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被一本書刷屏了,起因是有朋友想要提高溝通能力的書單,很多人推薦了這本《非暴力溝通》。
我看過之后,深深覺得這哪里是一本指導溝通的書啊,這明明是一本提高情商,找回愛,找回自我的書。
這本書提供了具體的行動指南,指導我們如何一步步了解自己和他人,從而打開自己的內心,獲得愛、和諧和幸福。推薦給大家。?
本文包括以下內容:
一、暴力無處不在
1 兩個栗子
2?什么是暴力溝通
3 暴力溝通的原因
二、打開心靈之門的鑰匙
1 非暴力溝通
2 非暴力溝通四要素
1 )觀察,而不是評論
2?)感受,而不是想法
3?)需要,而不是抱怨
4?)請求,而不是要求
三、讓愛融入生活
1?充分表達自己
2?全身心傾聽
3?愛自己
四、看過這本書之后
?------------------------
一、暴力無處不在?
1 舉兩個栗子
先看一個對話:
A:“你怎么看起來不太開心啊?”
B:“我開不開心,你不知道啊?”
A:“你這是什么態度?”
B:“你煩不煩啊?”
A:“你是想找茬嗎?這日子還過不過了?”
這個對話熟悉不?
再來幾個:
“你怎么又遲到了,沒見過你這么不守時的人。”
“你做什么都不行。”
“你寫的東西就是一坨屎。”
“趙麗穎英語都說不好,還好意思代言國際品牌。”
“我應該做得更好的,我總是這么笨。”
這些話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些甚至出自我們自己。
從嘴巴里說出來這些話,似乎得到了一時之快,但聽者是怎樣的一番感受呢?
脾氣再好的人聽了,心里大概都不會舒服吧。?
2 什么是暴力溝通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大多認為“打人”、“殺人”等武力行為才稱得上暴力,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便忽視了語言帶來的“隱蔽的暴力”,然而,這些有時候會給人的精神和心理帶去比身體更大的傷害。
明顯的暴力溝通包括:
1)?暴力說辭:比如臟話、漫罵、詛咒等敵對的話語。
2)?針對性侮辱:比如校園孤立、欺凌事件。
還有一些隱藏的暴力溝通:
3)?道德評判:任何一種行為,如果不符合大眾或者自己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標準,便認為是錯誤的,并進行攻擊。大家還記得上海地鐵蹲著的小姑娘被罵沒教養的事件嗎?
4)?不合理的比較:比如:“別人家子女”“別人家老公”。當你開始比較的時候,批判已經開始了。
5)回避責任:比如“你讓我傷透了心”,“都是他們不對”等。這是淡化個人責任的表現,認為自己的行為是他們導致的。
6)負面情緒:包括指責、嘲諷、否定、命令、負面地評價、貼標簽等,比如“滾”,“真的笨得要死”等,都會讓內心充滿沖突和情緒。
7)強人所難:“你要懂事”,“你怎么能生氣呢?”。這個世界總會有人(包括我們自己)不斷地要求你按照某些想法和標準去改變我們。
此外,“應該努力學習”“應該掙很多錢”“應該把話說好”“把自己調整好”,這種看起來對自己(或他人)的“鼓勵”其實也是苛責自己(或他人)的表現。
這些暴力溝通帶來了沖突、憤怒、矛盾、壓抑,久而久之,心靈之門就封閉起來,人與人(我們與自己)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陽光再不會照進來,溫暖也隨之遠去。
3 暴力溝通的原因
這本書提到,溝通障礙的產生來自于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沖突,這個沖突有兩個底層的原因:
矛盾一:世界動態屬性和語言靜態屬性之間的矛盾
人類本身及其行為的復雜性和矛盾性,決定了人類行為問題具有本質上的不確定性和變化性,由此組成的世界也是動態的。然而,當我們需要用溝通來解決復雜問題的時候,語言卻是靜態的。
同時,當人們面臨無法描述復雜問題的挑戰時,習慣于用評論,貼標簽的方式來簡化表達。由此,矛盾和誤會便產生了。?
矛盾二:自我不善于表達和期望獲得理解之間的矛盾
我們因為傳統文化的原因,大多比較壓抑/逃避自己的情緒,并不太懂得怎樣表達自己的需要,滿足自己的需要。但是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溝通,每個人都有被理解和接納的需求。
因為這些原因,人們之間忽視了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將沖突歸咎于對方,由此暴力便產生了。
《非暴力溝通》為我們提供了打開心靈之門的鑰匙。
二、打開心靈之門的鑰匙
1、非暴力溝通
在暴力溝通方式中,我們被習慣性思維所脅迫,不停地指責、要求、命令他人(或我們自己),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分裂和不滿,阻隔了人們愛心的流露。
而非暴力溝通方式,通過指導我們談話和傾聽的方式,讓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轉而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
非暴力溝通是美國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提出的一種溝通方式,意味著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律、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非暴力溝通是一種提醒,使我們專注于生活的美好。
它帶來的轉變讓我們看到了自己和他人發自內心的聲音。
當我們看到內心的需要時,暴力會自然消退,愛和愉悅會自然流露。
2、非暴力溝通四要素
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在于對四要素的覺察。
1)觀察,而不是評論
觀察是指用語言描述客觀發生的事實。
現實中,我們總是將觀察與評論混淆。誤把自己對他人思想、行為、性格的推測當成事實,所以往往言過其實,造成誤會。
以下幾種情況,你能區分哪個是觀察?哪個是評論嗎?
“小明,你最近一周遲到兩次了,晚上沒休息好嗎?”&“你老是遲到,你太懶了。”
“我最近組織了三次會議,每一次你都說有事情,沒有參加。”&“我發現你總是不愿意配合我工作。”
“我最近做的飯菜,你吃得比較少,有什么原因嗎?”&“你最近吃飯老擺個臉,給誰看呢?”
可以看出,觀察專注于事實,而評論的重心是推測。
還有一種很常見的評論是貼標簽,比如:
評價一個人善良、懶惰、堅強、愚蠢等;
評價一件事情好或者不好?有趣或者無趣?有價值或者無價值?
在缺乏依據的情況下,把對他人的思想、情感或愿望的推測、預測、評論當做唯一的可能和事實,都是暴利溝通的方式。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經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可見觀察的重要性。
觀察是“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也是基礎。
2)感受,而不是想法
感受是我們內心真實情緒的反應。比如:我生氣了,我很傷心,我覺得很失望。
溝通是讓雙方了解彼此的愿望和期待,而通常的情況卻是大家都隱藏自己的感受,以致雙方無法真實地了解彼此,同時還不斷地指責和抱怨對方不理解自己。
然而,想法是自身的一種感覺,比如:“你不愛我。”“你欺負我”。可不要把“我覺得,我感覺”的內容當成事實了。
我們可以通過:“我(感到)......因為我......”這種方式來認識感受與自身的關系。比如:“你沒把飯吃完,媽媽感到失望,媽媽希望你能健康成長。”
學習表達感受的詞匯,通過正確的語言表達出來,可以滿足自己的內心,疏解和轉化自己的情緒,也讓對方了解自己并作出回應。
書中,作者提供了感受詞匯表:
A)?需要得到滿足時:
興奮、喜悅、欣喜、甜蜜、精力充沛、興高采烈、感激、感動、樂觀、自信、振作、振奮、開心、高興、快樂、愉快、幸福、陶醉、滿足、欣慰、心曠神怡、喜出望外、平靜、自在、舒適、放松、踏實、安全、溫暖、放心、無憂無慮
B)需要沒有被滿足時:
害怕、擔心、焦慮、憂慮、著急、緊張、心神不寧、心煩意亂、憂傷、沮喪、灰心、氣餒、泄氣、絕望、傷感、凄涼、悲傷、惱怒、憤怒、煩惱、苦惱、生氣、厭煩、不滿、不快、不耐煩、不高興、震驚、失望、困惑、茫然、寂寞、孤獨、郁悶、難過、悲觀、沉重、麻木、精疲力盡、萎靡不振、疲憊不堪、昏昏欲睡、無精打采、尷尬、慚愧、內疚、妒忌、遺憾、不舒服。
3)需要,而不是抱怨
我們內心會出現種種情緒感受,最根本的原因是自己的內心深處有某種需要沒有被滿足。
比如:
我們感到恐懼,是因為我們需要足夠的安全感;
我們感到憤怒,是因為我們需要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我們感到悲傷,是因為我們需要他人的關懷和安慰;
比如,老婆買完菜回家,一推開門,說:“老公,快來幫忙把菜拿到廚房,我要休息一下。”相信老公會愉快地從沙發上彈起來去幫忙的。
試想一下,如果老婆說:“你人死了嗎?我手都快斷了也不幫下忙。”估計老公會一臉懵逼吧。。。
前者是表達需要,而后者就是抱怨了。其實都是希望搭把手的需求,表達方式不同,效果也截然不同了。
作者在書中提到,人的基本需求有:
A)自由選擇:選擇夢想/目標/方向,自由制定計劃來實現;
B)慶祝:慶祝生命的創造力以及夢想的實現,紀念人生的失落;
C)言行一致:真誠、創造、意義、自我肯定;
D)滋養身體:空氣、食物、運動、休息、住所、觸摸、水;
E)玩耍:樂趣、歡笑;
F)情意相同:美、和諧、激勵、秩序
G)相互依存:接納、欣賞、親密關系、社區、體貼、成長、安全感、傾聽、誠實(使我們認識和超越自己的局限)、愛、信心、尊重、支持、信任、理解。
習慣性忽視自己的女性尤其要重視自己的需要。
(關于需求,還可以參考經典的“馬斯洛需求理論”。)
4)請求,而不是要求
非暴力溝通的最后一步是清楚地表達請求。我們表達地越具體、清楚和正向,也更能夠得到對方積極地回應。
比如:
“我希望你每天抽出半個小時陪我聊天。”而不是“我想讓你多了解我。”
“你可以重復一下你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務嗎?”而不是“我希望你能夠支持我。”
“可以改成在進我的辦公室前,請先敲門好嗎?”而不是 “我希望你尊重我的個人隱私。”
有時候,還要求我們不僅要提出請求,還要提及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比如父母問:
“為什么還不去理發?”
孩子一般會認為這是命令和譴責,但,父母如果說:
“你的頭發這么長,我們擔心會影響你的視線,去理發好嗎?”效果就大不一樣了。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一旦自己提出的請求沒有得到滿足,就進行批判或者職責,就是命令。如果我們想要通過讓對方感到內疚來達到我們的目的,這樣的方式也是一種命令。
非暴力溝通是建立在平等與尊重基礎上的一種溝通模式。
在生活中靈活運用“觀察-感覺-需要-請求-”模型,使我們將溝通中向外要求、指責他人轉變為改變自己的溝通思維習慣,誠實表達自己,關切地傾聽他人,不斷地理解我們和他人的感受和需要,達到情意想通。
三、讓愛融入生活
1、充分表達自己
我們的觀點、想法、感受、需求、立場、態度都需要通過溝通去表達,通過非暴力溝通,我們把焦點專注于內心的感受和需求。
拋棄指責和攻擊,是表達自己的前提。比如:妻子對丈夫說:
“你怎么回事,滿腦子只有工作,從沒想過我。”
這句話是典型的批評和指責,當我們說出“從沒”這樣的詞時,實際上是粗暴地給對方的人格下了定義,這當然會引起對方的反感和反抗。
而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就變成了: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我主動問候你,很少見你主動關心我(觀察),我感到孤單(感受),非常希望能夠得到你的關心(需要和請求)。”
可以看到,第二種溝通方式更容易被接受。當我們應用四個要素去表達自己的需要,發現事情并不是我們想象地那么糟糕。
同時,在表達過程中,需要平和的態度,簡單明了的方式。在交流過程中,如果感受到內心情緒的變化,也要忠實于自己的內心,探尋自己內心情緒背后隱藏著的需求,盡力去感受、聆聽,并通過語言如實地表達出來。
我們因為關注自己的我們愿望和需要,不再停留在“為什么會這樣?”“憑什么如此對待我?”等抱怨的層面,杜絕了抱怨和指責。
即使當我們感到憤怒時,我們也要傾聽和表達自己的憤怒。隱忍和壓制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可能導致負面情緒更加強烈的爆發。
我們憤怒,其實是希望對方理解我們生氣了,但對方并不會因為我們發怒的行為就明白我們生氣的原因。
所以,應用非暴力溝通來表達憤怒:
首先是不要壓抑,專注于我們內心的感受,感知憤怒出現的原因,并分析這種情緒的背后,是內心的哪一種需要沒有得到滿足。
其次,傾聽自己的需要,回歸自己的內心,不是將原因歸咎于他人或者外在因素。
最后,承認自己的感受。承認憤怒并不是承認自己的脆弱,而是直觀地表達自己的愿望和需求。
憤怒并不是事情的終點,內心沒有被滿足的需要才是。
2、全身心傾聽
以前在群里聽到一個妻子抱怨說自己因為帶著小孩在小區超市受到了欺負,回家后告訴丈夫,沒想到丈夫了解了事實之后給她“講道理,擺事實”,結論就是她沒有保護好孩子,沒有保護好自己。雖然妻子也明白了,可是心情仍然很不好。顯然,這個丈夫是不懂“全身心傾聽”的。
當我們遭遇他人的痛苦時,我們常常關注于如何收集足夠的信息去分析和解決問題,急于提出建議、安慰或表達我們的態度和感受,然而,也正是這些阻礙了我們對他人處境的理解,因為,我們這樣做的的時候無疑是在表達“對方做得不夠好”,“對方是錯誤的”,“對方很笨”。
更有甚者,在提出自己的“自認為非常靠譜的建議”之后,認為對方沒有緩解心情,是無理取鬧。
真正的傾聽意味著,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心全意地體會他人,了解他人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并給予反饋,確保我們如實地理解了對方的心意。在這樣的交流中,我們會自然地關注對方的處境和感受。
通過傾聽,我們會更加理解彼此,增加信任感,并在自己不感興趣的交流面前能夠勇敢說“不”,實現更加良性的互動,更加坦誠的交流。
3、愛自己
貼一張漫畫,微博@李彬Binlee。
場景是不是很熟悉?我們很多時候也是這樣:
吃飯的時候,過度關注照片拍得夠不夠美,而不是食物;
旅游的時候,過度關注目的地夠不夠“扎眼”,而不是自己的內心;
購物的時候,過度關注地商品夠不夠檔次,而不是舒適度;
我們為了錢、面子,還為了履行義務和職責,為了逃避懲罰、避免內疚,去做很多事情。
可這些事情真正是我們內心所需要的嗎?
在這本書里,作者提出:行為的動機反應了我們是否愛自己。出于對生命純潔的愛去選擇生活是愛自己的重要體現。
可在生活中,我們往往“不得不”做很多事情。
比如上班,覺得日日加班,瑣碎無趣,但為了薪水,不得不上班。其實大可不必如此悲觀。如果單純只是為了薪水,那可以問問自己,沒有那部分薪水,自己是否可以維持生活,如果不可以維持,那選擇繼續工作,同時尋找另一份工作。同時,告訴自己:我選擇做這個工作,是因為我希望得到收入來維持我的生活。
當我們做錯了事情,我們時常責備自己“我就是一個大笨蛋!”“我怎么總做不好?”或者是“我應該做得更好。”“我不應該那么做的。”
這些都是自責的表現。我們自責是因為“我的行為不符合我的需要(希望)”,但自責無疑是陷入了“情緒的怪圈”,卻對具體的事情沒有任何建設性的幫助。
所以,我們需要愛自己,對需要和價值觀保持清醒,我們不斷地探索,使我們做出的任何選擇都是出于:
1)符合我們的心意;
2)對自己的尊重和愛護。
非暴力溝通方式,讓我們將對他人(或自己)的要求、指責轉變為對心靈、感受和需求的探尋,像《解憂雜貨店》這本書中提到的:
“人的心聲是絕對不能無視的”。
當我們不再回避、壓抑、拒絕的時候,精神暴力會褪去,愛和喜悅就會自然流露。
五、看過這本書之后
1
作者在書中提到:在溝通中,我們不斷地學習和成長,認識了自我和他人的需求,給予愛的關懷,便是生命的美好。
是的,理解了這句話,便會知道:
當朋友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上發布自己的“廚藝作品”,你一定要給予最熱烈的鼓勵,而不是告訴她干辣椒段炒黑了;
當老婆問你她的衣服好不好看時,你一定要回復她:老婆,你在我心中是最美的,你穿上這件衣服很漂亮,而不是說,你隨便怎么穿都差不多;
當孩子要求你陪他做游戲時,你一定要放下手機,認真地陪他,并理解他的想法,而不是認為小孩子的游戲多無聊。
相信我,你開始改變的時候,生活已經開始美好。
2
關于需求,有一個更大的問題是我們常常體會、感受不到自己的感受。更何況需求總是被隱藏得深,不容易被發現。但“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它總會通過各種途徑暴露出來。
比如情緒:
當你感到憤怒時,也許是因為你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
當你害怕時,其實你是需要安全感;
當你覺得孤單時,你是希望擁有更加和諧溫暖的人際關系;
比如語言:
“我開不開心,你不知道啊?”其實,內心想說的是:“我不開心,我想讓你陪我、安慰我。”
“你做什么都不行。”其實,內心想說的是:“我很擔心你的未來,我希望你可以做得更好些。”
比如行為:
推卸責任的習慣,是不愿意承擔責任,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忽視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將自己行為的結果歸咎于他人;
指責他人的行為,也是在于自己內心的需求沒有被看見,沒有被滿足,轉而將自己內心的憤怒轉變為對他人的批判和責罵。
還有一個更生動的例子是,當你肚子餓的時候,往往易怒,暴躁,那也是自己食物層面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引發的。
關于需求,書里面有這樣一段話我很喜歡:
每一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我們生存于世間,在成長過程中體悟自身的神奇,這是造物者給予我們最大的愛。
3
作者在書中“不厭其煩”地介紹非暴力溝通的要素和模式:觀察-感受-需要-請求。而這個模式正好契合情商的基本內容:
識別自己和他人的情緒;
調節自己和他人的情緒;
自我激勵;
所以,如果你想做一個擁有高情商的人,請從嘗試非暴力溝通開始吧。
4
愛豆在他的穿越心智系列:《穿越心智的時光隧道》中寫到:
讀懂自己過去的入口,在當下的覺察。經過一次次的覺察,你會逐漸擺脫舊有模式,新的模式則會越來越自然。而當焦慮慢慢溶解,單純的快樂就會自然而然的浮現出來,如同海浪退去,礁石顯露。
5
看過這本書,絕不要認為自己理解了書中的做法,而覺得自己“可以做到”非暴力溝通。
我想到了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感受自己的內心,做到不揣測、不患得患失,決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們用很長的時間,乃至一生去實踐。
面由心生,境隨心轉。覺察自己的內心,也許是我們改變自己的唯一方式。
6
下一次,如果女票問你:“你在干什么呀?”
你如果還想回復她:“沒干什么?”
我衷心地建議你劃到文章開頭,重新看一遍......
等等,為什么是女票,而不是男票......
同名公眾號:燦若夏花寫的
歡迎關注,歡迎來公號交流。
點個贊唄,愛你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