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發現終于跟看前面幾本書的感覺不一樣了,為什么這么說呢?老吳之前分享的書有《阿米巴經營》,講的是如何做好企業管理和經營;《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講的是如何讀書;《加速:從拖延到高效,過三倍速度人生》和《格局逆襲》,講的是如何迭代思維,自我奮斗,是不是感覺都具有很強的微觀性。但是在讀《中國優勢》這本書的時候,一個強烈的感覺就是,思維開始跳出自身的局限了,與國家、世界接軌,因為這本書講的就是科技創新的歷史以及科技創新生態產業鏈中的各個參與者,不同國家的應對措施,是不是一下子眼界更加拓寬了呢。
書中的文字并不艱深,很容易讀懂,脈絡非常清晰,作者將全球創新生態的形成劃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是大企業在全球的擴展中,推動了生產制造和工作流程的標準化。然后大企業為了強化核心競爭力,將一些功能轉移出來,催生一批專業能力很強的小型機構,向大企業提供外包服務。最后是互聯網的發展,讓企業功能分化和外包進一步加強,并且大大降低人力和辦公租賃成本,有機結合大企業與小企業之間的密切聯系,所以小企業在當今社會上所具備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見一斑。然而根據作者所說的科技創新發展規律“科研-研發-量產-市場”來看,小企業最難的就是量產,誰能夠擁有量產優勢,誰就可以高效率實現成果轉化。很顯然,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能夠達到這樣量產優勢的地方,不僅因為中國具有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同時中國制造體系足夠開放和創新,只要有新的東西進來,復合市場需求,就能夠在最短時間內鋪向市場。中國優勢在于產品出來之后的量產能力,然而劣勢則在于產品創新的來源,當把握量產能力的優勢之后,并不斷進行產品創新,相信中國在不久的將來會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