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的12月31日晚上,老吳都會在手機app上觀看羅振宇“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直播,因為喜歡這種一個人在演播廳講上4個小時霸占舞臺的感覺。在2020年的跨年演講中,羅胖推薦了好幾本書,《中國優勢》就是其中的一本。這本書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討論中國的科技創新該怎么做,當一本書的寫作從問題出發后,就有了明確的目標導向,致力于向讀者闡述“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所以從全書的構架可以清晰看出寫作邏輯,首先是說世界科技創新的發展史以及一般規律,然后剖析這根科技創新鏈條上各個參與者,并且分析幅射出來的生態環境里各個對象是如何運行的,最后再探討中國未來的科技創新應該如何發展。
在讀到開篇之后,作者就明確給出了科技創新的一般規律,即“科研-研發-量產-市場”,并且高度肯定了企業家在這條產業鏈上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如果沒有企業家發揮出識別、融資、制造和銷售等重要的技術轉化環節的話,任何一項高校的科研成果都無法成為生產力,只能呆在實驗室。而最高效率的科研也只有通過高校的智庫來對接才能實現,企業畢竟是進行技術轉化的地方,如果說讓企業變成自主研發+技術轉化于一體的模式,不是說不行,而是這樣做的效率會很低,無法保證持續性和系統性,甚至本身都不靠譜,因為“勞動分工”和“相對優勢”理論已經為我們給出了答案。這樣是不是就給出我們做企業的朋友們一些很好的啟示呢?多去鏈接高校智庫,盡量保證分工明確,同時找到各自的優勢來發揮。但在這種科技創新的背后,企業家也正在承受巨大的壓力,因為很多科技企業不是“死”在研發的路上,而是“死”在研發完成后量產的前夜。小伙伴們,給企業家們點個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