來回搖晃,撲嗵一下把桶卡進水里,如果不是太滿,再提起來往井里蹲上幾蹲,那沉悶的聲音從井筒里飛出來,能傳到很遠;打好水的,嘩啦啦地扯起扁擔,肩起來一路扭著飄然而去。
用帶鉤的井繩鉤掛住水桶在井里打水是個技術活,技術高的,提住水桶搖上兩搖,一下就能把水打滿,技術差的,鼓搗很久也打不滿水,還容易把水桶掉進井里。
這些老井因井口太大而存在很多的弊端,一是不安全。孩子們對老井有個好奇,就是對著老井喊叫,老井能發出清脆的回聲,膽大的孩子站在井沿上,斜著身子往井里喊;膽小的趴在井沿上伸著頭往井里喊,這是我們小時候常做的惡作劇。但大人們對這一行為極為恐懼,因此挨揍的孩子也不在少數。我上小學時,教室離這個井不太遠,有一次課間,我們一幫人跑到井邊玩,班里有一個大個子同學說能從井口上跨過去,我們不信就起哄,結果這小子真的就跨了,可前腳沒踩到對面的井沿,一下就掉到了井里。我們嚇得不知所措就大聲喊叫,幸虧有一個過路的大叔用井繩把他給提了上來。二是不衛生。井口大,沒遮攔,什么都有可能落進去,井里是青蛙、樹葉常年不斷,有時竟然還有屎殼郎,但大家好象對此都熟視無睹,因為大家沒有別的選擇。每過個一兩年,村里有村干部、小隊長看著井里臟東西實在太多了,或者是誰家的豬羊不小心掉進井里了,把水“重度”污染了,就會組織人淘井,找個抽水機先把井里的水抽干,再把人用筐吊下去,把臟東西一點一點清理出來。
想想那時候清理出來的東西,真不知道怎么把水吃下去的。
為什么過去的人不把井口挖的小一點呢?現在想想,可能是以下原因:魯西南地區地下水較深,挖井深度大概要二、三十米才能出水,深度越大,井口越小,施工越難。井壁因為是比較松軟的粘性土和沙土,需要用磚加固,井口太小根本無法支架施工。
一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后,一家一戶都有了壓水井,大口井的作用才逐漸式微,現在農村又通了自來水,更沒誰用老井的水了。
前幾年回老家,見那老井處已被填平,被本家的兄弟蓋上了新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