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決定從微信朋友圈發讀后感,轉移到簡書開始持續的寫,公開的寫,我明白接下來是刻意練習寫作的一年。
去年是在微信朋友圈發讀后感的一年。
劉潤老師說,能力這東西,偷不來,搶不來,要不來,買不來,獲得它的唯一方法,就是用時間來換。
必須是那種,碎片化的,持續性的,有方法的練習,再依賴被老師影響的方法,從頭到尾的讀一本書,圖書館一坐就是一天。
學習本應是一驚一乍的,開心的,偏偏對于學習的錯誤理解,讓那么多的人痛苦并煎熬的學習著。
我明白學習一定會有痛苦和煎熬,但是一直都是痛苦和煎熬,那只能說明根本不懂學習的概念。
概念不是說明白一件事是什么,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概念在不同人那里,理解的截面本就各有偏好。
能簡潔,準確,正確,而且具有指導意義的概念,才能讓人清晰明了的思考問題。
學習的本質是模仿,大腦不是用來記憶的,而是用來思考的。
昨天看財管的計算題,那些公式表達的內容特別簡單,我雖然有點笨,不至于花半個小時弄懂年金是如何計算的。
這里不講老師是如何照本宣科的念書,突然有一天的感受是,在課堂上聽課就像吃方便面,每天都吃方便面,能有什么營養,還降低食欲,令人越發的提不起對學習的興趣。
用高效而可怕的努力,去換取能力,個人成長有人用走的,有人用跑的,可有的人能開車。
車是工具,不同人成長的選擇方式和速度,人的認知水平和外部環境時刻影響著。
如果腦子里沒有某個概念,和那個概念相關的事人根本不會考慮,比如說上火,美國人文化里沒有上火的概念,他們頂多用發炎來替代,中國關于上火的起因,笑話,治療方法,美國人很難理解。
因此可以推導,概念越少,能思考的事情就越少,思考工具缺乏,眼界狹小,想看外面世界的井底蛙不愿意爬出來,會發生什么,我的想象力已經不夠用。
人在做出決定的時候,一般情況不是理性決定,有攀比就會有決策。
去年開始寫文章,今年參加劉潤老師的線下大課,以后可能是朝夕相處的工作,打配合,要比較的地方更多,我想互相促進的力度和廣度及深度會更強。
人只有在特定的情況下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旦特定的情況發生變化,自己想要的就會變得不清晰,失去目標,變得迷茫。
在沒有發現變化時,換幾個特定的環境去感受,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是環境在變,我們可以勇敢的選擇環境,走出迷茫。
人的本能,懶惰,拖延,忌妒,沒辦法根除,善加利用,老師說,潮水能發電,也能泛濫成災。
和他的攀比會刺激著我們往更快的軌道上成長,往更高的位置上攀升。
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