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時長5-6h(一周)
諾曼談未來產品設計的一本書,重點在人和機器間的溝通(人機交互)。寫得沒有很未來,主要通過對現有智能產品的現狀、問題引入對人機交互的一些思考。下一本計劃讀KK的必然,比較著閱讀。
1.產品現狀
先以案例帶入目前產品的現狀(例如無人駕駛汽車這樣的“智能”產品),當今科技的限制,智能產品正常情況下確能給人類帶來許多幫助,但如有突發情況(例如機器失靈)或許會帶來很大的麻煩。引出人與機器溝通的問題。
2.人與機器的溝通(自然的溝通和不好的溝通)
缺乏共同領域是人機溝通的基本限制(就是沒共同語言,機器說的人不懂,人說的機器不理解,和外星人交流的趕腳),但如果人和機器有共同領域,才可能實現比較好的人機溝通,至少有共同領域是交流的基礎。
之后分別以案例講解了人機自然的互動(例如水沸騰的聲音:自然、有力、有用),以及互動不好的案例(例如飛機”過度自動化“導致飛行員睡著等,一味追求自動,應激反饋不夠可能導致更大的問題)。
3.設計的未來(智慧物品)
設計有增強作用的智慧型物品,幫人類做事,卻不增加生活的壓力。
寫到到這后面邏輯線就有點不太清晰了昂~~
最后的后記蠻有意思的,
阿凱夫作為一個機器人和作者對話,以機器人的視角看待正發生著的一切。例如人類認為我們在利用機器做些無聊反復的工作,然而機器卻認為智慧目前雖不及人類,但一直在接近,對人類依賴已越來越少,記憶力、算數、數理分析又一向比人類厲害。人類的角色在阿凱夫看來就是機器的維修工,就象人類生活中的醫生,出毛病時修修... ...
設計法則摘要(人類、機器視角)
人類設計師設計"智能機器的設計法則:
1.提供豐富、有內涵和自然的信號。
2.具有可預測性。
3.提供一個好的概念模式。
4.讓輸出易于了解。
5.讓使用者持續知悉狀況,但不引起反感。
6.利用自然映射,使互動清楚有效。
由機器發展出來,用于增進與人互動的設計法則:
1.簡化事情。
2.提供人們一個概念模式。
3.提供理由。
4.讓人們以為是他們在控制。
5.反復確定。
6.絕對不要用“錯誤”來形容人的行為(人類采訪者加上的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