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利歐的《原則》在我們老祖宗面前弱爆了

深刻理解人性

人性,包括人的思維模式與習慣,言行的動機與出發點等。

深刻理解人性是一切工作能夠達到預期成效的最深層次的保障,無論是制定公司規章制度(激勵與約束機制)和業務流程(合規與管控),還是作為領導者或管理者識人用人和有效推進其他各項工作。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故圣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義,明于其利,達于其患,然后能為之。——《禮記》

譯文:圣人能夠把天下當作一個家庭,把整個中國團結成一個人一樣,這并不是主觀臆想,一定是由于圣人了解人的實情,通曉人的大義,明白人的利益,懂得人的憂患,然后才能做到的。

原文: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中庸》

譯文:只有至誠懇切的人,才能盡力發揮他天賦的本性到達極致;能盡他自己的本性,就能盡知他人的本性;能盡知他人的本性,就能盡知萬物的本性;能盡知萬物的本性,就可以贊助天地萬物的化育;能贊助天地萬物的化育,就可以與天地并列為三了。

原文:好利惡害,夫人之所有也。——《韓非子》

譯文:好利惡害,是人固有的本性。

原文: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惡,故賞罰可用;賞罰可用,則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韓非子》

譯文:凡是治理天下,必須依據人情。人之常情,有喜好和厭惡兩種趨性,因而賞和罰可據以使用;賞和罰可據以使用,法令就可據以建立起來,治國政策也就進而完備了。

原文: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孟子》

譯文:做了卻不知道為什么要做,習以為常卻不知其所以然,終生都順著這條道走,卻不知道這是條什么道,這種人是普通人。

原文: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

譯文:理解我的說我心有所憂,不理解我的說我必有所求。

對人性的理解有偏差或逆人性而為,各項工作的結果可能會適得其反。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逆人心,雖賁、育不能盡人力。——《韓非子》

譯文:違背人心,即使孟賁、夏育也不肯多出力氣。

對人性,以疏導的方式引導,要比以堵截的方式壓制更好。

丹尼爾·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以及理查德·H·塞勒和卡斯·R·桑斯坦的《助推》,是理解人的思維模式,以及如何利用這種洞見來引導人做出最佳決策的經典教材。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孟子》

譯文:禹治水,只是順應水勢,因勢利導,看來就像無所作為。


工作態度

1.不急功不近利

將集體利益和團隊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個人利益來源于集體利益、團隊利益。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欲利而身,先利而君;欲富而家,先富而國。——《韓非子》

譯文:想讓自己得利,必先讓你的國君得利;想讓自家富欲,必先讓你的國家富欲。

不急于求成,不急功近利,不要貪圖小利,因小失大。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

譯文:孔子說:“不要追求速效,不要只看見小的利益。如果急于求成,就不能達到目標;如果只看見小的利益,就成就不了大事。”

遇到危難,要勇于承擔,不臨陣退縮;遇到功勞和利益,先將機會讓予他人,不掙功搶利。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論語》

譯文:有仁德的人遇到困難的時候做在前,獲取成果的時候退在后,這可說是仁了。

原文:臨財毋茍得,臨難毋茍免。——《禮記》

譯文:遇到錢財不要希望茍且求得,遇到危難不要企圖茍且求免。

2.自查自省

工作出了問題,先從自身找原因,先看自己在其中的失誤和責任,不一概推脫,這才是建設性的和有信服力的。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周易》

譯文:君子看見美好的行為就心向往之,有過錯就迅速改正。

原文: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ɡǔ),反求諸其身。”——《中庸》

譯文:孔子說:“射箭很有些類似君子之行,沒有射中靶心,不去其他地方找原因,而是返回來查找自身的原因。”

原文: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孟子》

譯文:行仁好比射箭一樣,射箭應先端正自己的姿態而后放箭。如果沒有射中,不埋怨那些勝過自己的人,反躬自問罷了。

原文: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只是反求于自己(的是非),小人則一味追究別人(的是非)。”

原文: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孟子》

譯文:凡是行為有不能達到預期效果的,都反過來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己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歸向他。

原文: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zhuì)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孟子》

譯文:反省自己而覺得理虧,即使面對的是穿寬大布衣的貧民,我怎么能不害怕呢?反省自己而覺得理直,即使面對的是千萬人,我也勇往直前。

原文: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論語》

譯文:我沒見過能看到自己的過錯而在內心自責的人。

原文:人病舍其田而蕓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孟子》

譯文:人們的毛病就像是舍棄自己的田地卻去耕種別人的田地,因為他們要求別人的很多很嚴,但要求自己的卻很少很輕。


工作意識與方法

1.變革與精進意識

要擁抱變化與變革。

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與挑戰,需要自我變革;公司自身也需要不斷地提升和變革自己,不斷地學習、探索和應用最佳實踐。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周易》

譯文:《周易》的道理是,窮極就出現變化,變化就能暢通,暢通就可以長久。

原文:《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周易》

譯文:《革》象征著除去陳舊。《鼎》象征著取得新食。

原文: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韓非子》

譯文:要因時制宜,時代不同情況不同,解決問題的手段和方法也應變化。

個人也需要不斷地學習、總結、反思、成長。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學》

譯文:商湯鐫刻在洗澡盆上的銘文說:“如果能夠在今天洗凈污垢,自我更新,那么就要每天都進行自我更新,不可有所間斷。”

原文: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

譯文:孔子說:“看到賢能的人,就要想著向他們看齊;看到不賢能的人,就要反省一下自己(看有沒有同樣的毛病)。”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譯文:孔子說:“幾個人一塊走路,其中一定有我可以師法的人;選擇他們好的方面來學習,他們不好的方面就改正掉。”

2.憂患、危機與風險意識

不可安于現狀,因為新的競爭對手或替代產品隨時出現,客戶也有可能棄我而選擇其他合作伙伴。公司不進則退,甚至會被顛覆或淘汰。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

譯文:一個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原文: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周易》

譯文:所以君子應該在安居其位時不忘記危險的存在,在家國存在時不忘記有可能會遭受滅亡,在天下大治時不忘記會有動亂的隱患。這樣,自身才可能安居其位,國家才能保持長久。

原文: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孟子》

譯文:一個人,錯誤常常發生,才能改正;心志困苦,思慮阻塞,才能有所奮發而創造;表現在面色上,吐露在言語中,才能被人了解。一個國家,國內沒有具有法度的大臣和足為輔弼的士子,國外沒有相與抗衡的鄰國和外患的憂懼,經常容易滅亡。這樣,就可以知道憂愁禍患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樂足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原文: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周易》

譯文:君子思慮可能出現的禍患而預先做好防備。

原文: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周易》

譯文:君子整天健強振作不已,直到夜間還時時警惕慎行,這樣,即使面臨危險也免遭咎害。

原文:《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論語》

譯文:《詩經》里說:“小心呀!謹慎呀!就像站在深淵的邊上,就像踩在薄薄的冰面上。”

公司務必注意風險管理,避免在規章制度、業務流程、內審內控、識人用人方面出現大的閃失和漏洞。

日常管理,需要對一些重要環節或重大事項保持警惕,明察秋毫,防微杜漸,避免量變引起質變。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孟子》

譯文:《太甲》也說過:“天降的災害還可以躲避,自己做的孽,逃也逃不了。”

原文:肉腐出蟲,魚枯生蠹(d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荀子》

譯文:肉腐爛后就會生蛆,魚枯死后就會生蛀。懈怠散漫,忘乎所以,災禍就要發生了。

原文: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周易》

譯文:臣民殺害君王,兒子殺害父親,并非一朝一夕的原因所致。其作惡的由來是逐漸形成的!只不過是君王和父親沒有及早地辨清真相。

日常工作中,說話辦事要保持小心謹慎的心態,不可口無遮攔、麻痹、馬虎、大意。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此謂一言僨(fèn)事,一人定國。——《大學》

譯文:這就是所說的說錯一句話可能導致事業失敗,謹慎處理就能安邦定國。

原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

譯文:明智的人不隨便說話,隨便說話的人沒有真知灼見。

原文:駟不及舌。——《論語》

譯文: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3.有所為有所不為

在職場里,要知道哪些該做,哪些不做更好(以靜制動),哪些應該自己做,哪些應該交予(授權)他人做。有時候,不為是最好的作為。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孟子》

譯文:人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4.勞力前先勞心

工作中切忌只低頭拉車不抬頭看路,在動手之前多動腦。稍微動動腦,想想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或工作方法,可能就會對你需要付出的時間、精力、體力帶來大的節省,最終的工作成果帶來大的提升。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孟子》

譯文:有的人勞動腦力,有的人勞動體力;腦力勞動者統治人,體力勞動者被人統治;被統治者養活別人,統治者靠人養活。這是普天之下通行的道理。

5.張弛有度

規章制度的制定,業務流程的設計,日常的運營管理工作……都要張弛有度。什么地方什么時候應該緊,什么地方什么時候應該松,都要根據經營管理的需要、具體環境和形勢的變化而靈活調整,不可教條。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禮記》

譯文:光讓人民緊張而不讓松弛,即使文王、武王也是不能做到的;光讓人民松弛而不讓緊張,文王、武王是不會這樣做的。有時緊張,有時松弛,勞逸結合,這才是文王、武王的治民之道。

工作分工亦是,有人唱紅臉,有人唱白臉,在調和與配合中達到利益均衡。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春秋》

譯文:用寬大調節嚴厲,用嚴厲調節寬大,政事因此調和。

6.工作流程

了解公司的業務流程,把握工作的先后銜接順序(哪些工作需要前置,哪些工作需要后置;哪些工作可以并行做,哪些工作需要串行做)和事情的輕重緩急。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大學》

譯文:天地萬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開始和終了,能夠明白本末、終始的先后次序,就能接近大學所講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7.工作計劃

做計劃的重要性,有計劃總比沒計劃好。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君子以作事謀始。——《周易》

譯文:在事情開始之前就應該認真思考,以免導致不良的后果。

原文: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jiá),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中庸》

譯文:做一切事情,預先有準備才能成功,預先沒有準備就會失敗。例如,說話預先有準備就不會失言,做事預先有準備就不會困窘,行動預先有準備就不會出問題,預先進行道德修養就不會陷入窮困的境地。

原文:備豫不虞(yú),古之善教也。求而無之,實難。——《春秋》

譯文:預先準備好就沒有憂慮,這是古代最好的教導。臨時去請求而沒有得到,這會處于困境。

計劃除了考慮順利的情況、最好的情況,也要考慮不順的情形、最壞的情形,這才是好計劃。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無平不陂(bì),無往不復。——《周易》

譯文:凡事沒有始終平坦而不遇到險阻的,沒有始終往前而不反復的。

計劃執行過程中,要有定期評估安排,審時度勢,必要時斷然止損,不可因沉沒成本而損上加損,錯上加錯。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不勝而往,咎也。——《周易》

譯文:不會取得勝利,卻仍然執意前往,這必然會招致災禍。


說話辦事

1.溝通

溝通要注意范圍和對象,哪些信息可以公開,哪些信息需要保密,公開要公開到什么程度,保密要保密到什么程度。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

譯文:孔子說:“可以跟他談論卻不跟他談論,就錯過了這個(可以談論的)人;不適合同他談論卻偏又同他談論,就辜負了這番話。智慧的人既不錯過可以談論的人,也不會講不適宜講的話。”

注意溝通的內容、時機和方式。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侍于君子有三愆(qiān):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gǔ)。——《論語》

譯文:和人相處要避免三種過失:不該自己說話的時候插話,叫做毛躁;輪到自己說話的時候不說,叫做隱瞞;不注意人的臉色自說自話,叫做眼瞎。

溝通要坦誠。不怵講事實,不提供片面、虛假、錯誤或過時的信息誤導員工。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恐沈于眾,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邇,其猶可撲滅?——《尚書》

譯文:用不實之辭來恐嚇蠱惑民眾,就像大火在原野上燃燒起來,連接近都無法接近,還能夠撲滅嗎?

2.說話算數與執行力

說話避免空談或說大話,要切中主題與要害,做事要有落實力、執行力。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周易》

譯文:君子應當言之有物,行事有恒心。

原文:言必先信,行必中正。——《禮記》

譯文:講話必以信用為先,行為必定中正不偏。

原文:小信誠則大信立。——《韓非子》

譯文:做小事情講信用,就能夠建立起很大的信用。

公司領導者或管理者不對員工或下屬輕許諾言或擅做承諾,因為有些諾言或承諾你可能沒有足夠的能力兌現,也可能沒有完全的權限兌現。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墨子》

譯文:從事政務的人,嘴上說的,自己一定要做到。

原文: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論語》

譯文:孔子說:“古人不輕易把話說出口,是因為他們以說出來做不到為可恥啊。”

原文:有言不信,尚口乃窮也。——《周易》

譯文:講話別人不相信,因崇尚空談,不務實際,無人信任,自致窮困。

原文: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老子》

譯文:輕易承諾必然很少守信用,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必然遭受很多困難。

原文: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

譯文: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真不知道他是否可以(做成事)。

職場里,集體利益和盡職盡責是言行的最高準繩,如果發現有些諾言繼續兌現或有些工作繼續推進的話反而對公司或集體不利,有那就應該明智地終止,但要做必要的解釋與溝通。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言必信,行必果,硁(kēng)硁然小人哉!——《論語》

譯文:說話必定有信用,行為必定果決,這是不管是非曲直的固執小人!

原文: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孟子》

譯文:通達的人說話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結果不可,只要合乎道義就行。

3.以透明為假設的自律

公司管理實踐要以透明為原則、為假設。即使在不為人知的情況下做出的決策或行為,也要考慮到將來一旦被放到桌面上公開后是否仍然經得起推敲、質疑和評判。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中庸》

譯文:因此,君子總是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保持警戒謹慎,在別人聽不到的地方常存敬畏之心。人們內心的想法,沒有比在幽暗之處更容易表現的了,沒有比在細微的事情上更容易顯露的了,所以君子特別謹慎于他人不知而己所獨知的地方。

原文:《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中庸》

譯文:《詩經·大雅·抑》說:“看你在屋內獨處的時候,尚且無愧于昏暗的角落。

原文: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大學》

譯文:曾子說:“就好像有十只眼睛在看著你,十只手在指著你,這多么可怕呀!”

職場里,當面不說的話最好背后也不要說。你在跟一個人談論第三個人的時候,要跟第三個人在場一樣地注意自己所說的話。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言人之不善,當如后患何?——《孟子》

譯文:經常背后說人家缺點,招來了后患怎么辦?

4.公平公正

公平、公正、無私是領導者或管理者威信力的保障。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

譯文:孔子說:“只有仁者能公正無私地去喜愛人、憎惡人。”

原文: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尚書》

譯文:沒有偏心,不結朋黨,王道坦蕩寬廣;不結朋黨,沒有偏心,王道平坦易行;不反不亂,不偏不倚,王道就會正直大公。

公司的獎懲要公平公正。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聞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順人而明賞罰。——《韓非子》

譯文:聽說古代善于用人的君主,必定會遵循天道順應人情并且賞罰分明。

原文:賞罰者,利器也。——《韓非子》

譯文:賞罰是銳利的武器。

原文:爵祿生于功,誅罰生于罪,臣明于此,則盡死力而非忠君也。——《韓非子》

譯文:爵位和俸祿來自功勞,殺戮和懲罰來自罪行,臣子明白這個道理,就會賣命出力而不對君主效私忠。

原文:善人賞而暴人罰,則國必治。——《墨子》

譯文:如果能做到好人就獎賞,壞人就懲罰,那么國家就一定能安定。

原文:明主賞不加于無功,罰不加于無罪。——《韓非子》

譯文:開明的君主獎賞不會加給沒有功勞的人,懲罰不會加給沒有罪過的人。

原文: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

譯文:刑罰不得當,民眾就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

原文:若茍賞不當賢而罰不當暴,則是為賢者不勸而為暴者不沮矣。——《墨子》

譯文:如果獎賞的不是真正賢能的人,懲罰的不是真正作惡的人,那么賢能的人就會得不到勉勵,而作惡的人就會得不到阻止了。

原文:利所禁,禁所利,雖神不行。譽所罪,毀所賞,雖堯不治。——《韓非子》

譯文:應當禁止的,反而使其得利,對于有利的,反而加以禁止,即便是神,也不能辦好事情;該懲罰的,反而加以稱贊,該獎賞的,反而加以詆毀,即便是堯也不能治理好國家。

公司的薪酬待遇的分配也要公平公正,按勞分配,按貢獻分配,按價值分配。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君子以裒(póu)多益寡,稱物平施。——《周易》

譯文:君子對待事物的態度是削減過多的,補充不足的,權衡事物,然后公平地施予。

5.掌握好度

在工作中與人交往,凡事留有余地和空間,掌握好距離和度,不能把事做絕了。一方面自己避免觸碰腐敗或不廉潔的紅線,另一方面不要硬性要求員工的獻身和奉獻精神,而讓其成為一種覺悟。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君子不盡人之歡,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禮記》

譯文:作為君子不能毫不收斂地盡情地接受別人對自己的歡迎款待,同時也不能過分地要求別人對自己無限的忠誠,這樣才能保全交情。

原文:仲尼不為已甚者。——《孟子》

譯文:孔子不做過火的事情。


識人用人

1.人才配置

公司要重用既有良好的品德又有優秀的工作能力與技能的人,摒棄將個人利益置于公司利益之上和不思進取、混日頭的人。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繼自今立政,其勿以憸(xiān)人,其惟吉士,用勱(mài)相我國家。——《尚書》

譯文:從今以后設立官員,千萬不可任用貪利奸佞的小人,應當任用善良賢能的人,從而讓他們努力治理我們的國家。

原文: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論語》

譯文:舉用正直的人,置于邪惡的人之上,那么百姓就會服從;舉用邪惡的人,置于正直的人之上,那么百姓就不服從。

原文:夫尚賢者,政之本也。——《墨子》

譯文:尊重賢才,是為政、治國的根本。

原文: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墨子》

譯文:國家如果有眾多賢良的士人,國家的政績就會做到很大。

原文:得意,賢士不可不舉;不得意,賢士不可不舉。——《墨子》

譯文:國家安定的時候,不能不去舉用賢能;國家不安定的時候,也不能不去舉用賢能。

原文: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墨子》

譯文:有能力就去舉薦他,沒有任何能力,就要去免去他的職位。

原文:無教逸欲有邦。——《尚書》

譯文:不要使貪圖安逸和私欲的人擁有國家。

原文:小人勿用,必亂邦也。——《周易》

譯文:小人不可信用,一旦信用就一定會導致邦國動亂。

原文:比之匪人,不亦傷乎?——《周易》

譯文:和最壞的人親和,不也是可悲的嗎?

原文: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大學》

譯文:發現賢人卻不能舉薦提拔,或者舉薦提拔了卻不能優先任用,這就是怠慢;發現不善的人卻不能黜退,或者黜退了卻不能把他遠遠地驅逐,這就是過錯。

重用有憂患和危機意識,存敬畏之心,有魄力又能做到謹慎,多謀善斷的人。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子曰:“暴虎馮(pínɡ)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論語》

譯文:孔子答說:“赤手搏虎,徒步過河,哪怕死了都不感到后悔,這樣的人,我是不會跟他共事的。(我喜歡的人)一定是面對事情的時候,內心能有所畏懼,出謀劃策(周全,因而)常常能夠成功。”

用人要講求其實際表現與過往業績,而避開只會夸夸其談、紙上談兵的人。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任功,則民少言;任善,則民多言。——《韓非子》

譯文:委任那些在農戰中有功勞的人,那么民眾就少說空話;委任那些所謂的講仁義道德的善良人,那么民眾就多喜歡空談。

雖不能說人才多多益善,但人才在公司全體員工中的占比越多越好。人才不是指市場上最貴的,也不是指市場上最有能力的,而是最適合公司崗位需求和可預見的將來公司進一步發展的。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鎰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墨子》

譯文:大江大河中的水,不是僅僅從一個源頭來的;價值千金的皮衣,不是用一只狐貍的毛制成的。

在人力資源配置時,要注意人的能力、技能要與崗位需求相匹配,用人所長,不能大材小用,也避免小材大用。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梁麗可以沖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騏(qí)驥(jì)驊(huá)騮(liú)一日而馳千里,捕鼠不如貍狌(xīng),言殊技也;鴟(chī)鵂(xiū)夜撮蚤,察毫末,晝出瞋(chēn)目而不見丘山,言殊性也。——《莊子》

譯文:梁棟之大可以用來沖撞城墻,但不能用來堵塞鼠穴,說明使用的器具不同;像騏驥驊騮一類的良馬,它能一日奔馳千里,但讓它捕鼠遠不如野貓和黃鼠狼,說明各自的技能不同;貓頭鷹夜間能夠抓取跳蚤,明察秋毫,但白天出來,瞪著眼睛卻看不見大山,說明各自的性能不同。

原文: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wǎn)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莊子》

譯文:孔子來到武城,聽到彈琴唱歌的聲音。孔子微笑著說:“殺雞何必用牛刀呀?”

原文:今且有人于此,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莊子》

譯文:隋侯之珠,價值連城。倘若用它來彈射千仞之雀,則得不償失,其功用遠比不上一顆普通的彈丸。

要人承擔多大的責任,就要給他相應的職位和權限。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論語》

譯文:名分不符其實,言語就不順于理;言語不順于理,事情就做不成。

不要太依賴經驗或有經驗的人,年輕人可能有更好的想法或沖勁,要給他們機會。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論語》

譯文:年輕人令人畏懼,怎么知道他們的將來比不上現在這輩人呢?

對品格不好、領導與管理智慧欠缺、知識和技能不足、不具備勝任力的人予以重用,是很危險的。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少而任重,鮮不及矣。——《周易》

譯文:德行微薄而居位尊貴,智慧微小而企圖很大,力量微弱而任務重大,很少有不遭受災禍的。

原文:“鼎折足,覆公餗(sù),其形渥,兇。”言不勝其任也。——《周易》

譯文:“鼎器折斷了鼎足,王公的美食被傾覆于地,地上和鼎器也被濡濕,有兇險。”講的就是力不能勝任的情況。

原文:夫德不稱位,能不稱官,賞不當功,罰不當罪,不祥莫大焉。——《荀子》

譯文:如果德行與其位置不相稱,能力與官職不相稱,賞賜與功勞不相稱,處罰與罪行不相稱,那就成了最大的不吉祥。

原文:小知不可使謀事,小忠不可使主法。——《韓非子》

譯文:有小聰明的人不可讓他謀劃政事,只知忠于私利的人不可讓他掌管法制。

原文:褚(chǔ)小者不可以懷大,綆(gěng)短者不可以汲深。——《莊子》

譯文:小袋子裝不下大東西,短井繩提不來深井水。

2.識人標準與方法

要招聘和任用與公司價值觀相符的人。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

譯文:所持的道不同,就不互相商議。

職場里考察一個人應當著重三方面:他做事的動機和出發點,他的工作方法,他的責任心。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哉?”——《論語》

譯文:孔子說:“看一個人做事的根據是什么,所遵從的路線是什么,所能安然處之的是什么。這個人的品德又豈能還有所隱藏呢?”

識人不只觀其表面,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凡人心險于山川,難于知天。天猶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長若不肖,有順懁(xuān)而達,有堅而縵(màn),有緩而悍。——《莊子》

譯文:人心比山川還要險惡,比預測天象還要困難;自然界尚有春夏秋冬和早晚變化的一定周期,可是人卻面容復雜多變,情感深深潛藏。有的人貌似老實卻內心驕溢,有的人貌似長者卻心術不正,有的人外表拘謹內心急躁卻通達事理,有的人外表堅韌卻懈怠渙散,有的人表面舒緩而內心卻很強悍。

原文:觀人之所肅,非行情也。——《韓非子》

譯文:在公開場合觀察到的人們的恭敬表現,并不是他們行為的真實情況。

考察一個人,不光聽他說什么,更要看他的實際行動(執行力)。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

譯文:孔子說:“一開始我判斷一個人,聽了他說的話就相信他是能做到的;現在我衡量一個人,聽過他的話還要再繼續觀察他的行為。”

通過過錯的性質可以考察一個人:因為能力、技能或經驗不足而犯的錯,因為一時疏忽、麻痹大意而犯的錯,因為缺乏責任心而犯的錯,因為故意違紀而犯的錯……嚴重程度是不一樣的,對一個人本質的揭示程度也是不一樣的。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論語》

譯文:人的過失,可以各個歸入不同的類別。只要審察那人的過失,就能知道他是哪一種人了。

原文:子夏曰:“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論語》

譯文:子夏說:“重大節操是不能逾越界限分毫的,作風上的小節有點出入可以允許。”

公司要提防好好先生,因為他們平衡不好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之間的關系,做不出困難的決定,尤其不能把他們放在資源分配和控制類的崗位上。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子曰:“鄉愿,德之賊也。”——《論語》

譯文:孔子說:“沒有真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大害啊。”

原文:且子獨不見夫桔(jú)槔(gāo)者乎?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彼,人之所引,非引人者也。故俯仰而不得罪于人。——《莊子》

譯文:再說你偏偏沒有看見過桔槔汲水的情形嗎?人們牽引繩子,它便俯下;人們放開繩子,它便仰起。它是被人所牽引的,不是牽引人的,所以它任人俯仰,而不會得罪人。

摒棄欺上瞞下、拉幫結派、不顧集體利益只貪圖私利或保全自己、打壓不同聲音、文過飾非的中層管理者。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譽乎民,不恤公道通義,朋黨比周,以環主圖私為務,是篡(cuàn)臣者也。——《荀子》

譯文:上不忠于君主,下善于在民眾中騙取聲譽;不顧有利于公家的原則和普遍適用的道義,拉黨結派互相勾結,把封鎖蒙蔽君主、圖謀私利作為自己的主要事務:這是篡奪君權的臣子。

原文:從命而利君謂之順,從命而不利君謂之諂;逆命而利君謂之忠,逆命而不利君謂之篡;不恤君之榮辱,不恤國之臧否,偷合茍容以持祿養交而已耳,謂之國賊。——《荀子》

譯文:服從君主的命令而有利于君主叫做順從,服從君主的命令而不利于君主叫做諂媚;違抗君主的命令而有利于君主叫做忠誠,違抗君主的命令而不利于君主叫做篡奪。不顧君主的榮辱,不顧國家的得失,只是茍且迎合君主、無原則地求取容身,以此來保住自己的俸祿、去豢養結交的黨羽罷了,這種人叫做國家的奸賊。

原文:拒諫飾非,愚而上同,國必禍。——《荀子》

譯文:拒絕勸諫又文過,愚昧附和君主,國家一定會遭禍。

3.聽取匯報

領導者或管理者不要只依賴或止步于直接下級的工作匯報,要探查到起碼更下一級,要多渠道了解實情。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觀聽不參則誠不聞,聽有門戶則臣壅(yōng)塞。——《韓非子》

譯文:君主觀察和聽取臣下的言行,如果不加驗證,就不會知道實情;如果偏聽偏信,就會受到臣下的蒙蔽。

4.聽取建議

領導者或管理者需要思想開放(開明),聽得進去不同的意見、觀點或建議,這才能同時充分利用人手和人腦的力量。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從善如流,宜哉!——《春秋》

譯文:聽從好的意見好像流水一樣,這是應該有功的啊!

原文:夫良藥苦于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聽之,知其可以致功也。——《韓非子》

譯文:良藥苦口,但聰明人卻要努力喝下去,這是因為他知道喝下去后能使自己疾病痊愈;忠言逆耳,但明智君主愿意聽取,這是因為他知道由此可以獲得成功。

5.績效考核

員工的工作表現或業績難免波動起伏,不因一時的表現好就提拔重用,也不因一時的表現差就降職淘汰。路遙知馬力,放長一點時間來考察一個人。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日中則昃(zè),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于人乎?——《周易》

譯文:太陽正居中天必將西斜,月亮圓滿盈盛必將虧蝕,天地大自然有盈滿有虧虛,都在一定的時節更替著消亡與生息,又何況人呢?

高級(管理)人才一般從事的是計劃、組織、領導、控制、決策等工作,隱性工作多,潛在價值大,見效時間長;一般人才通常從事的是日常具體的執行工作,顯性工作多,見效快。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千里之馬時一,其利緩;駑馬日售,其利急。——《韓非子》

譯文:千里馬很長時間才有一個,所以鑒定的利益來得慢;普通的劣馬每天都有買賣,鑒定的利益來得快。

6.客觀理性

對一個人的評判要客觀公正,不偏頗,不以偏概全,避免光環效應。人無完人,欣賞一個人,也要意識到他的缺點;一個人讓你有不滿意的地方,也要看到其優點與價值。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禮記》

譯文:喜歡他并且知道他的短處,憎恨他并且知道他的善處。

原文: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大學》

譯文:所以,喜歡一個人的同時知道他的缺點,厭惡一個人的同時知道他的優點,這種人天下很少啊。

原文: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

譯文:君子不根據一個人的言辭就推舉他,也不因為一個人品德不好就全部否定他的言辭。

原文: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可以從小的方面去賞識他,卻可以經得住大的委任。小人不可以經受大的委任,卻可以從小的方面去稱賞他們。

原文:良弓難張,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良才難令,然可以致君見尊。——《墨子》

譯文:好的弓雖然難以拉開,但是能射的高、扎的深;好馬雖然難以駕馭,但是可以背負更多的東西,跑更遠的路;賢良的人才雖然難以驅使,但是能夠使國君更加受人尊敬。

原文: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會敗壞道德。小事情不忍耐,會毀壞大謀略。”

原文:忘我大德,思我小怨。——《詩經》

譯文:我的好處你全忘,小的毛病全記起。

原文:不以一眚(shěnɡ)掩大德。——《春秋》

譯文:不因為一件小錯而抺殺別人的大的功績。

對人的評價,避免陷入群體思維。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論語》

譯文:大家都厭惡他,我必須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歡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員工激勵

珍惜人才,就要給人才相應的薪酬、福利待遇,以及職業成長與發展機會。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才難,不其然乎?——《論語》

譯文:人才難得啊,難道不是這樣嗎?

原文:入國而不存其士 ,則亡國矣。——《墨子》

譯文:治國而不優待賢士,國家就會滅亡。

公司對員工的激勵,金錢很重要,但又不可只依賴金錢等物質獎勵,還要綜合精神獎勵、責任感、使命感、成就感等。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利之所在,皆為賁(bēn)、諸。——《韓非子》

譯文:有利可圖,人們就會忘乎所以,勇猛得像古代勇士孟賁、專諸一樣了。

原文:利之所在,民歸之;名之所彰,士死之。——《韓非子》

譯文:人民為了利益而歸順,戰士為了名譽而戰死 。

原文: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論語》

譯文:孔子說:“為追求利益而行動,就會招致更多的怨恨。”

公司的激勵措施要有足夠的吸引力,但又要量力而行,不可鋪張浪費。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論語》

譯文:君子施惠于民而自己無所耗費,使喚百姓而百姓不怨恨,有意欲而無所貪求,安泰而不驕傲,威嚴而不兇猛。


團隊建設

多做凝聚團隊的事情,增強向心力和團隊士氣,減少隔閡與誤解,對害群之馬絕不姑息。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譯文: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有利的地勢不如人心所向,上下團結。

原文: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xiù)如蘭。——《周易》

譯文:若兩個人能同心同德,其力量就可以如切斷金屬的利刃一樣強有力。心意相同而說出的話,其氣味如同蘭草一樣芬芳。

原文:一目之視也,不若二目之視也;一耳之聽也,不若二耳之聽也;一手之操也,不若二手之強也。——《墨子》

譯文:一只眼睛所看到的,不如兩只眼睛所看到的;一只耳朵聽到的,不如兩只耳朵聽到的;一只手操拿,不如兩只手強。

要與員工適當分享經營收益,營造雙贏的局面。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大學》

譯文:所以,國君聚斂財富就會使民心離散,散財于民則會使民心聚集。


人才培養

1.重視人才培養

領導者或管理者的職責,除了帶領下屬或團隊把工作做好或完成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職責是培養和培訓下屬或團隊,幫助其提高知識、技能、意識、方法,擴展職業機會。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禮記》

譯文:玉不雕琢,就不會成為器物;人不學習,就不會明白道理。所以古代君王建立國家,治理人民,總以教學為首務。

原文: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論語》

譯文:孔子說:“(把所聞所見都)默默地記在心里,學習而不感到厭煩,教育別人也不覺得疲倦,我哪里做到了這些呢?

2.培養方法

培養人,要給學習和鍛煉的機會,要啟發和引導,而不是直接告訴答案,也就是授人以漁。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子曰:“不憤不啟,不悱(fěi)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

譯文:孔子說:“如果學生沒有到了內心欲得未得的急切狀態,不要主動去提示他;如果沒有到了心有所動而無法表達的程度,不要直接去告訴他;如果向他展示了一面,他不能推知其他三面(以作為回應),就不宜再繼續對他講了。”

選擇培養的對象,也要看他是不是可塑之才,有沒有學習和領悟的能力。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

譯文: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對他說高深的道理;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對他說高深的道理。

原文: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wū)也。——《論語》

譯文:腐朽的木頭不能雕刻,糞土般的墻壁不能粉刷。

原文: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莊子》

譯文:對于井中之蛙不能和它談論大海,這是由于它局限在井中很小的地方;對于夏生秋死的昆蟲不能和它談論結冰的事情,這是由于它的生命局限在很短的時間;對于淺陋偏執的人士不能和他談論大道,這是由于他被世俗之學所束縛。

在犯錯中學習成長。要允許員工犯錯誤,因為這才會鼓勵員工不斷嘗試改進工作和創新,關鍵是要從不斷的試錯中總結經驗教訓,迭代或升級自己的工作或創新成果。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春秋》

譯文:一個人誰沒有過錯,有了過錯能夠改正,就沒有比這再好的事情了。


職場人脈

職場里多跟正直誠信、知識經驗豐富的人接觸。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nìng),損矣。——《論語》

譯文: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與正直的人交朋友,與守信義的人交朋友,與見聞廣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與諂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與當面奉承背后詆毀的人交朋友,與巧言善辯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建章立制

公司要制定完善的規章制度,也就是工作與行為的準繩,有些是框架指引性的,有些是需要盡量細化和窮盡的,不可有明顯的疏漏和盲點,也要避免歧義。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員;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

譯文:離婁眼神好,公輸般技巧高,但如果不靠規和矩,也不能畫成方和圓;師曠耳力聰敏,但如果不依據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就是有堯、舜之道,如果不憑借仁政,也不能使天下太平。

原文:書約而弟子辯,法省而民訟簡,是以圣人之書必著論,明主之法必詳盡事。——《韓非子》

譯文:書的內容太簡約,弟子就會發生爭論;法律條文太省略,民眾就會爭論不休而輕慢不拘。因此圣人著書一定觀點鮮明,明君立法一定詳盡規定所要裁斷的事情。

公司依賴的是完善的機制,而不是某個或某些具體的人,這樣公司才能穩定和長久。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夫治法之至明者,任數不任人。——《韓非子》

譯文:對法律整飭得極其嚴明的君主,依靠的是法律條文而不是人才。


企業文化

企業所有者、管理團隊和員工之間要相互尊重。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chóu)。——《孟子》

譯文:君主把臣下當作自己的手足,那么臣下就會把君主當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當作狗馬,那么臣下就會把君主當作平民;君主把臣下當作土和草,那么臣下就會把君主當作仇敵。

切忌用高壓政策來管理公司或團隊。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甘臨,無攸利。——《周易》

譯文:用鉗制政策治民,沒有什么好處。

管理不可事無巨細,控制欲太強,這樣整個公司的氛圍將會非常壓抑。要給員工自己發現和解決問題,以及自由發揮取得工作成績的空間。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老子》

譯文:一國的政治質樸,它的百姓就純厚知足;一國的政治嚴酷,它的百姓就欠缺不滿足。


商戰

要么成為壟斷型的公司。壟斷型公司具備威懾力,新的競爭對手不敢輕易闖入,沒有可替代產品出現。

要么為公司的產品或服務筑起高壁壘,挖出寬城河,不斷迭代創新,維持高的差異化程度,競爭對手難以模仿和企及。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孫子兵法》

譯文:所以,百戰百勝,不算是高明之中最高明的;不經交戰而使敵人屈服,才是高明之中最高明的。

處在激烈競爭的行業,一定要時刻關注競爭對手的動態,他們的戰略,他們的產品,他們的營銷策略等等。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孫子兵法》

譯文:如果既了解敵人,又了解自己,那么每次作戰都不會有危險。

進入藍海市場,避開紅海市場。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孫子兵法》

譯文:用兵打仗的一般情況就像流水,流水的特性,是避開高處而往低處流,用兵打仗的特性,是避開敵人兵力集中而強大的地方,而攻擊敵人兵力分散而虛弱的地方。

除了增量改進,更要尋求垂直的和突破性的創新。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孫子兵法》

譯文:凡是作戰,總是以正兵抵擋敵人,以奇兵取勝。因此,善于出奇制勝的將帥,其戰法既像蒼天大地一樣無窮無盡,又像長江黃河一樣奔流不息。

原文:兵者,詭道也……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孫子兵法》

譯文:用兵打仗是一種是千變萬化、出其不意之術,需要運用種種方法欺騙敵人……在敵人沒有準備時,突然發起進攻,在敵人意料不到的情況下采取行動。

推出新產品要快,產品迭代要快。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故兵貴勝,不貴久。——《孫子兵法》

譯文:所以,作戰最重要、最有利的是速勝,最不宜的是曠日持久。

原文: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孫子兵法》

譯文:用兵的原則是貴于神速,神速就能趁敵人尚未趕到,從敵人意料不到的路徑,攻擊敵人不加戒備的地方。

不要麻痹大意,或對競爭對手過于輕視,尤其是可能顛覆你的潛在對手,包括跨行業切入的。

老祖宗對此如是說:

原文: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老子》

譯文:禍患再沒有比輕敵更大的了,輕敵幾乎喪失了我的“三寶”。


達利歐的《原則》在我們老祖宗面前弱爆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7,818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185評論 3 414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5,656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647評論 1 309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446評論 6 40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4,951評論 1 321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041評論 3 440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189評論 0 287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718評論 1 333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602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800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316評論 5 35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045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419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671評論 1 281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420評論 3 39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755評論 2 371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